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
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
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 3 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
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
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
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
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
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山中访友》学法导引
本文的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以优美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
泉、小溪……与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互诉心声,真切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充满童真童趣。
学习中,要在朗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去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丰富
的想像。同时,让自己化身为作者,身入其间,去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热
爱自然之情,并学着认识和探究自然,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此外,还要仔细
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叙述人称的。
《山中访友》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语句】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本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只要能品味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
作者的感情,此题便不难回答。
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
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
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
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
化的原因,并思考一下变化时须注意的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称的变换对于感情表达的作用,要在反复朗读中加以体味。
至于变换人称时须注意的问题,则是为以后的运用打基础的。
参考答案: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
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使用呼告
语,如本段文字中的“德高望重的老桥”。
3.“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
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
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
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___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___
的感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想像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明白一切手法都须服从于主
题的表达。
参考答案:想像,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
【重点难点讲解】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指热情奔放的语言、瑰
丽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如:“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
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
枝……”,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想像使景物栩栩
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
树林、山泉、小溪等自然界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
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想像丰富、新奇,
充满童心童趣。
李汉荣(1958—— ),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牧童、林
中河,陕西勉县人。多年来写作诗歌约 3000 余首,散文 2000 余篇,中短小说 30
余篇。1982 年毕业于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今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曾任
略阳县一中教师,调任略阳县司法局副局长,自愿辞官到略阳文化馆当馆员,后调至《汉中日报》社当编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