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设计.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2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设计.doc

ID:106660

大小:4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2.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 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 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 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 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 式。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地认识“平均水 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在具体情境中,能搞清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 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 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 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 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 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2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 “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 78 分。全班共 32 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 1 个 100 分,4 个 90 分,22 个 80 分,2 个 62 分,1 个 30 分,1 个 25 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 77.4 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 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 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 两个极端数据 30 分和 25 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目的:一是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 不出问题的,为引入新的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 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注意事项:本环节占用的时间不宜长,只要达到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积 极性的目的既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 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杂工G 月工资/元 7000 4400 2400 2000 1900 1800 1800 1800 120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 2700 元。 职员 C 说:我的工资是 1900 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 D 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 1800 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3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 C、职员 D 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月平均工资 2700 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 2700 元,但只有正、 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2)职员 C 的工资是 1900 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 4 人的工资比他高,有 4 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 1900 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9 个员工中有 3 个人的工资为 1800 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 1800 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 1900 元或众 数 1800 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 2700 元受到了 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 “平均水平”。 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 目的:通过有争议的问题情境,再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 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平均,使他们的 认知冲突得到升华。 注意事项: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可强求结论的一致性。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3;4 B. 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C.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D.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答案:A 2. 2011~2012 赛季北京金隅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课 本 135 页) 3. 你课前所调查的 50 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 别是多少?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目的: 第 1、2 题是基础题,考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特 别是通过第 2 题要使学生认识到一组数据中众数不一定只有一个。第 3 题既是上 节课的作业题,又是本节课的“做一做”,不仅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思想,而且让 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评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意事项: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反馈矫正、积极评价。特别 是第 3 题由于所选的样本不是很大,个别学生有不同看法是允许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特征: 1.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 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 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 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 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 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 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 均水平。 目的: 通过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5 的差别,并能在情景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学生的判断 能力和学习能力。 注意事项:在学生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时,最好是让他们结合 具体实例来说明,这样对学生理解数据的代表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它们作出评判 颇有好处。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 课本习题 6.3 的第 1,2,3 题。 2. 收集一组与本班同学相关的生活数据(例如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眼镜近 视的度数、身高、体重等),并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四、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启 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揭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需 要注意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地否定。教师要关注学生 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资料: 497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