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片段
品味竹节人带给人们的乐趣,学习5—19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做好了竹节人,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呢?
生:在课桌上。
师:确切说,是什么样的课桌呢?
生:破课桌,桌子上要有裂开的缝的那种。
师:作者是怎样描述破课桌的呢?
生:看不出年纪;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
师:作者要向我们介绍竹节人,讲破课桌干什么?
生:第6自然段讲了,“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师:是因为有裂缝才想到玩竹节人还是拿着竹节人找玩的地方,才找到了裂缝?
生:拿着竹节人找到了裂缝,在这儿玩正好。
师:第7自然段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生读)
师:这句话里提到了什么人物?
生: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
师:你们相互议论一下,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生:联想。
师:对,说得很好。作者从桌子上的裂缝想到了发明竹节人的家伙。你们认为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生:说明在破课桌上玩竹节人再合适不过了。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呢?(指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生动、风趣、幽默)
师:怎样利用这破桌上的裂缝来玩竹节人呢?请同学们读8—13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同学们是怎样在课桌上玩竹节人的。
生1:“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拉动,上面的竹节人就随着动起来。”
生2:把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舞动起来,把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就可以玩搏斗了。
师:大家都听见了,原来就是这样利用裂缝来玩竹节人的。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都听懂了,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呢?
生:我来吧!(生上讲台演示)
师:相信这一次大家都看明白了。学到这儿,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生说法不一)
师:尽管同学们说法不一,但总的意思是用裂缝来玩竹节人很有意思,对吧?
生:对!好玩。
师:不仅如此,同学们还给竹节人配上了武器,让竹节人变成了不同的模样。仔细读一读9—19自然段,然后我要请几位同学讲一讲,每位同学说一种“新装备”,不能和其他同学重复。
(生读课文)
师: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谁想来讲呀?
生: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孙悟空,在竹节人背上刻上“齐天大圣”四个字,很神奇。
师:挺有创意的,
生:找两根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在竹节人胸口刻上“金钩大王”四个字,威风凛凛。
师:你们知道窦尔敦是谁吗?他是清朝的一位起义军将领,武功高强,在一个叫连环套的地方安营扎寨,官府几次想攻打下来,但都未能奏效。后来,官府设计杀害了他。他用的兵器是双钩。
生:给竹节人装上铅皮做的偃月刀和红丝线做的蛇矛枪。
师:给这位英雄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大家都想想,叫什么好啊?
生:舞王关羽、义勇大将……
师:好,这些名字都很威风、很响亮的。还有什么装备呀?
生:橡皮擦脑袋、纸盔甲。
师:竹节人都玩出了些什么武功技巧?
生: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师:还有什么绝技,你能想到吗?
生:顺手牵羊,白鹤亮翅。
师:你一定爱看武侠小说,不然怎么了解这么多的技巧?你们看第18自然段里的“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呀?
生:应该是敲鼓的声音。
师:这声音哪儿来的?
生:我知道,是同学们喊出来的。第20自然段里讲到了:“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师:老师要表扬你,读书认真,会思考。能把前后文字联系起来读,同学们要向他学习。接下来,同学们来重点看一看19自然段,做个小练习。
师出示练习题:
1. 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一自然段并没有讲竹节人搏斗的情形,但读者可以从观战者的表现中看出战斗的激烈,这种描写手法叫什么?
1.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竹节人搏斗时的激烈和精彩?
师:(巡视多数同学都完成了练习)现在我要请两名同学汇报一下完成练习的情况。
生:第一题我会做,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讲了观战同学的表现。
(师生共同评价)
生:第2题这种描写手法是侧面描写,从观战者的表现可以想象到战斗的激烈。
师:说得真好。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这会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可信。
生:第三题我找到的词语是“一圈黑脑袋”“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一哄作鸟兽散”。
师:想象“一圈黑脑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说明了什么?(围观的人很多)说明人多的词语还有什么?(攒着、一哄作鸟兽散)“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又说明什么?(战斗激烈)围观的人那么多,搏斗那么精彩、激烈,说明玩竹节人着实有趣,竹节人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