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
【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年级
七年级上册
课题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课标要求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教材分析
地球仪是学习地球知识的必备工具,有关经纬线知识的学习,既是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进一
步延伸,又对后面将学习的地球运动以及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起重要的铺垫作用,是地理学
中的重要基石,但对于空间概念弱的初中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很抽象。如何化难为易,是本
节课甚至本学科的关键。
本节教材中分“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两部分,可以通过观察法,竞赛法,小组合作
法,发现法,以及比较法和画图法,来增强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有效突破本课时的抽象难懂
的内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但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思维活跃,喜欢通过课堂各
种活动,主动学习,发现知识。所以,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四人一组观察地
球仪,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
的兴趣,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等,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总结出纬线的特点;能正确读取地球仪上纬线的度数,并总结纬度
的变化规律,知道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
2.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总结经线的特点,能正确读取经线的度数,并总结经度的变化规律,
知道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得出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和规律。
2.通过即时贴,明确半球的范围,加深学习地球仪的直观印象。
3.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和自信心,以及团结互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纬度和经度
2.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在地球仪上如何正确读出纬线和经线的度数。
2.关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发现经纬线特征,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2.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运用地球仪,自己发现相关知识的结论)
3.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和小组竞赛法,通过一起观察、记录和讨论,以及抢答问题,
激发学习热情。)
4.表格比较法:用表格等方式比较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差异。
5.多媒体课件,会声会影软件制作的视频图片和字幕,利于学生理解和感知。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你最想在地球仪上找到什么?
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地球仪的兴趣点。引入地球仪的作用。
学生回答诸如想看到梵蒂冈、美国、日本、钓鱼岛、黄岩岛等。
一、提出问题,激趣导入:以地球仪为话题,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学生说出
自己最想知道的事物。关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学生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讲授
新
课
一、纬线和纬度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与赤道平行的纬线圈的度数。发现度数的变化规律。
提问并适时准确评价:记录分数,进行激励评价,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四人为一组,共七个小组,观察地球仪,并进行记录。
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并为小组荣誉而战。
二、合作探究,小组竞赛: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小组讨论并记录,明确目的
和任务,加强生生互动和交流,增强收集和运用图文资料的能力,增强合作和表达能力等,
对于学生深化认识和理解很有帮助。学生对竞赛形式的活动很感兴趣,课堂积极性也很高。
有利于达成三维目标。
二、经线和经度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经度,告诉学生读取经线度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经度
分布规律。
进行抢答计分,合理评价和激励学生。
继续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经度的特点,记录后并进行抢答,展示所学。
三、继续观察,发现知识:
通过对经线和经度的观察、发现和抢答,教师可以对不同学情进行灵活和动态把握,保护学
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充分尊重和关爱学生,实施多元教学评价方式,并根据情况灵活变换教学方式,适时调控课堂,以期顺利指向课堂教学目标,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检测巩固
口述本节课重要内容,并将重点作为问题提出来,既是小结,又能观察学生对本课时三维目
标的掌握情况,并出示课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学生口述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认识;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四、交流收获,达标测评:教师通过观察、谈话等交流方式,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及时提问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整合和认知的深化,也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
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纬线和纬度
1.纬线的特点:(画简图表示)
2.纬度的分布规律:(示意图)
3.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
二、经线和经度
4.经线的特点:(画简图表示)
5.经度的分布规律:(示意图)
6.东、西半球分界线:西经 20 度和东经 160 度
课前反思
1.这块知识,每年学生学到时都是难啃的骨头,关键的原因就是学生手中没有地球仪,只是
看一眼,等于没有深入学习。只有手中有地球仪,亲自记录下来,主动发现,才会成为自己
的知识。
2.适时引导最重要。先感性,后理性。如先观察地球仪,有了感性认识,再板图若干纬线和
经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往北(南)增大是北(南)纬,往东(西)增大是东(西)经。尽
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通过直观的地球仪来突破抽象的知识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
枯燥无味的知识趣味化了。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试图拉近课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找到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力
图创设学生喜爱的话题和活动方式。
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
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动态把握学情,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控课堂。通过课堂表现
来看,学生的参与性高,教师实施积极教学评价,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成就感和自尊的
满足感,整个课堂比较成功,有效达成三维目标。但所购买的地球仪没有明显的纬线度数,
自己也忽略了这一问题,导致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容易打击学生学习
地理的积极性。应提前告诉学生找标有度数的位置,并用即时贴或透明胶将其明显突出出来,
如所有纬线与两条经线的交点处标有度数,经度好找,赤道上很明显地标出了所有经线与赤
道的交点处的数值。所以,在课堂中,应适时调整,尽量将学具更加形象化,让学生深刻领
会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重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