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教学目标:1.有节奏的朗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被赋予了特别的品质。出示描写梅花和菊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2.生积极思考并回答王安石笔下的梅花、郑思肖笔下的菊花具有什么品质。 3.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样一个事物,看一看它具有怎样的品质?这个事物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春雨”,板书。4.说到春雨,你想到了什么?5.今天我们就走进唐代诗人杜甫的这一场雨,看一看,它都经历了什么?(补全课题)6.读诗题。二、初读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流利。2.指名生读诗,评价。3.学生齐读。4.师加动作领读。5.生加动作齐读。三、品析1. 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 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指导朗读此句。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体会春雨的细小,绵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一层薄烟。 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就是春雨的品质,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指导读此句。 3.师:这样一场雨,它既是及时的,又是轻柔的。我们称之为好雨。如果这场雨,突然停止不下了,它还好吗?(不好,因为它不能完全滋润万物。)所杜甫他也很当心,这样的雨不要停下来。他就出门去看,看完之后,写了这一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指名生朗读。 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杜甫发现了什么。这场雨不能够马上停止,这是一场绵长的雨。(板书:绵长) 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 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图片欣赏) 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他还会想到什么?(秋天,丰收,繁华盛世)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安史之乱前,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四、总结 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生谈感受) 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他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杜甫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号称“诗史”。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地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大家说对吗?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五、拓展 课后自学古诗《春望》,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六、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 好雨 轻柔 繁华盛世 绵长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