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第 2 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
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再次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又获得了
一些从事统计活动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
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
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
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
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目的: 以旧引新,自然衔接,起到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所举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只要合理,就2
要给予积极地评价,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但时间不能占用过多,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新课既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做一做
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
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 10 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
服装统一 进退场有序 动作规范 动作整齐
一班 9 8 9 8
二班 10 9 7 8
三班 8 9 8 9
(1)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
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
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
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广播操成绩为:9×10%+8×20%+9×30%+8×40%﹦8.4(分)
二班的广播操成绩为:10×10%+9×20%+7×30%+8×40%﹦8.1(分)
三班的广播操成绩为:8×10%+9×20%+8×30%+9×40%﹦8.6(分)
因此,三班的广播操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归纳: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
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目的: 通过学生计算,自己再设计方案和交流,确实让他们体会到权的差异
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内容: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 3600 元,教育支出为 1200 元,其他支出为 7200
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 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
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3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 (9%+30%+6%)= 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
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
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 3600,
1200,7200 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
法是对的。
目的: 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并非算术平均。由于多数
情况下,各项的重要性不一定相同(即权数不同),所以应将其视为加权平均。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个“做一做”,一个“议一议”,要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想、
动手做、大胆讲;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索;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特别是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是“加权
平均”。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15 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 5 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 1 小时,然后又步行了 1 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
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
多少?你能从权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的平均速度吗?
(3)举出生活中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2. 课本 P139 随堂练习第 1,2 题。
目的: 第 1 题是课本上“议一议”问题,题中(1)(2)两问是让学生通过
比较,认识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项的权相等;第(3)
问旨在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第 2 题是课本上随堂练习的两道题,让学生再次
体会到“权”的重要性,并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注意事项: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做适当的评价,特别要关注中下等生,
对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3
1
%3.9720012003600
7200%61200%303600%9 =++
×+×+×4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
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 6.2 的第 1,2,3,4,5,6 题。
四、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
学习数学重要方式。本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就是想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
等数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索和交流,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认识算术平
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让学生增强数学
的应用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