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 案
周敦颐
四川省蓬溪中学 朱娉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二)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
法。
(四)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
品格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
法。
难点: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
品格的倨追求。
三、教学方法
以读、讲为主,讨论、探究为辅。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小游戏 “飞花令 ”,准备含花的诗句。
(二) 解题. 理解题目“说”。
自学互助
(三)
1.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
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2
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
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2.读准字音。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噫
3.朗读示范。(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气语调。)
4.朗读指导 ,节奏示范。(先集体后个人朗读)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展示互导
(四)、翻译课文。
1、小组合作。四人一组,采用问答式翻译课文。一问三答。要求:结合书
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
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2、分别请同学代表发言,翻译课文。(各小组代表,不懂的可以请其他同
学回答)
难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3.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翻译课文。
质疑互究
(五)品析课文
教学第一自然段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
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 ;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指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
2、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一
段看,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出淤泥而不染 ( 纯真自然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讨论后完成练习题)
3、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文字大声
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第二自然段
1、课文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一种 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 莲花的美好。
(小结)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从 两个方面衬托莲花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格
2、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它们分别是什
么句式?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鄙薄)4
3、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三句再朗读一遍。
(六)总结
1、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
浊世风的鄙弃。
2、同学们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检测互评
(七)、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
最喜爱哪些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 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品格高尚的
君子。
我喜爱 ,因为它
我喜爱
我喜爱
我喜爱
我喜爱
(八)、布置作业: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______说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
右。
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