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
【学习目标】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 sinA 、cos A、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记忆 30°、
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这个角的度数;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的度数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
的度数;
3.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
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通过解直角三角的学习,
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问题对微积分的思想有所感受.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锐角三角函数
1.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如右图、在 Rt△ABC 中,∠C=90°,如果锐角 A 确定:
(1)sinA= ,这个比叫做∠A 的正弦.
(2)cosA= ,这个比叫做∠A 的余弦.
(3)tanA= ,这个比叫做∠A 的正切.
要点诠释:
(1)正弦、余弦、正切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其本质是两条线段的比值,它只是一个数值,
其大小只与锐角的大小有关,而与所在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sinA、cosA、tanA 是一个整体符号,即表示∠A 三个三角函数值,书写时习惯上省略符号“∠”,
但不能写成 sin·A,对于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一个角时,其三角函数中符号“∠”不能省略,应写成 sin∠BAC,而不能写出 sinBAC.
(3)sin2A 表示(sinA)2,而不能写成 sinA2.
(4)三角函数有时还可以表示成 等.
2.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锐角 A 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
要点诠释:
1. 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对于锐角 A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inA 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所以 sinA 是∠A 的函数.同样,cosA、
tanA 也是∠A 的函数,其中∠A 是自变量,sinA、cosA、tanA 分别是对应的函数.其中自变量∠A 的取值范
围是 0°<∠A<90°,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 0<sinA<1,0<cosA<1,tanA>0.
2.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余角三角函数关系:“正余互化公式” 如∠A+∠B=90°,
那么:sinA=cosB; cosA=sinB;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sin2A+cos2A=1;tanA=
3.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A 30° 45° 60°
sinA
cosA
tanA 1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和解 30°、60°直角三角形和解 45°直角三角形为本章重中之重,
是几何计算题的基本工具,三边的比借助锐角三角函数值记熟练.
要点二、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是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一些相等关系,如图:
角角关系:两锐角互余,即∠A+∠B=90°;
边边关系:勾股定理,即 ; 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即
要点诠释:
解直角三角形,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起来只有下列两种情形:
(1)已知两条边(一直角边和一斜边;两直角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一直角边和一锐角;斜边和一锐角).这两种情形的共同之处:有一条
边.因此,直角三角形可解的条件是:至少已知一条边.
要点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应用很广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关系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
1.解这类问题的一般过程
(1)弄清题中名词、术语的意义,如仰角、俯角、坡度、坡角、方向角等概念,然后根据题意画出几
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
(2)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几何图形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
题.
(3)根据直角三角形(或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元素(边、角)之间的关系解有关的直角三角形.
(4)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常见应用问题
(1)坡度: ; 坡角: .
(2)方位角:
(3)仰角与俯角:
要点诠释:
1.解直角三角形的常见类型及解法
已知条件 解法步骤
两直角边(a,b)
由 求∠A,
∠B=90°-∠A,
两
边
斜边,一直角边(如 c,a)
由 求∠A,
∠B=90°-∠A,
锐角、邻边
(如∠A,b)
∠B=90°-∠A,
,
一直角边
和一锐角
锐角、对边
(如∠A,a)
∠B=90°-∠A,
,
Rt△ABC
一
边
一
角
斜边、锐角(如 c,∠A)
∠B=90°-∠A,
,
2.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解直角三角形),就是要舍去实际事物的具体内容,把事物及它们的联系
转化为图形(点、线、角等)以及图形之间的大小或位置关系.
借助生活常识以及课本中一些概念(如俯角、仰角、倾斜角、坡度、坡角等)的意义,也有助于把实际
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当需要求解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时,应恰当地作高,化斜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再求解.
3.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用相似三角形边的比的计算具有一般性,适用于所有形状的三角形,而三角函数的计算是在直角三角
形中解决问题,所以在直角三角形中先考虑三角函数,可以使过程简洁。
如:射影定理不能直接用,但是用等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进行代换很简单:
∵
∴
∵
∴
∵
∴
【典型例题】
类型一、锐角三角函数
1.在 Rt△ABC 中,∠C=90°,若将各边长度都扩大为原来的 2 倍,则∠A 的正弦值是( ).
A.扩大 2 倍 B.缩小 2 倍 C.扩大 4 倍 D.不变
【答案】 D;
【解析】根据 知 sin∠A 的值与∠A 的大小有关,与 的比值有关.
当各边长度都扩大为原来的 2 倍时,其 的比值不变.故选 D.
【总结升华】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和正切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
举一反三:
【高清课程名称:《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 高清 ID 号:395953
关联的位置名称(播放点名称):例 3】
【变式 1】已知,如图, 中, , , ,求 cosA 及 tanA.
A B
C
D
E
Asin A
∠∠ = 的对边
斜边
A∠ 的对边
斜边
A∠ 的对边
斜边
ABC∆ CE AB⊥ BD AC⊥ 2
5
DE
BC
=【答案】易证点 B、C、D、E 四点共圆,△ADE∽△ABC,
cosA= tanA=
【 变 式 2 】 如 图 所 示 , 已 知 △ ABC 是 ⊙ O 的 内 接 三 角 形 , AB = c , AC = b , BC = a , 请 你 证 明
.
【答案】
证明:⊙O 是△ABC 的外接圆,设圆的半径为 R,连结 AO 并延长交⊙O 于点 D,
连结 CD,则∠B=∠D.
∵AD 是⊙O 的直径,∴∠ACD=90°.即△ADC 为直角三角形.
∴ ,∴ .
同理可证: , .
∴ .
类型二、 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2.已知 a=3,且 ,则以 a、b、c 为边长的三角形面积等于
( ).
A.6 B.7 C.8 D.9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知 解得
所以 a=3,b=4,c=5,即 ,其构成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C=90°,
所以 .
【总结升华】利用非负数之和等于 0 的性质,求出 b、c 的值,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是直
角三角形,注意 tan45°的值不要记错.
举一反三:
【高清课程名称:《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 高清 ID 号:395953
关联的位置名称(播放点名称):计算】
【变式】计算: + 60°
2 ,5
AD DE
AB BC
= = 21.2
BD
AD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sin sin 2
AC bB D AD R
= = = 2sin
b RB
=
2sin
a RA
= 2sin
c RC
=
2sin sin sin
a b c RA B C
= = =
2 1(4tan 45 ) 3 02b b c− + + − =°
4tan 45 0,
13 0,2
b
b c
− = + − =
° 4,
5.
b
c
=
=
2 2 2a b c+ =
1 62S ab= =
tan 60 tan 45
tan 60 tan 45
° − °
°⋅ ° 2sin【答案】原式=
=
类型三、 解直角三角形
3.如图所示,在等腰 Rt△ABC 中,∠C=90°,AC=6,D 是 AC 上一点,若 ,则 AD
的长为( ).
A.2 B. C. D.1
【思路点拨】
如何用好 是解题关解,因此要设法构造直角三角形,若所求的元素不在直角三角
形中,则应将它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转化的途径及方法很多,如可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或找已
知直角三角形中的边或角替代所要求的元素等.
【答案】 A;
【解析】
作 DE⊥AB 于点 E.
因为△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45°,所以 AE=DE.
又设 DE=x,则 AE=x,由 .
知 BE=5x,所以 AB=6x,由勾股定理知 AC2+BC2=AB2,
所以 62+62=(6x)2, ,AD= AE= .
【总结升华】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已知两边,宜先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再求锐角三角函数值;若已知
一边和角,应先求另一角,再通过锐角三角函数列出含有未知元素和已知元素的等式求解.
类型四 、锐角三角函数与相关知识的综合
4.(2016•连云港)如图,在△ABC 中,∠C=150°,AC=4,tanB= .
(1)求 BC 的长;
(2)利用此图形求 tan15°的值(精确到 0.1,参考数据: =1.4, =1.7, =2.2)
3 1 32 23 1
− + ×
×
2 3 3
3
+
1tan 5DBA∠ =
3 2
1tan 5DBA∠ =
1tan 5
DEDBA EB
∠ = =
2x = 2 2 2 2× =【思路点拨】
(1)过 A 作 AD⊥BC,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D,由含 30°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得 AD= AC=2,由三角函数
求出 CD=2 ,在 Rt△ABD 中,由三角函数求出 BD=16,即可得出结果;
(2)在 BC 边上取一点 M,使得 CM=AC,连接 AM,求出∠AMC=∠MAC=15°,tan15°=tan∠AMD=
即可得出结果.
【答案与解析】
解:(1)过 A 作 AD⊥BC,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D,如图 1 所示:
在 Rt△ADC 中,AC=4,
∵∠C=150°,
∴∠ACD=30°,
∴AD= AC=2,
CD=AC•cos30°=4× =2 ,
在 Rt△ABD 中,tanB= = = ,
∴BD=16,
∴BC=BD﹣CD=16﹣2 ;
(2)在 BC 边上取一点 M,使得 CM=AC,连接 AM,如图 2 所示:
∵∠ACB=150°,
∴∠AMC=∠MAC=15°,
tan15°=tan∠AMD= = = ≈ ≈0.27≈0.3.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含 30°的直角三角形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函数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高清课程名称:《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 高清 ID 号:395953
关联的位置名称(播放点名称):例 6-例 8】
【变式】如图,设 P 是矩形 ABCD 的 AD 边上一动点, 于点 E, 于 F, ,
.
求 的值.
PE AC⊥ PF BD⊥ 3AB =
4AD =
PE PF+
【答案】如图,sin∠1= sin∠2=
由矩形 ABCD 知∠1=∠2,
则 PE=PAsin∠1,PF=PDsin∠2,sin∠1= ,
所以 PE+PF= PAsin∠1+ PDsin∠2=(PA+PD)sin∠1=
类型五、三角函数与实际问题
5.(2015•保康县模拟)如图,某广场一灯柱 AB 被一钢缆 CD 固定,CD 与地面成 40°夹角,且 CB=5
米.
(1)求钢缆 CD 的长度;(精确到 0.1 米)
(2)若 AD=2 米,灯的顶端 E 距离 A 处 1.6 米,且∠EAB=120°,则灯的顶端 E 距离地面多少米?
(参考数据:tan40°=0.84,sin40°=0.64,cos40°= )
【答案与解析】
解:(1)在 Rt△BCD 中, ,
∴ ≈6.7;
(2)在 Rt△BCD 中,BC=5,∴BD=5tan40°=4.2.
过 E 作 AB 的垂线,垂足为 F,
在 Rt△AFE 中,AE=1.6,∠EAF=180°﹣120°=60°,
AF= =0.8.
∴FB=AF+AD+BD=0.8+2+4.20=7 米.
答:钢缆 CD 的长度为 6.7 米,灯的顶端 E 距离地面 7 米.
.PE
PA .PF
PD
CD 3=AC 5
3 124=5 5
×【总结升华】构造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6.(2015•攀枝花)如图所示,港口 B 位于港口 O 正西方向 120km 处,小岛 C 位于港口 O 北偏西 60°
的方向.一艘游船从港口 O 出发,沿 OA 方向(北偏西 30°)以 vkm/h 的速度驶离港口 O,同时一艘快艇
从港口 B 出发,沿北偏东 30°的方向以 60km/h 的速度驶向小岛 C,在小岛 C 用 1h 加装补给物资后,立即
按原来的速度给游船送去.
(1)快艇从港口 B 到小岛 C 需要多长时间?
(2)若快艇从小岛 C 到与游船相遇恰好用时 1h,求 v 的值及相遇处与港口 O 的距离.
【答案与解析】
解:(1)∵∠CBO=60°,∠COB=30°,
∴∠BCO=90°.
在 Rt△BCO 中,∵OB=120,
∴BC= OB=60,
∴快艇从港口 B 到小岛 C 的时间为:60÷60=1(小时);
(2)过 C 作 CD⊥OA,垂足为 D,设相会处为点 E.
则 OC=OB•cos30°=60 ,CD= OC=30 ,OD=OC•cos30°=90,
∴DE=90﹣3v.
∵CE=60,CD2+DE2=CE2,
∴(30 )2+(90﹣3v)2=602,
∴v=20 或 40,
∴当 v=20km/h 时,OE=3×20=60km,
当 v=40km/h 时,OE=3×40=120km.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理解方向角的定义,得出∠BCO=90°是解题
的关键.11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计算 tan 60°+2sin 45°-2cos 30°的结果是( ).
A.2 B. C. D.1
2.如图所示,△ABC 中,AC=5, , ,则△ABC 的面积是( )
A. B.12 C.14 D.21
3.如图所示,A、B、C 三点在正方形网格线的交点处,若将△ACB 绕着点 A 逆时针旋转得到△ ,
则 tan 的值为( )
A. B. C. D.
第 2 题图 第 3 题图 第 4 题图
4.如图所示,小明要测量河内小岛 B 到河边公路 的距离,在 A 点测得∠BAD=30°,在 C 点测
得∠BCD=60°,又测得 AC=50 米,那么小岛 B 到公路 的距离为( ).
A.25 米 B. 米 C. 米 D. 米
5.如图所示,将圆桶中的水倒入一个直径为 40 cm,高为 55 cm 的圆口容器中,圆桶放置的角度与水平线
的夹角为 45°.要使容器中的水面与圆桶相接触,则容器中水的深度至少应为( ).
A.10 cm B.20 cm C.30 cm D.35 cm
6.如图所示,已知坡面的坡度 ,则坡角 为( ).
A.15° B.20° C.30° D.45°
第 5 题图 第 6 题图 第 7 题图
7.如图所示,在高为 2 m,坡角为 30°的楼梯上铺地毯,则地毯的长度至少应为( ).
A.4 m B.6 m C. m D.
8.(2016•绵阳)如图,△ABC 中 AB=AC=4,∠C=72°,D 是 AB 中点,点 E 在 AC 上,DE⊥AB,则 cosA
的值为( )
3 2
2cos 2B = 3sin 5C =
21
2
AC B′ ′
B′
1
2
1
3
1
4
2
4
l
l
25 3 100 3
3 25 25 3+
1 3i = : α
4 2 (2 2 3)m+12
A. B. C. D.
二、填空题
9.如图,若 AC、BD 的延长线交于点 E, ,则 = ; = .
10.如图,AD⊥CD,AB=10,BC=20,∠A=∠C=30°,则 AD 的长为 ;CD 的长为 .
第 9 题图 第 10 题图 第 11 题图
11.如图所示,已知直线 ∥ ∥ ∥ ,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 1,如果正方形 ABCD 的四个顶
点分别在四条直线上,则 ________.
12.如果方程 的两个根分别是 Rt△ABC 的两条边,△ABC 最小的角为 A,那么 tanA 的值
为__ ______.
13.(2015•荆州)如图,小明在一块平地上测山高,先在 B 处测得山顶 A 的仰角为 30°,然后向山脚直行
100 米到达 C 处,再测得山顶 A 的仰角为 45°,那么山高 AD 为 米(结果保留整数,测角仪忽略不
计, ≈1.414, ,1.732)
14. 在△ABC 中,AB=8,∠ABC=30°,AC=5,则 BC=____ ____.
15. 如图,直径为 10 的⊙A 经过点 C(0,5)和点 O (0,0),B 是 y 轴右侧⊙A 优弧上一点,则∠OBC 的余弦值
为 .
A B
C
D
E
O
5
11
CD
AB
= cos CEB∠ tan CEB∠
1l 2l 3l 4l
sinα =
2 4 3 0x x− + =13
第 15 题图
16. (2016•临沂)一般地,当 α、β 为任意角时,sin(α+β)与 sin(α﹣β)的值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求得: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例如 sin90°=sin(60°+30°)
=sin60°•cos30°+cos60°•sin30°= × + × =1.类似地,可以求得 sin15°的值是 .
三、解答题
17.如图所示,以线段 AB 为直径的⊙O 交线段 AC 于点 E,点 M 是 的中点,OM 交 AC 于点 D,
∠BOE=60°,cos C= ,BC= .
(1)求∠A 的度数;(2)求证:BC 是⊙O 的切线;(3)求 MD 的长度.
18. (2015•湖州模拟)如图,坡面 CD 的坡比为 ,坡顶的平地 BC 上有一棵小树 AB,当太阳光线与
水平线夹角成 60°时,测得小树的在坡顶平地上的树影 BC=3 米,斜坡上的树影 CD= 米,则小树 AB 的
高是多少米?
AE
1
2 2 314
19.如图所示,圆 O 的直径为 5,在圆 O 上位于直径 AB 的异侧有定点 C 和动点 P,已知 BC:CA=4:3,点 P
在半圆弧 AB 上运动(不与 A、B 重合),过 C 作 CP 的垂线 CD 交 PB 的延长线于 D 点.
(1)求证:AC·CD=PC·BC;
(2)当点 P 运动到 AB 弧中点时,求 CD 的长;
(3)当点 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PCD 的面积最大?并求这个最大面积 S.
20. 如图所示,在 Rt△ABC 中,∠A=90°,AB=6,AC=8,D,E 分别是边 AB,AC 的中点,点 P 从点 D 出
发沿 DE 方向运动,过点 P 作 PQ⊥BC 于 Q,过点 Q 作 QR∥BA 交 AC 于 R,当点 Q 与点 C 重合时,点 P
停止运动.设 BQ=x,QR=y.
(1)求点 D 到 BC 的距离 DH 的长;
(2)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点 P,使△PQR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 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
明理由.
15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tan 60°+2sin 45°-2cos 30°= .
2.【答案】A;
【 解 析 】 过 A 作 AD ⊥ BC 于 D , 因 为 , 所 以 ∠ B = 45 ° , 所 以 AD = BD , 因 为
,
所以 ,∴ BD=AD=3,所以 ,所以 BC=BD+DC=7,
.
3.【答案】B;
【解析】旋转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得∠B′=∠B,然后将∠B 放在以 BC 为斜边,直角边在网格
线上的直角三角形中,∠B 的对边为 1,邻边为 3,tan B′=tanB= .
4.【答案】B;
【解析】依题意知 BC=AC=50 米,小岛 B 到公路 的距离,就是过 B 作 的垂线,即是 BE 的长,
在 Rt△BCE 中, ,BE=BC·sin 60°=50× (米),因此选 B.
5.【答案】D;
【解析】如图,△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过 A 点作 AC⊥BD 于 C,则∠ABC=45°,AC=BC=
2 33 2 2 3 2 3 22 2
+ × − × = + − =
2cos 2B =
3sin 5
ADC AC
= =
3 5 35AD = × = 2 25 3 4DC = − =
1 1 217 32 2 2ABCS BC AD= = × × =△
1
3
l l
sin 60BE
BC
= ° 3 25 32
=16
,则所求深度为 55-20=35(cm).
6.【答案】C;
【解析】 ,∴ .
7.【答案】D;
【解析】地毯长度等于两直角边长之和,高为 2 m,宽为 (m),
则地毯的总长至少为 m.
8.【答案】C.
【解析】∵△ABC 中,AB=AC=4,∠C=72°,
∴∠ABC=∠C=72°,∠A=36°,
∵D 是 AB 中点,DE⊥AB,
∴AE=BE,
∴∠ABE=∠A=36°,
∴∠EBC=∠ABC﹣∠ABE=36°,
∠BEC=180°﹣∠EBC﹣∠C=72°,
∴∠BEC=∠C=72°,
∴BE=BC,
∴AE=BE=BC.
设 AE=x,则 BE=BC=x,EC=4﹣x.
在△BCE 与△ABC 中,
,
∴△BCE∽△ABC,
∴ = ,即 = ,
解得 x=﹣2±2 (负值舍去),
∴AE=﹣2+2 .
在△ADE 中,∵∠ADE=90°,
∴cosA= = = .
故选 C.
二、填空题
9.【答案】cos∠CEB= ;tan∠CEB=
1 40 202
× =
1 3tan 33
BC
AC
α = = = 30α = °
2 2 3tan30
=
°
(2 2 3)+
5
11
4 6 .517
【解析】如图,连结 BC,则∠ACB=90°,易证△ECD∽△EBA,∴ ,
cos∠CEB= tan∠CEB=
第 9 题答案图 第 10 题答案图
10.【答案】5 +10;10 +5.
【解析】过 B 点分别作 BE⊥AD,BF⊥CD,垂足分别为 E、F,则得 BF=ED,BE=DF.
∵在 Rt△AEB 中,∠A=30°,AB=10,
∴AE=AB·cos30°=10× =5 ,
BE=AB·sin30°=10× =5.
又∵在 Rt△BFC 中,∠C=30°,BC=20,
∴BF= BC= ×20=10,
CF=BC·cos30°=20× =10 .
∴AD=AE+ED=5 +10,
CD=CF+FD=10 +5.
11.【答案】 ;
【解析】设 AB 边与直线 的交点为 E,∵ ∥ ∥ ∥ ,且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 1,
则 E 为 AB 的 中 点 , 在 Rt △ AED 中 , ∠ ADE = α , AD = 2AE . 设 AE = k , 则 AD = 2k ,
.
∴ .
12.【答案】 或 ;
CE CD 5=EB AB 11
=
5 .11
CE=EB
4 6 .5
BC=CE
5
5
2l 1l 2l 3l 4l
5DE k=
5sin sin 55
AE kADE ED k
α = ∠ = = =
1
3
2
418
【解析】由 得 x1=1,x2=3.①当 1,3 为直角边时,则 tan A= ;
②当 3 为斜边时,则另一直角边为 .∴ .
13.【答案】137 ;
【解析】如图,∠ABD=30°,∠ACD=45°,BC=100m,
设 AD=xm,
在 Rt△ACD 中,∵tan∠ACD= ,
∴CD=AD=x,
∴BD=BC+CD=x+100,
在 Rt△ABD 中,∵tan∠ABD= ,
∴x= (x+100),
∴x=50( +1)≈137,
即山高 AD 为 137 米.
14.【答案】 或 ;
【解析】因△ABC 的形状不是唯一的,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作 AH⊥BC 于 H,
在 Rt△ABH 中.AH=AB·sin∠ABC=8×sin30°=4,BH= ,
在 Rt△AHC 中,HC= .∴ BC= .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同上可求得 BC= .
15.【答案】
;
【解析】连接 CA 并延长到圆上一点 D,
∵CD 为直径,∴∠COD=∠yOx=90°,
∵直径为 10 的⊙A 经过点 C(0,5)和点 O(0,0),
∴CD=10,CO=5,
∴DO= ,
∵∠B=∠CDO,
3
2
2 4 3 0x x− + = 1
3
2 23 1 2 2− = 1 2tan 42 2
A = =
4 3 3+ 4 3 3−
2 28 4 4 3− =
2 2 2 25 4 3AC AH− = − = 4 3 3+
4 3 3−
5 319
∴∠OBC 的余弦值为∠CDO 的余弦值,
∴cos∠OBC=cos∠CDO= .
16.【答案】 .
【解析】sin15°=sin(60°﹣45°)=sin60°•cos45°﹣cos60°•sin45°= • ﹣ • = .
故答案为 .
三、解答题
17.【答案与解析】
(1)∵∠BOE=60°,∴∠A= ∠BOE=30°.
(2)在△ABC 中,∵cos C= ,∴∠C=60°,
又∵∠A=30°,∴∠ABC=90°,∠ABC=90°,
∴AB⊥BC,∴ BC 是⊙O 的切线.
(3)∵点 M 是 的中点,∴OM⊥AE,在 Rt△ABC 中,
∵BC= ,∴AB=BC tan 60°= ,∴OA= ,
∴OD= OA= ,∴MD= .
18. 【解析】
解:由已知得 Rt△AFD,Rt△CED,如图,且得:∠ADF=60°,FE=BC,BF=CE,
在 Rt△CED 中,设 CE=x,由坡面 CD 的坡比为 ,得:
DE= x,则根据勾股定理得:
x2+ = ,
得 x= ,(﹣ 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CE= 米,则,ED= 米,
那么,FD=FE+ED=BC+ED=3+ = 米,
5 3 3=10 2
1
2
1
2
AE
2 3 2 3 3 6× = 32
AB =
1
2
3
2
3
220
在 Rt△AFD 中,由三角函数得:
=tan∠ADF,
∴AF=FD•tan60°= × = 米,
∴AB=AF﹣BF=AF﹣CE= ﹣ =4 米,
答:小树 AB 的高是 4 米.
19.【答案与解析】
(1)∵AB 为直径,∴∠ACB=90°.
又∵ PC⊥CD,∴ ∠PCD=90°.
而∠CAB=∠CPD,∴△ABC∽△PDC.∴ .
∴AC·CD=PC·BC.
(2)当点 P 运动到 AB 弧中点时,过点 B 作 BE⊥PC 于点 E.
∵P 是 中点,∴∠PCB=45°,CE=BE= .
又∠CAB=∠CPB,∴tan∠CPB=tan∠CAB= .
∴ .
从而 PC=PE+EC= .由(1)得 CD= .
(3)当点 P 在 上运动时, .
由(1)可知,CD= .
∴ .故 PC 最大时, 取得最大值;
而 PC 为直径时最大,∴ 的最大;
∴ 的最大值 .
20.【答案与解析】
(1)∵∠A=90°,AB=6,AC=8,∴BC=10.
∵点 D 为 AB 中点,∴BD= AB=3.∵∠DHB=∠A=90°,∠B=∠B.
∴△BHD∽△BAC,∴ ,∴ .
(2)∵QR∥AB,∴△RQC∽△ABC,
AC BC
CP CD
=
AB 2 2 22 BC =
4
3
3 2 3 2
tan 4 2 2
BEPE BCCPB
= = = ∠
7 2
2
4 14 2
3 3PC =
AB 1
2PCDS PC CD= △
4
3 PC
22
3PCDS PC=△ PCDS△
PCDS△
PCDS△
22 5053 3S = × =
1
2
DH BD
AC BC
= 3 12810 5
BDDH ACBC
= = × =21
∴ ,∴ ,
即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为: .
(3)存在,分三种情况:
①当 PQ=PR 时,过点 P 作 PM⊥QR 于 M,如图所示,则 QM=RM.
∵∠1+∠2=90°.∠C+∠2=90°,∴∠1=∠C.
∴ ,∴ ,∴ ,
∴ ,∴ .
②当 PQ=RQ 时,如图 28—46 所示,则有 ,∴x=6.
③当 PR=QR 时,则 R 为 PQ 中垂线上的点,如图所示.
于是点 R 为 EC 的中点,∴ .
∵ ,∴ ,∴ .
综上所述,当 x 为 或 6 或 时,△PQR 为等腰三角形.
RQ QC
AB BC
= 10
6 10
y x−=
3 65y x= − +
8 4cos 1 cos 10 5C∠ = = = 4
5
QM
QP
=
1
42
5
QR
DH
=
1 3 6 42 5
12 5
5
x − + = 18
5x =
3 1265 5x− + =
1 1 22 4CR CE AC= = =
tan QR BAC CR CA
= =
3 6 65
2 8
x− +
= 15
2x =
18
5
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