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 教学设计.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2.2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 教学设计.doc

ID:106903

大小:4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第 2 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命题的含义有所了解,并且 已经学习过一些公理和定理,为公理化思想的培养作好了充分准备. 活动经验基础:有了上一节的活动基础,学生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 组交流、讨论、举例说明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但学生对于 命题的构造,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还不甚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 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为此,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命题中的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3.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 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回顾引入——探索命题的结构——思考探 讨——读一读——课堂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回顾引入 活动内容: ①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②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 2 活动目的:回顾上节知识,为本节课的展开打好基础. 教学效果: 学生举手发言,提问个别学生. 第二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 活动内容: ① 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 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 等. (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 边形. (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 形. ② 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 (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 (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 论. (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 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 论. 活动目的: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效果: 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 应告诫学生当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要注意3 改写时不要机械地添上“如果”和“那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修饰语句,使 改写后的语句通顺,完整。 第三环节:思考探讨 活动内容: ① 找出下述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指出它们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 不正确的命题?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 a>b,b>c,那么 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② 探究真假命题的验证 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使之具备命题的 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但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 确的无论验证多少个特例,也无法保证命题的正确性.如何验证命题的正确 性呢? 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命题有真假之分,并且知道怎样去判断真假命题。 教学效果: 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使得学生形成共识. 在对前面 5 个命题的真伪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对命题的 真假性有了初步的判断,但有部分学生误认为假命题不是命题. 第四环节:读一读 活动内容: ① 介绍《几何原本》、公理、定理等知识.4 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公元前 3 世纪,人们 已经积累了大量知识,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公元前 300 前 后)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原本》,为了说明每一结论的正确性,他在编写 这本书时进行了大胆创新,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 为证实其它命题的起始依据,其中的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 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推理的过 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而证明所需要的定义、公理和其 他定理都编写在要证明的这个定理的前面. 《原本》问世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本数学书籍象《原本》这样编排, 因此,《原本》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② 公理、定理、概念和证明的关系. ③ 介绍本教材的公理.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 行. 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有关概念、公理 条件 1 定理 1 有关概念、公理 条件 2 定理 2 定理 3…… ……5 此八条基本事实前面已详细探索过,不必验证它们的正确性,可以直接 用来证实其它命题的正确性,另外一条我们将在以后认识它。此外等式和不 等式的有关性质也可看作公理.比如:如果 a=b,b=c,那么 a=c. ④ 读一读《原本与几何原本》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公理化思想和方法,养成科学、严谨思维习惯. 教学效果: 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习读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 活动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命题中的真假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通过学习学会 区分命题的条件、结论,学会判别真、假命题,理解反例、证明等概念.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对本节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能准确 地区分命题的真假性,了解命题结构中的条件与结论. 教学效果: 学生能自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 课后练习:课本第 227 页习题 6.3 第 1、2、3 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看似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弄清命题的含义,理清命题 的构成并不容易,更多的学生只是能机械地将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 么……”的形式,往往改写的语句不够通顺、完整。因此,在教学中,进行 适当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应允许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消化。 在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和修改命题形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比较幼 稚、甚至可笑的语句,尽管如此,也应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避免学6 生机械模仿,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并能在自行改正错误中调整前进。

资料: 497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