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1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一、单元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4.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 学法指导:‎ 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5课时 二、单元导航 作者简介: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4.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5.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培根、马南邨、李可染、朱光潜、叶圣陶的经历及其创作。‎ ‎2.积累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3.通过课前预习,梳理思路,整体感知各篇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通过课前预习,梳理思路,整体感知各篇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积累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一、预习导学、基础积累(课前完成)‎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将加点字字音写在括号里。‎ 狡黠(    ) 诘难(    ) 咀嚼(    ) 味同嚼蜡(    )‎ 聪颖(    ) 滞碍(    ) 阐证(    ) 吹毛求疵(    )‎ 提倡(    ) 滥用(    ) 粲然(    ) 瞬息万变(    )‎ 惆怅(    ) 暮霭(    ) 渲染(    ) 朝朝暮暮(    )‎ 抠门(    ) 夔门(    ) 缥缈(   ) 铢两悉称(    )‎ 怆然(    ) 涕泪(   ) 惩罚(    ) 东施效颦(    ) ‎ 琵琶(    ) 菩萨(    ) 挣扎(    ) 栩栩如生(    )‎ 呼号(    ) 桥堍(    ) 拘泥(    ) 信手拈来(    )‎ ‎2.解释下列的词语。‎ ‎(1)高谈阔论:  (2)文采藻饰: ‎ ‎(3)诘难:  (4)惆怅:‎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5)味同嚼蜡:  (6)吹毛求疵: ‎ ‎(7)不求甚解:  (8)咬文嚼字: ‎ ‎(9)豁然贯通:  (10)开卷有益:‎ ‎(11)寻章摘句: (12)胸有成竹: ‎ ‎(13)浮光掠影:  (14)富丽堂皇: ‎ ‎(15) 信手拈来:    (16)铢两悉称: ‎ ‎(17)言不尽意:  (18)闲情逸致: ‎ ‎(19)惟妙惟肖:  (20)栩栩如生: ‎ ‎(21)寂寥:  (22)附丽: ‎ ‎(23)苟安:  (24)拘泥:‎ ‎3.文学常识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李可染,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 、 ,画家 的弟子。擅长画 、 ,尤其擅长画 。‎ ‎(4)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 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 的人。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 。‎ ‎(5)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 、 。有“ ”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二、课堂交流、整体感知(课上交流,合作完成)‎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感知。)‎ ‎1.《谈读书》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 ‎ ‎ ‎ ‎ ‎ ‎ ‎ ‎2.《不求甚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 ‎ ‎ ‎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 ‎ ‎ ‎ 3.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说说什么是“意境”?‎ ‎ ‎ ‎ ‎ ‎ ‎ ‎ ‎ ‎ ‎ 4. 阅读《无言之美》,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 ‎ ‎ ‎ ‎ ‎ 5. 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 ‎ ‎ ‎ ‎ ‎ ‎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加深对两文读书观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一、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1.《谈读书》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 ‎ ‎2.《谈读书》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 ‎ ‎ ‎ ‎ 3.《谈读书》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 ‎ ‎ ‎ ‎ ‎ ‎4.探讨《不求甚解》一文,日常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 ‎ ‎5.《不求甚解》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 ‎ ‎ ‎ ‎ ‎ ‎ ‎ ‎6.《不求甚解》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 ‎ ‎ ‎ ‎7.《不求甚解》中“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 ‎ 二、课后练习、加强巩固 ‎1.《谈读书》文本探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 ‎ ‎ ‎ ‎ ‎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 ‎ ‎2.《谈读书》语言品析:说一说的语言有何特点?(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 ‎ ‎ ‎ ‎ ‎ ‎3.《不求甚解》文本探究:(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 ‎ ‎ ‎ 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 ‎ 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 ‎4.《不求甚解》语言品析:(先展开思考,小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 ‎ ‎ ‎ ‎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把握文本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一、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下列问题 ‎1.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  ‎ ‎  ‎ ‎  ‎ ‎2.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  ‎ ‎  ‎ ‎  ‎ ‎3.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  ‎ ‎  ‎ ‎  ‎ 二、阅读《无言之美》,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  ‎ ‎  ‎ ‎  ‎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  ‎ ‎  ‎ ‎  ‎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 ‎  ‎ ‎  ‎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  ‎ ‎  ‎ ‎  ‎ 三、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回答下列问题。‎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1.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  ‎ ‎  ‎ ‎  ‎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  ‎ ‎  ‎ ‎  ‎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  ‎ ‎  ‎ ‎  ‎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2.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反复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山水画的意境》文中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  ‎ ‎  ‎ ‎  ‎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  ‎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  ‎ ‎  ‎ ‎3.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  ‎ ‎  ‎ ‎  ‎ ‎4.请你结合《无言之美》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  ‎ ‎  ‎ ‎  ‎ ‎5、《驱遣我们的想象》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  ‎ ‎  ‎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  ‎ ‎  ‎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  ‎ ‎  ‎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 ‎2.拓展阅读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获得独立见解。‎ ‎3.学习文中介绍的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一、日积月累 ‎1.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 ‎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论点: 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 事实论据 和 道理论据。‎ 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 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其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但又有独特的阅读策略。‎ ‎①.阅读文艺论文,应注意理解核心概念,把握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②.阅读文艺论文,注重分析文章中所讲的实例。‎ ‎③.阅读文艺论文,要注意拓展阅读,独立思考,获得独立见解。‎ 二、能力迁移 ‎1.《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和艺术鉴赏有关,其中提到了“意”、“意境”的概念,重点结合《山水画的意境》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2.延伸阅读 ‎《谈读书》是培根《随笔》中的一篇经典,阅读王佐良翻译的培根《随笔》中的中另外两则为《谈美》《谈真理》中的任一则,理解文章观点,把握论述思路,学习说理艺术。结合文章谈谈自己对美或真理的理解。‎ 谈美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 ,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 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 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 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提与泰特 思,法王菲律浦,英王爱德华四世, 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 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 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 雅合度。美之极致, 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 必有异 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 一则集众脸 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 恐无人喜爱也 。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 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 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 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 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 古人云:“美者秋日亦美。”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 假,盖鉴其年事之少, ‎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 而美者常无行, 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 恶行见美而愈愧。 (王佐良译)‎ ‎ 谈真理 真理何物?皮拉多笑而问曰,未待人答,不顾而去。确有见异思迁之徒,以持见不变为束缚,而标榜思想与行动之自由意志。先哲一派曾持此见,虽已逝去,尚有二三散漫书生依附旧说,唯精力已大不如古人矣。固然,真理费力难求,求得之后不免限制思想,唯人之爱伪非坐此一因,盖由其天性中原有爱伪之劣念耳。希腊晚期学人审问此事,不解人为何喜爱伪说,既不能从中得乐,如诗人然,又不能从中获利,如商人然,则唯有爱伪之本体而已。余亦难言究竟,唯思真理犹如白日无遮之光,直照人世之歌舞庆典,不如烛光掩映,反能显其堂皇之美。真理之价,有似珍珠,白昼最见其长,而不如钻石,弱光始露其妙。言中有伪,常能更增其趣。盖人心如尽去其空论、妄念、误断、怪想,则仅余一萎缩之囊,囊中尽装怨声呻吟之类,本人见之亦不乐矣!事实如此,谁复疑之?昔有长老厉责诗歌,称之为魔鬼之酒,即因其扩展幻想,实则仅得伪之一影耳。为害最烈者并非飘略人心之伪,而系滞留人心之伪,前已言及。然不论人在堕落时有几许误断妄念,真理仍为人性之至善。盖真理者,唯真理始能判之,其所教者为求真理,即对之爱慕;为知真理,即得之于心;为信真理,即用之为乐。上帝创世时首创感觉之光,末创理智之光,此后安息而显圣灵。先以光照物质,分别混沌;次以光照人面,对其所选之人面更常耀不灭。古有诗人信非崇高,言则美善,曾有妙语云: “立岸上见浪催船行,一乐也;立城堡孔后看战斗进退,一乐也;然皆不足以比身居真理高地之乐也;真理之峰高不可及,可吸纯洁之气,可瞰谷下侧行、瞭徨、迷雾、风暴之变”。景象如此,但须临之以怜世之心,而不可妄自尊大也。人心果能行爱心,安天命,运转于真理之轴上,诚为世上天国矣。(王佐良译)‎ 三、小秀一笔 ‎1.选一篇自己这学期写的作文,从“言”和“意”两个方面进行修改。‎ 提示:‎ ‎①重读以前的作文,你可能在布局谋篇上又有了更好的想法,不妨作一些修改。‎ ‎②可以尝试边朗读边修改。通过朗读,往往会更容易发现哪些地方顺畅,哪些地方拗口。也可以读给同学听,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 ‎③修改之后与原稿进行对比,说说你修改的理由。‎ ‎2.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提示:‎ ‎①.首先梳理自己写作的基本情況,用简洁的语言作介绍。‎ ‎②.总结写作中表现好的方面,想想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办法。‎ ‎③.写完后先放一段时间,再进行修改,看看除了字、词、句以外,立意、结构等方面是否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基础积累 ‎1.xiá jié jué jiáo  yǐng zhì chǎn cī  chàng làn càn shùn chóu ǎi xuàn zhāo  kōu kuí piāo miǎo chèn  chuàng tì chéng pín  pí pa pú zhá xǔ  háo tù nì niān ‎2.(1)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2)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 ‎(3)诘问,为难。‎ ‎(4)伤感,失意。 ‎ ‎(5)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 ‎(6)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 ‎(7)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 ‎(8)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 ‎(9)一下子就彻底明白通晓了。 ‎ ‎(10)形容读书有好处。 ‎ ‎(11)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 ‎(12)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 ‎(13)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 ‎(14)形容建筑物宏伟壮观,豪华美丽。 ‎ ‎(15)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 ‎(16)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17)说的话未能表达出全部意思,表示意犹未尽(多用于书信结尾)。 ‎ ‎(18)闲适的情致。 ‎ ‎(19)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 ‎(20)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 ‎(21)寂静,空旷。‎ ‎(22)附着,依附。‎ ‎(23)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 ‎(24)固执,不知变通。 ‎ ‎3.(1)英国 作家 《新阿提兰提斯》,《神圣的沉思》,《反省与思索》,《古人智慧》,《新工具》,《随笔》等 ‎(2)邓拓 《燕山夜话》‎ ‎(3)画家 、诗人 齐白石 山水、人物 牛 ‎ ‎(4)现代美学 西方美学 美学大师 ‎(5)叶绍钧 现代作家、教育家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二、课堂交流、整体感知 ‎1.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 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3.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4.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5.(1)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1.对比论证:正反说理,全面有力。‎ ‎2.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3.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5. 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6. 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7.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二、 课后练习、加强巩固 ‎1.文本探究:‎ ‎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2.语言品析:‎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3.文本探究: ⑴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⑵“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⑶书要反复读。‎ ‎4.语言品析: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第三课时 一、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下列问题 ‎1.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2.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3.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二、阅读《无言之美》,回答下列问题。‎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1.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三、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回答下列问题。‎ ‎1.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  ‎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第四课时 ‎1.《山水画的意境》文中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3.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4.请你结合《无言之美》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5、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第五课时 一、《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是随笔、杂文,也属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要引导学生注意理解作者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习文章说理的艺术。‎ 以《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为核心,引导学生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其阅读策略与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都理解作者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而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又有其独特之处,需要加以引导总结。‎ 二、1.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意境的相关理论进行古诗词赏析实践。‎ 参考答案:略,赏析时,要注意从景与情的结合上来分析。‎ ‎2.《谈美》观点:美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如形体美就是外在美,语言思想美就是内在美,我们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做一个美的人。‎ 课文的论述思路:‎ 19‎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何少碧 陈鹏 钟莎 两篇文章都严谨的论述思路,运用多种论述方法。《谈美》先提出观点,然后作出阐发,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谈真理》先由开头“世人天生热衷不确定的事物和谎言”的现象来引出观点“真理是纯粹的、光明的”,多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还要注意学习两篇文章说理的艺术,两篇文章都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持论严谨,同时着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赏析和借鉴。‎ 19‎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