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备课素材整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备课素材整理

ID:106411

大小:2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雨》词语解释 轻捷:轻快敏捷。 宣纸:安徽宣城,泾县出产的一种高级纸张,用于写毛笔字和画国画。 宛若:仿佛,仿佛。 飘飘洒洒:飘舞着落下来。 优雅:优美雅致。 融化:这里指不同的色彩合成一体。 丝丝缕缕:一丝一丝,一条一条,连续不断。 啼啭:鸟婉转地叫。 余韵:遗留下来的韵致。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调色板:画家绘画时,用来调和各种颜色的木板。 《山雨》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轻盈──轻快 水洼──水坑 欢悦──愉悦 清晰──清楚 优雅──文雅 柔软──柔和 宛若──好像 啼啭──婉转 湿润──潮湿 轻捷──轻快 辨认──分辨 融化──消融 异常──非常 幽静──寂静 凝聚──凝结【反义词】 清晰──模糊 干燥──潮湿 幽静──喧闹 柔软──坚硬 异常──正常 《山雨》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 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 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 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 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 “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 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 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 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如,将雨来时由远 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 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如其 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文是略读课文,选编意图一是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二是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三是继续学习通过联想 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是 本课教学的重点。《山雨》难句解析 1.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 的琴键。 这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所听到的山雨声有着独特的感受。由于岩石、树叶、 绿草等物质因构成材料有所不同,所以当雨水打在物体上时,发出的声响必然呈 现不同的音符,仿佛琴键因敲打后发出不同音量。 2.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 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句话描写雨声。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树木比做“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雨丝 比做“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 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雨声的韵律与意境,抒发了热爱大 自然的美好感情。 3.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讲雨中的色彩。细密的雨丝在“飘飘洒洒”地落下,整个山林的色彩 都融化在雨雾中,惟有“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 意思是映入我的眼帘;“流进我的心胸”,意思是“我”用整个心胸去感受这 “清新的绿色”。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读中悟 读中赏 读中用──以读为本学《山雨》 一堂好课,行云流水般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染,再加上蕴涵其中的语言美、 情感美、自然美、逻辑美,以及课堂内生动、和谐的氛围,师生间平等的对话等 无一不给学生以熏陶,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陶冶其情操,一篇美文,教师 处理巧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享受语文,在享受语文中也全面提高语文 素养。 如:《山雨》这篇阅读课文,作者用优美抒情的文字,如诗般的语言描绘了 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文章隽永、生动、意韵深远。此文对丰富学生语言 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审美素养益处颇多。为了让学生多读、多想、多感受,我 以读为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初读感知──细读感悟──赏析积累─ ─尝试运用。在初读感知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相互交流初读后的感受;在细读感悟这一环节中,让学生 自由组合,在小组内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然后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选它,同时,教师对学 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语感;赏析积累这一环节,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 集的写雨的诗、文,要求听的同学仔细听,并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 在班上进行推荐交流,也要求听的同学谈感受;最后,在尝试应用这一环节,教 师展示出一幅雨景图,请同学们为画配文,或配诗,(诗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 以是自己课内外阅读过的)。这样的处理,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拓展 延伸,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让学生学习了新课,又复习了旧知;既陶冶了学 生的性情,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各有所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又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既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发展了个性,又培养 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关于“雨”的诗文 1.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2.雨景(朱湘): 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 春夜春梦时窗前的淅沥; 急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 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 从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 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 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 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 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 飘来了一声清脆的鸟啼。3.雨(郁达夫): 周作人先生名其书斋曰“苦雨”,恰正与东坡的“喜雨亭”名相反。其实, 北方的雨,却都可喜,因其难得之故。像今年那么的水灾,也并不是雨多的必然 结果;我们应该责备治河的人,不事先预防,只晓得糊涂搪塞,虚糜国帑,一旦 有事,就互相推诿,但救目前。人生万事,总得有个变换,方觉有趣;生之于死, 喜之于悲,都是如此,推及天时,又何尝不然?无雨哪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 将看不出昼之光明。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 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 “天街小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 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 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 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 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 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绝领悟不到。记得曾宾谷曾以《诗品》中语名诗, 叫做《赏雨茅屋斋诗集》。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 真是多么的有趣!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 节。 关于“雨”的知识 1.天天下雨的地方: 大气中经常含有水汽,那是由海洋、河湖、土壤和植物等的水分蒸发而来的。 当水汽到达饱和点时,空气变冷,在不同温度的影响下,会凝结成云、雾、雨、 雪和雹等。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有的地方,雨下得特别多,甚至天天在下雨。 我国四川西部,山岭起伏,那里的峨嵋山是大陆上多雨的地方,有“西蜀漏 天”之称。 台湾省的山脉,南北绵延,位于基隆河发源地的迎风高地上的火烧寮,是我国最多雨的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500毫米。1912年出现过8408毫 米的记录。每年,夏季风、台风从海洋吹来,到达山坡后,被迫上升,容易凝云 播雨。基隆因为多雨而得到了“雨港”的称号。 世界最多雨的地方在威尔里尔和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的威尔里尔,年平均 降水量达11680毫米;而印度的乞拉朋齐,1861年曾出现年降水量20 447毫米的纪录。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出现了26461.2毫 米的最高记录。 世界的一些地方,雨常常倾盆而下,带来灾害。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的 地方,已经相当湿润了。可是,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1952年3月15日到1 6日测到了24小时降水量1870毫米的最高纪录。 美国弗吉尼亚州,1969年飓风袭击时,测到5小时的降水量达78 7.4毫米。西印度群岛中瓜德罗普岛的巴尔斯特,1970年11月26日测到 一分钟的降水量达31.2毫米。 有些地方年降水量不大,却常常下着雨。智利南部的巴希亚·菲利克斯,平 均每年有325天在下雨。1961年这一年,只有17天没有下过雨。它处在 西风带内,长年从太平洋带来大量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阴雨天气。 还有天天下雨的地方呢!如巴西的巴拉城,每天都要下几次雨。更奇怪的是, 每次下雨都有固定的时间。因此,当地居民有个习惯,谈论时间不用钟表或太阳, 而是用雨。他们不说上午几点钟、下午几点钟,而是说第几次雨后。 巴拉圭的巴拉那河一带,每天都是蒙蒙细雨,下个不停。这儿的雨形成原因 与一般不同,是由于在离巴拉那河不远的地方有个大瀑布,那里不停地刮着大风, 风把水雾带到高空,凝结成雨。说来也巧,这雨老是降落在那个地方。 2.终年无雨的地方: 提起少雨的地方,人们就会想起沙漠来。那里水汽少,雨水也少。水是生命 的源泉,水比黄金还宝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雨水最少的地方。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的若羌,年平均 降水量只有5毫米。这里四周高山环绕,离海洋很远,湿空气很难到达。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一连几年都不下雨,阳光灼照,空气干燥,被称为 沙漠中的沙漠。 中亚土库曼和乌兹别克,也是多沙漠的地方。那里常常有这种情况:天空在 下雨,地面上见不到一滴雨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里的空气十分干燥, 好不容易云层凝雨,它们还没落到地面,就在半空中被蒸发掉啦!这种“高空下 雨,低空无雨”的景象,人们叫它“干雨”。 北非的哈尔夫旱谷,曾经一连有八九年没下过雨。 南美洲秘鲁和智利沿海一带,因为有寒流和从深海涌上来的冷水流的影响, 又位于高山的背风带,因此,年平均降水量还不到 3 毫米,连年不雨也是常事。 有趣的是,这里有个“观雨团”组织,可见雨是多么稀罕了。 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1845年到1936年止,有91年没有下过雨, 是世界的“旱极”。 沙漠地区由于干燥,至今还没有人定居下来。可是世界上却有着“不雨城” 和几乎不雨的城市。 秘鲁的利马,一年平均降雨37毫米,下的都是一种蒙蒙的毛毛雨,叫“加 鲁亚”。这种雨只能使大地稍稍湿润,而街道上从来不会出现一个小水洼。194 9年4月,利马下了一次真正的雨,足足有一小时。人们惊慌地度过了这一次 “灾难”。因为那里所有的房屋屋顶只是用来遮蔽太阳光的,不能防雨。雨的突 然降临,使许多房屋的房顶都坍塌了,墙上的灰粉被冲掉,屋子里成了“游泳 池”。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