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教A版必修5系列教案:2.3等差数列前N项和2 .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人教A版必修5系列教案:2.3等差数列前N项和2 .doc

ID:106807

大小:359.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8-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体现高中数学相关 分支教育价值的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人教 A 版必修 5 第二章第 三节) 黄金明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 A 版)中第二章 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第一课时).是数列的基本概念和等差数列知识的延续,也 是后续学习积分、极限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 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该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 的应用。通过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探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 研究问题的方法,体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学价值;通过介绍高斯求和的故事, 向学生渗透人文价值与情感教育价值;通过求和公式的选用、变用与拓展来体现数学课堂的 方法价值、应用价值、类比价值;这些价值的渗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能运用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了解 倒序相加法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中,探究得到等差 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进一步体会特殊与一般、化归与转化、函数与方程(组)等重要数学思 想;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公式的过程中,运算求解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 步提高,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高斯成长经历的了解,体会他的奉献精神和治学态度,借鉴他的思维方式, 培养严谨、细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态度。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 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求和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 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但是高斯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 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因为首尾配对法还需要分奇数、 偶数两种情况讨论,偶数的情况学生相对较为熟悉,也更容易掌握;奇数的情况时,学生对 配对后的项数及剩下的中间项较容易产生错误。为了帮助学生扫清该障碍,避免分类讨论而 引入倒序相加法,可以设计以下两个环节。其一是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在原来的图形旁 边再放置一个倒置的图形,让学生再来观察图形的特征,从形的角度获得倒序相加法的思路, 该方法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其二是从形到数启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我们知道, 当项数为偶数时可以直接凑成整数对,那么对于任意的正整数项数 n 而言,如何能让它转化 为偶数呢?”,给出充裕的时间交流、讨论后,师生共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任何一个正 整数的偶数倍一定是偶数,且 2 倍是最简单的方法”,教师因势利导再问“如何才能刚好凑对呢?”,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把另外一组和的顺序倒置再相加,而进一步理解倒序相加法 的原理,该方法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及数学的严谨。两个环节相辅相成,从数形两个方面很好 的诠释了倒序相加法,既直观又严谨。 在公式应用环节中,项数的确定是学生学习中的又一障碍,如求和 1+3+5+7+…+2n-3=?. 学生很容易直接把项数 n 代入公式而出现错误,这是由于前一节课通项公式 an=a1+(n-1) 应用不熟练造成的,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加强通项公式中已知 a1、an 求项数 n 的相关训练, 另一方面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教学问题诊断的分析,确立本节课教学难点是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推导思路 的获得.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更好的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给师生提供一个和谐、愉快、高效的课堂氛围,需要 以下教学条件的支持 1、多媒体探究教室一间,有多功能桌椅,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播放系统(含师生对讲 系统,抽号系统等)。 2、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自制 V 型粉笔架一个和粉笔若干。 3、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境激情,提出问题 有一种新型的放置粉笔的装置,它具有取放粉笔方便、快捷的优点——V 型粉笔架(教 师把事先制作好的道具给学生演示)最底层装 1 支,倒数第二层装 2 支,以此类推每往上一 层粉笔增加一支,一共装了 14 层;另一种是普通的盒装粉笔装置,一盒 50 支,共有 2 盒; 请问:哪一种装置的粉笔数多?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 方面充分体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大部分学生采用直接相加或者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少数学生可能会想到用高斯的算法 来处理,教师趁机引导:直接计算是一种方法,但是数字大的时候计算量很大,运算效率低 下,为了提高运算效率,我们经常会借助巧算,借此引出高斯求和的故事 [知识链接] (教师幻灯投影、图文并茂)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 子”。200 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 100 个数逐项相加时,10 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 了正确 答案:(1+100)+(2+99)+…+(50+51)=101×50=5050. 师生共同分析高斯算法的巧妙之处:把不同数的求和问题转化成相同数的求和问题 教师借此渗透人文价值教育:高斯与阿基米德、牛顿并列为数学史上最伟大的三大数学 家,他的数学业绩几乎遍布整个数学王国,被誉为“数学王子”。此外,高斯还是优秀的天 文学家,物理家,高斯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探索专研的品质堪为世人之楷模。他对数论, 代数,复变函数,超几何级数,统计学,微分学,概率论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数学 领域内有许多的术语都冠以高斯的名字,如“高斯曲线”,“高斯质数”等。近代数学史学家 贝尔对高斯的成就评价道:“在数学的世界里,高斯处处留方。” [学情预设]高斯的算法蕴涵着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一般的规律性.教学时,应给学生 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发现这种数列的内在规律.学生对高斯的 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估计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以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 象的几个问题. (二)启发引导,探索发现 问题 1、如果 V 型粉笔架有 25 层,请问:一共有多少支粉笔?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习,思考成熟的小组举手示意并 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成果,其它学生则一起分享。 [学情预设] 受高斯算法的启示,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解法 预设 1、1+2+3+4+…+25=0+1+2+3+4+…+25= (0+25)+(1+24)+(2+23)+…+(12+13)=25×13=325 预设 2、1+2+3+4+…+25=(1+2+3+4+…+25+26)-26= (1+26)+(2+25)+(3+24)+…+(13+14)-26=27×13-26=325 预设 3、1+2+3+4+…+25=(1+25)+(2+24)+(3+23)+…+(12+14)+13=26× 12+13=325 师:以上方法都很好,只是表现的形式略有区别,其实质是一样的,都采用了“化归 思想”,将奇数个项问题转化为偶数个项求解,教师应进行充分肯定与表扬. 【设计意图】这是求奇数项和的问题,若简单地模仿高斯算法, 将出现不能全部配对的问题,借此渗透化归思想. 问题 2:如果 V 型粉笔架有 n 层(n∈N*),请问:一共有多少支 粉笔?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讨论,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 法, [学情预设] 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要对项数 n 进行分类讨论,即 n 为奇数时不刚好配对,n 为偶数时刚好配对。教师进而提出问题:“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以避 免分类讨论呢?”. 【设计意图】从求确定的前 n 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 n 个正整数之和,让学 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旨在让学生对“首尾配对求和”这一高斯算法的改进. 启发 1:(多媒体演示)如右图,在三角形图案右侧倒放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与原图补 成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一层的粉笔数量有何特征及粉笔的层数,能否把 的表达式写出来呢?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能启迪思路,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 体化,揭示研究对象间的性质与关系,并为倒序相加法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模型. 通过以上启发学生再自主探究,相信容易得出解法: ∵1 +  2 +  3 +…(n-1) + n n +(n-1)+ (n-2)+… + 2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1) + (n+1) + (n+1) +… +(n+1) + (n+1) ∴1+2+3+…+n=n(n+1) 2 ?)1(4321 =+−+⋅⋅⋅++++ nn启发 2:以上是从图形的直观角度入手,借助倒置的图形与原图形构成平行四边形从而 避免分奇偶讨论的情况,同学们思考该方法的数学本质是什么呢?即对于任意的正整数项数 n 而言,如何能让它转化为偶数,且计算要最简便呢?” 分析:任意正整数的偶数倍一定是偶数,且 2 倍是最简单的。 【设计意图】数、形既是数学知识体现的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正如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所说的“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形具有形象、直观性,是感性认识的 良好素材;而数具有严谨性、说服力,最能体现数学本质的东西。又因为数学是科学的、严 谨的,所以数形结合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问题 3: 在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中,定义前 n 项和 ,如 何求 ? 由前面的大量铺垫,学生应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也可写成    ∴      (公式 1) (四)、挖掘公式,深化认识 为了更全面系统的掌握、理解公式,教师继续提出以下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问题 1、为什么有 成立?(等差数列 的性质) 分 析 : 实 质 是 等 差 数 列 的 重 要 性 质 ——等 距 性 ( 即 ∈ N , )的应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等差数列的性质,另一方面是理解公式的内涵 问题 2、在公式 1 中若将 代入又可得到怎样的式子? 即: (公式 2)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式子变形成: na nnn aaaaS ++⋅⋅⋅++= −121 nS nnn aaaaS ++⋅⋅⋅++= −121 121 aaaaS nnn ++⋅⋅⋅++= − )()()()(2 121121 aaaaaaaaS nnnnn ++++⋅⋅⋅++++= −− )( 1 naan += 1( ) 2 n n n a aS +∴ = )()()()( 121121 aaaaaaaa nnnn +=+=⋅⋅⋅=+=+ −− ,,, knm l ∗ lknm aaaalknm +=++=+ , dnaan )1(1 −+= 1 ( 1) 2n n nS na d −= + 2 1 1 ( 1) ( ) ,2 2 2n n n d dS na d n a n −= + =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为用函数观点解决数列问题做铺垫 问题 3、两个公式有何异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两个公式都含有四个量,只是基本量不同而已:公式 1 含 、 、 、 四个量, 公式 2 含 、 、 、 四个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 问题 4、从方程的角度来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生:知三求一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方程(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 5、如何更好的记忆公式?跟以前学过的什么公式类似呢? 引导学生回忆梯形的面积公式,并作出以下的分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类比、反思等思维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串的设计,是为了达到:数学公式课的教学,不仅要知道公式的 来龙去脉,还要知道公式是什么,记住公式且挖掘公式的内涵与外延。更重要的是公式有何 用,怎样用?让学生对公式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形成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探究公 式的方法。力求体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鱼渔”的教学价值。 (五)剖析例题,理解巩固 例题 1、(1)众所周知,中国的著名运动员姚明在篮球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 整个中国的骄傲,甚至是整个亚洲的骄傲。但是同学们了解姚明刚去 NBA 时的辛酸吗?初 到 NBA,姚明为了更快的适应 NBA 的高强度对抗,给自己指定了为期 10 天的投篮训练计划, 从第一天到第十天的投篮个数依次如下表: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950 1000 1050 请问:姚明这十天一共投了几个篮? 【设计意图】1、从数学知识角度出发:学生要达到会选用公式从而熟悉公式的目的。学 生可以从首项、末项、项数出发,选用公式 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选用公式 2,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解题时注意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达到熟悉 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目的,为后续公式的应用奠定基础。 2、从数学能力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读取信息的能力及数学的应用意识。 3、从教育价值角度出发: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学习姚明不 畏艰辛,敢于挑战的精神品质。 (2)求等差数列 2、4、6、8、…、142 的和。 1a n na nS 1a n d nS▲变式训练,深化理解 变式训练 1、求等差数列 2、4、6、8、…、2n 的和。 【设计意图】从确定项的求和到一般项数n 的求和,再次熟悉求和公式及其常见类型。 变式训练 2、求等差数列 1、3、5、7、…、2n-3 的和。 叫两个学生演板,其他学生则自主完成,之后教师把计算正确与错误的代表进行 对比,借机进行点评 [学情预设] 由于惯性思维,大部分学生会把项数当成 n 直接带入公式求和导致错误, 与等差数列 1、3、5、7、…、2n-1;1、3、5、7、…、2n+1 的和混为一谈,认为求 和的项数就一定是 n 项,这也是共性的错误。 【设计意图】巩固两个求和公式,既可选用公式 1,也可选用公式 2,但是共同点都 是项数容 n 易错,教师应通过错因辨析,利用错误强化正确,再次强化学生利用通项 公式 an=a1+(n-1)d 求项数 n 的训练,以达到理解公式,为更好地应用公式奠定基 础。 变式训练 3、求 1-2+3-4+5-6+…+(2 n-1)-(2 n)=?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会利用分组构成等差数列求和,即:1-2+3-4+5-6+…+(2 n-1) -(2 n)=(1+3+5+…+2 n-1)-(2+4+6+…+2 n)=…= -n,教师可定学生的想法后可追问:“难 道 没 有 其 它 的 方 法 了 吗 ? 引 导 学 生 用 整 体 思 维 看 待 问 题 。 从 而 得 到 另 一 种 解 法 : 1-2+3-4+5-6+…+(2 n-1)-(2 n)=(1-2)+(3-4)+(5-6)+…+(2 n-1-2 n)= -n.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的习惯,化归与转化 的思想 例题 2、在等差数列{ an }中,已知 , , ,求 与 分析: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与通项公式求未知元,可以使用公式 2 先求出 a1, 再带入公式 1 求出 an 。也可以采用公式 1 和通项公式联立方程组求解。 【设计意图】从方程的角度认识求和公式中“知三求二”的方法,同时渗透一题多解的 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练习、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 10 项和是 310,前 20 项的和是 1220,求前 n 项 和 Sn.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知三求二”的问题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拓展探究,巩固提升 知识拓展: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 a2+a5+a12+a15=36,求 ; 20=d 37=n 629=nS 1a na 16S分析: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 a1+a16=a2+a15=a5+a12=18,所以 =8×18=144。 [学情预设]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采用方程的思想来处理,但由于方程个数不够 导致结果无法求解,与“知三求二”的思想产生强烈冲突,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 【设计意图】公式的应用除了直接代入的常规解法及简单的变用之外,还要注意整体思 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课后探究: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 3 项和为 18,倒数 3 项的和为 222,若其前 n 项和 为 600,求该数列的项数 n 的值。 例 3、已知等差数列 24,20 ,16 ,… 求(1)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数列{an}的前几项和为 864? (选用)(3) 的最大值为多少?并求出此时相应的 n 的值。 [学情预设]第一问较简单,学生基本上没问题;第二问有些学生会忽视 这一限 制条件而取两解导致错误;第三问学生会因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而难以入手,教师应及时引 导学生是否能从通项公式出发寻找解决的方案?(即在等差数列 中,当 时, 最大,当 时, 最小。)或者是从函数角度出发来研究最值问题。 (把 Sn 看成 n 的二次函数,即 )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列是特殊的 函数,第(3)小题是让学生初步应用用函数观点解决数列问题,为以后函数与数列的综合 应用打下基础. 课后探究:若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 试探究以下问题: (1)、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2)、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3)、如果是等差数列,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六)回顾反思,深化理解 师: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组织学生按小组回顾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最后补充,完善。(用幻灯片投影、展示 给学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同时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抽象概括 能力。 (七)分层作业、启迪升华 16S nS +∈ Nn { }na 10, 0k ka a +> < kS 10, 0k ka a +< > kS 2 1 1 ( 1) ( ) ,2 2 2n n n d dS na d n a n −= + = + − +∈ Nn nnsn 22 +=1、必做题: 课本 P52 习题 2.3,第 1 题(1)(3),第 2 题(3)(4),第 4,5 题 2、选做题:已知函数 f(x)= ,则 f(-5)+f(-4)+…+f(0)+…+f(5)+f (6)的值为 3、探究题:(1)、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 3 项和为 18,倒数 3 项的和为 222,若其前 n 项和为 600,求该数列的项数 n 的值。 (2)、若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试探究以下问题: (1)、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2)、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3)、如果是等差数列,它的首项与公差是什么? [设计意图]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素材。分层布 置三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程度的发展 , 体现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 (八)板书设计 2.3.1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1、公式及推导过程 公式特点 公式作用 体现的数学思想 2、例题 变式: 拓展: 练习展示 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再现,方便学生 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实践心得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教学价值的挖掘与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 悉的生活背景相联系。所以在本课时的求和公式探究中,教师不急于直接介绍“倒序相加 法”,这样无疑就象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了个兔子”。而是采用从身边熟悉的问题情境 入手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求知欲,然后教师以问题为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 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入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学生则在具体的 情境中自主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观察、联想、分析、归纳、反思等活动参与 学习,在教师的的引导下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逐步形成一种探究公式的科学而有效的方法, 在探究学习中发展数学能力;在公式分析环节,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公式结 构、公式内涵的初步认识;公式的应用环节,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拓展探究” 三个递进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理解公式,掌握公式。 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价值: 1、过程性价值 x 1 2 + 2 nnsn 22 += “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对过程性价值的最好体现,本节课的设计源于课 本又高于课本。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V 型粉笔架的粉笔数的计算),从特殊 (1+2+3+4+…+25)到一般(1+2+3+4+…+n),从具体(1+2+3+4+…+n)到抽象(a 1+a2+… +an),层层铺垫,借助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加以启发、引导,让公式的推导水到渠 成,从过程中自然的流淌出来。而在公式的应用,巩固阶段,通过“例题——练习——变式 ——拓展”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训练模式,让学生的理解从感性到理性, 从初步认识到深刻理解,知识从课堂延续到课外,体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2、人文价值 (1)本节课通过介绍德国伟大数学家高斯求和的故事,高斯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 高斯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探索钻研的品质,为真理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很大程度上感染 了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强烈的熏陶。 (2)通过姚明为了篮球事业的发展而不畏艰辛、努力拼搏的例子,给学生以榜样教育 的价值,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勇于挑战,敢于拼搏的精神。 3、应用价值 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着掐头去尾烦中段的弊端。学生既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从何而来, 也不知道将用到何处去。而本节课在公式的推导阶段,让数学的新问题从“数 V 型粉笔架 的粉笔数”这个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了知识“从生活中来”;在公式 应用阶段,解决了投篮次数(次数较大的数)的求和问题,体现了知识“到生活中去”;整 个过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现实价值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 念。 4、思想方法价值 公式的探究过程及例题一中公式的应用都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在如何计算 奇数项的求和问题时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在计算 1+2+3+4+…+n 时渗透了分类讨论及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公式应用中的“知三求一”,“知三求二”、求例 3 中的 的最值等则体 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而倒序相加法实质:把不同数的求和问题转化成相同数的求和问题, 也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5、美学价值 针对 1+2+3+4+…+n=?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如何避免分类讨论时,通过启发 1 与启发 2 引入倒序相加法,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简洁美与公式的对称美;在例题 2 的知识拓 展:已知 a2+a5+a12+a15=36,求 S16 的解题分析中体现了数学思维的奇异美,方法的简洁美, 思路的整体美; 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画面又呈现了数学课堂的和谐美。 6、类比价值 本节公式探究课的模式: 是围绕“以境激情,提出问题——启发引导,探索发现—— 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挖掘公式,深化认识——剖析例题,理解巩固——变式拓展,深化 理解——回顾反思,升华认识”进行的, 这种有效教学模式解决了公式课中要解决的:公 式是怎么来的?公式是什么?(挖掘内涵、外延)公式有何用?这三个核心层次的要求。这 种模式可以类比应用到其它公式课的教学,具有很好的类比价值。 七、专家点评(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唐为民) 本节课围绕“以境激情,提出问题——启发引导,探索发现——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nS——挖掘公式,深化认识——剖析例题,理解巩固——变式拓展,深化理解——回顾反思, 升华认识”的模式来设计课堂,该模式新颖,别具匠心,富有创造性。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是一节成功的公式课例。突出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黄老师能够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 讨论、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地向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适时加以启发、 引导,帮助学生在理解,应用公式的基础上,去领会蕴含其中的逻辑推理方法和数学思想方 法。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技能,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切实发挥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价值作用。 2.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黄老师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辅助教学,如问题情境创 设中采用的“V 型粉笔架的粉笔总数”及例题分析中“姚明训练投篮的个数”,这些熟悉而 有趣的实例不但一下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又切中 了本节课的主题。此外,还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领会数学教学的应用价值。 3.本节课采用了两组问题串来完成公式的建构与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通过类比高斯算法,借助几何直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形成感性认识后,又从 数学的本质上对倒序相加法的原理加以解释,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引 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探求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有效的化解了本节课的难点;在公式 的应用,巩固阶段,通过“例题---练习----变式----拓展”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 层递进的训练模式,恰到好处的来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巩 固知识的同时又形成了技能,深刻领会到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 (组)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应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堂的过程性价值与思想方法价值。 4.“生本位”的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在每抛出一个问题,老 师都舍得留给学生想的时间,讨论的空间及小组展示的机会,如求 1+2+3+4+…+n=?与变式 训练中求 1、3、5、7、…、2n-3 的和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质疑,教师适当鼓励, 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很好,展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5.本节课牢牢抓住了公式课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即“公式是如何来的?公式是什 么(内涵、外延)?公式有何用?在这个基础上添砖加瓦,层层铺垫,不断充实,形成了一 种独特的公式课教学模式,对其它公式探究课具有较好的类比价值与应用价值。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 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求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

资料: 497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