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及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教学重、难点 :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及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理解能力,本节课采用动手操作教学法、引导发现教学法等师生互动模式获取新知识。特将整节课以 操作、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得到充分发展。(二)教学用具: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剪刀。四、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设疑激趣 教师首先提问:1、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2、什么叫等腰三角形?结合图形说明什么是它的腰、底边、顶角、底角?学生讨论后做答,此时教师及时给予补充或纠正。(设计意图:1、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2、为学好本课打基础。3、培养学生对已学过知识概括总结的能力。) 然后教师导语设疑: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有上述一般三 角形的性质以外,它还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好奇心,由此引出本课。) (二)、共同操作、主动探究 首先,师生合作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并按屏幕所示剪下,再把它展 开。教师提问:它是一个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讨论做答,教师评价。 接着,教师提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学生及时做答, 此时就得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 此时教师针对∠B=∠C,引导学生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第一条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教师板书。 接着教师针对∠BAD=∠CAD ,∠ADB=∠ADC =90°,BD=CD, 引导学生概括出线段AD既是顶角平分线,又是底边中线,还是底边上的高,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第二条性质——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 、 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理论验证、揭示内涵 在得出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教师提问: 1、性质1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转化为数学语言2、要证明两个角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3、通过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的方法,提示我们要做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利用折纸受到的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底边BC的中线AD进而让学生证明出性质1 ,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并注意对证明过程的规范和指导。 接着教师引导:能否做出其它的辅助线,同样能证出此结论?学生讨论后做答,教师评价。 然后,教师再提问: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什么呢?应用性质1和性质 2时的推理过程应如何去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逐一加以明确,教师略加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 生合情的演绎推理能力,加深对性质内涵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四)、注重参与、初步运用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和问题2,教师评价。让学生讨论问题3, 教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书写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巩固所学性质。) (五)、反馈矫正、深入理解 让学生思考、训练P51练习:问题1、2、3,教师指导,明确答案。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在培养学生分类 讨论的数学思想的同时,避免学生产生等腰三角形顶角只是锐角的思维定势。) (六)、归纳小结、强化所学 再显出学习目标,依据所学内容,师生共同围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总结本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七)、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教材P56——1、4(设计意图:强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 板书设计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相互重合(“三线合一”) 3、证明性质1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