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2 篇
【1】
【课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
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难点)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重点)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问题导学
【教具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两支军队正激战,一名士兵突然转头就跑,长官大声质问:“为什么撤退?”士
兵回答:“报告长官,地球是球形的,我从地球的另外一面绕到敌人的后面去偷袭!”
学生倾听、思考,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地球的形状对学生来说,属于旧知,这样导入新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突破
一、地球的形状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本课的难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想象─推测─验证─目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提示学生参考《地理图册》第 3 页和第 4 页。
教师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我国古代诗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来体会那种凭直觉认识地球形状的
意境。
建议同学以黑板上的圆作为月亮,用一个大些的纸板剪成比“月亮”大的圆形,逐渐盖住
“月亮”,观察地球的影子的变化。
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多媒体展示图片
二、地球的大小
联系小学数学中圆和半径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和地球半径。通过板图,讲清楚极
半径和赤道半径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明确赤道的位置。(板图如下)
活动:角色扮演
学生分成四组,分角色体验这四个认识阶段。
第一组:古代人,仅凭直觉来猜测地球的形状。
第二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推测地球的形状。
第三组:麦哲伦,用实际行动来验证地球是球形。 第四组:现代人,亲眼目睹地球的形状。
四组同学分别体验后,选派代表讲述自己的感受。
第一组学生代表:假如我站在空旷的场地上,抬头望天,感觉天就像一个圆底锅倒扣在我们
头顶上。
第二组学生代表:我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我与众人相比有一颗不寻常的大脑。我平时
不看海,不看船,就喜欢看月亮,尤其是“月食”。我发现月球上地球的影子呈圆弧形,是
这样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代表月亮,然后用彩色粉笔涂成圆弧形,代表地球在月球上
的影子,于是我推测,地球可能是球形天体。
第三组学生代表:我进行了以下验证:
我是麦哲伦,我在前人推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实践,那就是环球航行。我从西班
牙出发,绕地球一周,最后又回到西班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同学们请看,(手指地球仪)我就是从这(西班牙)出发,先后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
洋,最后又回到大西洋,到达西班牙的。
第四组学生代表:有句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作为现代人,凭借先进的科技
手段,乘坐“神州”号宇宙飞船,终于跳出地球,在太空中俯视地球,我看到地球是个蔚蓝
色的星球。
学生通过对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进行比较后,可归纳出地球是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
球体
通过分角色扮演,增强真情实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
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组同学角色定位都很好,个别同学组织语言的能力很强,而且很幽默,并且善于联系生活
实际,这种教学设计的确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舞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后并回答。
教师在地球仪上用记号笔标出麦哲伦环球航线,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并让学生
尝试读图,初步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把自己假想成“神州”号宇宙飞船的宇航员,算是过了一把瘾,学生参
与的积极性很高。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初步了解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知识构建
【当堂达标】
1.地球的表面积约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2.说出地球是球体的一个证据。
3.读下图,完成要求。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极、北极、赤道半径、极半径。
(2)在图中填注赤道、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长度。
【2】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
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
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
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
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
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
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
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 1~5 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
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
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 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
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
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
缩小成点了……
问题 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 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
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
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
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视频短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没有视频也可以参考课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程》图)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 P3-4 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
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
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问题 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
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老师展示图一组数据]:
记忆技巧: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教学反思和后记】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谈话式教学,学生感到很亲切,课堂气氛一直很
平和,讨论、发言都很热烈,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