《肺和呼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做有关实验,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2、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氧气和呼出大量二氧化碳,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3、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吸烟有害健康,能逐步养成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石灰水、塑料袋、水槽、吸管、玻璃杯、气球、软尺。教学过程:一、认识呼吸器官1.师:我们人体不停地进行着呼吸。这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器官协调工作。我们身体有哪些器官属于呼吸器官呢?它们是怎样进行呼吸活动的呢?学生讨论。(人体的器官有鼻子、喉、肺、气管、支气管等)2、组织学生看教材中插图,进一步认识呼吸器官。注意:嘴不是呼吸器官。3、师:大家通过观看插图,对自己的呼吸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能在自己身体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分组活动,指名演示。4、师:你们通过刚才的了解,认为哪个呼吸器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汇报。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肺和呼吸的关系。(板书:肺和呼吸)设计意图:活动从平常司空见惯的呼吸行为引入新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呼吸的意义”。二、研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气体”1、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我们呼出的是什么气体?(二氧化碳气体)2、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种与我们人息息相关的二氧化碳气体。(1)实验1:先收集一塑料袋空气,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观察有没有变化?(2)实验2:收集呼出的气体,同样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后观察有什么变化?(3)实验3:用一集气瓶装满一瓶水,倒扣在水槽中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住移出水面。现在老师点燃火柴,你们仔细观察火柴在两个瓶子的燃烧现象。发现了什么?(4)交流实验结果:实验1,溶液没有变化;实验2,溶液变浑浊;实验3,在呼出气体的瓶子里火柴灭了。3、师:以上三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人吸进的氧气与吃进去的食物发生反应产生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设计意图:3个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了解人体呼吸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那样效果会更好。三、测肺活量 1、师:人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我们动手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2.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测肺活量的方法。3.师生讨论交流具体要求:(1)学生按教材P50的提示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P79上;(2)各组找出肺活量最大的同学;(3)各组同学将自己的肺活量与前面P79上的记录的呼吸次数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汇报:肺活量大的同学呼吸次数少,肺活量大说明肺功能好,身体好。)4、师:怎么样才能增大肺活量呢?(加强锻炼等)四、研究如何保护呼吸器官1、师:呼吸是人体生命特征的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的图示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说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呼吸器官,为什么?2、学生自学教材,分组讨论。3、班级交流。(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生先洒水,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不吸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五、拓展活动1、师:平时,我们看到许多成人有吸烟的习惯。根据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认为成人吸入的烟到那里去了,都经过人体的哪些器官?你们对吸烟有什么样的看法?学生汇报。2、讲述:课后请每个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设计意图:这一拓展活动,可以另安排一节课组织学生去讨论、研究、出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