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 2 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最后一个课时,是学生在学习掌握了二
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二次函数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之
间的关系.与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比较类似,因此学生对函数与
方程之间的联系已不再陌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二次函
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是高中阶段
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的
过程,体会用二次函数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图象,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体会解决问题的
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
教学难点:用逼近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检测,回顾迎新
1.若方程 的根为 和 ,则二次函数 的
图象与 x 轴交点坐标是 .
2.二次函数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元二次方程
02 =++ cbxax 21 −=x 32 =x cbxaxy ++= 2
xxy 22 += 的解为 .
注:课前的训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研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精确解,为
新课研究近似解提供研究思路.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你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吗?
1.自主探索
(1)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约
为________________.
(2)由图象可知,方程 有 个根,
一个根在 和 之间,另一个根在
和 (填两个整数).
(3)估计方程 的近似根是 (精确到 0.1)
注:此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近似解的研究方法.
2.小结反思(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结果是否正确?
(2)利用二次函数 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 的近
似根的一般步骤.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2 =+ xx
01022 =−+ xx
01022 =−+ xx
01022 =−+ xx
cbxaxy ++= 2 02 =++ cbxax
1022 −+= xxyO x
y
A
x = 2
B
注:①作二次函数 的图象.
②观察估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③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的解.
3.及时强化
试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下列方程的近似根
(1) ,(2) .
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解法.
注:(1) 是对案例 作了简单的变形,学生可以按
照 上 述 的 三 个 步 骤 操 作 , 也 可 以 将 方 程 直 接 转 化 为 方 程
,进而应用例题的结论,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研究问题.
(2) 可以转化为一般式进行常规研究,也可以引导学生作直线
与二次函数的交点,研究横坐标,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三、运用提高,形成技能
1.二次函数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元二次方程
的近似根是 (精确到 0.1)
cbxaxy ++= 2
2822 =−+ xx 11022 =−+ xx
2822 =−+ xx 01022 =−+ xx
2822 =−+ xx
01022 =−+ xx
11022 =−+ xx
1=y
142 2 ++−= xxy 0142 2 =++− xx
1022 −+= xxy2. 如图,已知抛物线 的对称轴为 ,点 A,B 均在抛物线上,
且 AB 与 x 轴平行,其中点 A 的坐标为(0,3),则点 B 的坐标为( )
A.(2,3) B.(3,2) C.(3,3) D.(4,3)
3.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 的近似根.
1. 如图,一个圆形喷水池的中央竖立安装了一个柱形喷水装置 OA,A 处的喷头
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流下,按如图所示的
直角坐标系,水流喷出的高度 y(m) 与水平距离 x(m)之间的关系式是
(x>0).柱子 OA 的高度为多少米?若不计其他因素,水池的
半径至少为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至于落在池外?(结果保留根号)
注:此处的练习层次分明,在让学生形成成就感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
习惯.
四、小结提升,作业布置
cbxxy ++= 2 2=x
0152 2 =−+ xx
4
722 ++−= xxy将你本节课学到的方法与同伴交流,小组小结本课所学知识.
注:要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小结和反思,并鼓励小组进行交流,最后通过学生的发
言判断学生本课学习的情况.
四、教学反思
本课时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容易一带而过,以练代讲,但是这样的教学
处理重结果,轻过程,学生无法体验到近似根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在计算器计算
机盛行的时代,学生对近似根的求解往往不清楚.为此本课在设计过程中作了以
下几点处理:
1.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在经历和体验中总结方法,进而理解问
题的本质(“自主探索”环节).
2.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及时强化”
环节).
3.针对学生不太喜欢画图以及画图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一特点,在涉及到图
形的时候,简单的采用直接提供,提升一点的,提供方格,便于学生操作,突出
重点,提高效率.
4.合理利用几何画板,几何画板并不是求解近似解的工具,而是验证近似解
的工具,所以在几何画板的应用上,主要用它来验证近似解的合理性.
5.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学生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结果反而可以淡化,
因为近似解这一课时,本身就是对精确概念的一个补充,所以教学上也应该更多
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合理性,而不是关注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