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必背古诗
一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划分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
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
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
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
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
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题】
《野望》是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
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诗歌鉴赏题】
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 分)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
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 分)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 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 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
景象,(1 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 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 分)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 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 分)
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
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 分)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 分)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
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9. “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10.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
猎所得,回家了。)
1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 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 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
景象,(1 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 分)
12.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
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放
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描写手法:
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1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14.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绩。
15.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树叶黄了,落
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
16.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17.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画面以诗人登高远望为中心,看到是落日的余辉中树叶凋
零、山山错落、牧人驱犊猎马带禽返家的一派萧瑟景象,这一景象和诗句“相顾无相识”
“徙倚欲何依”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落寞欲隐的心情。
18.体会“欲何依”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
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19.分析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达感情,照应开头,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20.“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了,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伯夷、叔齐在殷亡后,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怀采薇,诗人在隋亡后入唐,有易代之感,表
示避世隐居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节奏划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
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
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主题】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
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歌鉴赏题】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
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
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
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
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
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
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
情。
10.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
一切都清晰可见。
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1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
1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
14.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渺,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15.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
②乡关:故乡
1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
上头。”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
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
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
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
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
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
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
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0.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
A. 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 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 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 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
白题诗在上头。”
A.Ⅴ B。Ⅹ C。Ⅹ D。Ⅹ
21.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节奏划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
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
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
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
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
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
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
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
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
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
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
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
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
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
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
火。”
⑺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
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
非实写。候骑:一作“候吏”。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
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
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
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
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主题】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
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
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
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诗歌鉴赏题】
一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
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
“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答案】B【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2.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
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
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
线”
【答案】D【解析】“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3.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
“使”的意思是______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_________.
答案:3.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
4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
“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
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
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
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
战事的关心
B【解析】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
飘零之感
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
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
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
消沉的艺术特色
D【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
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参考答案:BD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
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
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
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
交代“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
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8.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的感情。
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1 分) 诗人孤独、思乡
二
1、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
零的孤寂心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2、诗人没有在雕琢语言上下功夫,而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
意境开阔,风格雄浑,请就此对诗的颈联作些赏析?
答:诗的颈联用极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开阔雄伟的气象(1 分)。
其中“大”和“长”两字极显沙漠之辽阔无垠,一个“孤”字尽出沙漠之荒凉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还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
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喜悦的感觉。
3、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__________的风光,表达了对_________
崇敬,洋溢着诗人_____________的热情。
答:边疆壮丽。守边壮士。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
4、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可从试题“使至塞上”,从诗句中的“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
“萧关”“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他们的好处。
答:“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
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
孤寂情绪。
6、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
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
图画的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
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图画的线条美: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 ,圆的是落日。
图画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
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图画的意境美: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
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
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节奏划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
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
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主题】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表现
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题】
1.李白,字 ,号 ,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
诗人。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5 分)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 分)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
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3 分)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4 分)
6.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3 分)
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3 分)
8.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4 分)
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4 分)
【参考答案】
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杜”。
2. 叙事写景 思乡
3.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
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4.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
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
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6.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7.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8.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
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9.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
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
得开阔了。
二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
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
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
“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
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
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
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
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
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
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5.“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 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 分)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节奏划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
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
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
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
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
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
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
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
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
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
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
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
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
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主题】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
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
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诗歌鉴赏题】
一、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
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
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
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
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
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二、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美好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
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
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
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
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
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
了诗人的情景。
(钱塘湖初春在湖边骑马春行)
6.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
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
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
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
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7.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描绘西湖早春景象,赞美了生机勃勃、风光秀丽的大自然,表达了寄情山水、派遣忧郁
的复杂情感。
B.紧扣诗题写钱塘湖,句句写行游中的观赏,展示的犹如一组移步换形画面,让人应接不暇。
C.精选西湖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
D.远近描写,俯仰结合,详略得当,首尾呼应,布局井然。
8.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2 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9.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爱(最爱))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
在何处。
答:(“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
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评分:本题共 3 分。找出动词 1 分;赏析 2 分,每个要点 1 分。
意思对即可。)
1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
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早春美景”)
1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
并进行品析。
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
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
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
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13.全诗以为线索,以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诗中的“钱塘湖”是指。
(行春杭州西湖)
1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
现的画面。(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
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15 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请概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迷恋与赞美。)
16.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他最迷恋“ ”这一景致。
(白居易 绿杨阴里白沙堤)
17.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
现的画面。
(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
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1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19.本诗以“ ”这一个字为构思脉络,以“ ”这一个词突出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行 最爱)
2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2 分)
(①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②抓住了“争”
“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
面。)
21.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写两个以上)
(从以下词语呵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象:“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
草”“几处”“新燕”“早莺”。)
22.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喜悦的感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
赞美之情”))
二
庭中有奇树
【作者】佚名 【朝代】汉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节奏划分】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馨(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⑴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⑵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⑶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⑷遗(wèi):赠送,赠与。
⑸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
⑹致:送到。
⑺贵:珍贵。一作“贡”。
⑻感:感受,感动。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主题思想】
《庭中有奇树》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写一个
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诗歌鉴赏题】
《庭中有奇树》
1 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2 分)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 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
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
升华)。(1 分)
2 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6 分) 。
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
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 分)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
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 分)③以乐景写哀情,通
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
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2 分)
3 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案: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
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4《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
之。
5《庭中有奇树》中写出女主人公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但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的句子
是: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6《庭中有奇树》中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的句子是: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7《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龟虽寿
【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节奏划分】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téng)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yí)/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此诗为曹操组诗作品《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首,诗题是后人从诗歌的开头取三字而
来。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
几千岁。寿:长寿。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螣(téng)蛇:一作“腾蛇”,是一种会腾云驾雾的蛇,是一种仙兽。又一说为星宿
之一,有“勾陈腾蛇”之说。出自《山海经·中山经》。
4.骥(jì):良马,千里马。
5.枥(lì):马槽。
6.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7.暮年:晚年。
8.已:停止。
9.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10.但:仅,只。
11.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
12.“幸甚”二句:此二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
种形式性结尾。
【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主题思想】
《龟虽寿》为东汉文学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
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
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题】
1、表达作者人老志仍在的诗句是
答案: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 _ _
_ ,_ _ _ _ 。
答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_ _ _ __ _ _ _,_ __ _ _ _ 。
答案: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4、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答案: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
雾,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
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5、“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答案:体现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6、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案: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
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7、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答案: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
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8、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b )《龟虽寿》(曹操)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
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
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
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
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
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
9、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
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答案:《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作者
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
10、“比”,是中国诗学传统,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就表达了诗人虽然
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你能从你所学的古代诗词中
另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诗人不甘年老,报效祖国的情怀。
11、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12、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是: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13、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
乘雾,终为土灰。
14、《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5、《龟虽寿》中千古传诵表现人虽然老了但是仍然有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6、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句子是: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17、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寿的诗句
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18、作者认为只要人的精神愉快,调养好身体,就能长寿的诗句: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
怡之福,可得永年。
19、表现诗人虽然到了晚年,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的句子是: 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0、《龟虽寿》中表达作者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的诗
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赠从弟(其二)
【作者】刘桢 【朝代】魏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节奏划分】
亭亭/山上/松,瑟(sè)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 lí )/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1 亭亭:高耸的样子。
2 瑟瑟:形容风声。
3 一何:多么。
4 惨凄:凛冽、严酷。
5 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6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主题思想】
《赠从弟其二》为魏朝词人刘桢所著。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
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诗歌鉴赏题】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一何”,“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突出
的是风“大”和松“劲”。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
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怀。诗歌的内容是吟松,但写作目的是赠堂弟,
借赞松树的精神达到劝勉堂弟的目的,很自然会想到象征手法。作者情怀是劝勉堂弟要
做松树一样品格的人。解题的基本思路:手法+结合句意分析手法+情感或效果。
3. 诗中描写“风声”“冰霜”有什么作用? (2 分)
答:这是环境描写。(1 分)渲染了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1 分)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
(1 分)
4.“松柏有本性”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希望堂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 分)
答: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寒不凋(或刚正坚贞、不屈不挠)。(1 分)诗人希望堂弟要像松
柏一样坚强不屈,不要因环境的压迫而改变操守。(2 分)
5.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 分)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
可)(1 分)6.《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
凛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7、《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是: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8、《赠从弟》中用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品行的诗句是:,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梁甫行
【作者】曹植 【朝代】魏晋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节奏划分】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
[1]梁甫:又名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古时死人丛葬的地方。
[2]异气:气候不同。
[3]殊:不同。
[4]剧:艰难。
[5]草野: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6]妻子:妻子儿女。
[7]行止:行动的踪迹。
[8]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9]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10]翔:这里指自在的行走。
[11]宇:房屋。
【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主题思想】
《梁甫行》,亦称《泰山梁甫行》,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植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
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题】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4 分)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
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 分)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
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3.《梁甫行》中写人们生活像野人般困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4. 《梁甫行》中描写家园荒芜,走兽出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5.《梁甫行》中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的诗句是: 剧哉边海民。寄
身于草墅。
6.《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
们的恐惧与凄楚是: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7.《梁甫行》中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进一步抒发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感慨的诗
句是: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8.《梁甫行》中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的诗句是: 妻子象禽
兽。行止依林阻。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见”写出了诗人无意看山,南山扑入眼帘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超然物外的旷达心胸。
2.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傍晚之际,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夕阳已经快落山了,美丽的鸟儿呼
朋唤友结伴欢快回巢。表现了作者弃官归隐的人生理想。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指作者怎样的生活?“真意”指的是什么?
“此”指恬淡闲适的生活。“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
田园生活的热爱。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
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
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
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搔”,搔首,是解愁的动作,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解
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黑云”暗喻什么?“压”字和“开”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黑云”暗喻敌军的嚣张气焰。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
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
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
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展开联想与想
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斗从白
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
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了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战争的激烈
和悲壮,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中“易水”二字让人联想到什么典故?“临
易水”有什么表达作用?
“易水”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
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 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
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的英雄气概。
7.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
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以死报君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8.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
答:如: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
的气势;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
悲壮。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赤壁之战) 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
妻子大乔、小乔)。
2.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1)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
见大,巧妙自然。(2)3、4 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
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答: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
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
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
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但赤壁之胜,自然
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
幸心理。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
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
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
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
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
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
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
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
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
的愤懑。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
凉,突出了词人的悲凉寂寞之感。
2.赏析“千古奇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借景抒情,蕴含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会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消
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抒发了作者伤春怀旧、青春易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