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ID:107602

大小:26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7 回忆我的母亲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 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清朱德同志叙写母亲的典型事迹,找出相关句子,仔细品味其作用。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敬爱之情。 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母亲的优秀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难点 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1.质疑讨论法。 2.语句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朱德同志画像、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等 2 课时 (展示朱德同志的画像)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同学们对朱德同志有多 少了解?(学生答: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朱德同志有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 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 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学习马列主 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 陶分不开。钟太夫人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她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 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 86 个春秋,于 1944 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 思念与敬爱之情,于 1944 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2 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 首。 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3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这篇文章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 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本文原题目是《母 亲的回忆》,刊载在 1944 年 4 月 5 日《解放日报》上。1983 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 版了《朱德选集》,改题目为《回忆我的母亲》。 听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1.用圈画法把重点字词圈注出来。 2.读完全文,你对朱德母亲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你能把文中有关议论性的语段找出来吗? 4.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 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 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 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 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教师范读第 1 段。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哪一句?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有哪些?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悲痛之情,奠定文章的感情 基调。 朱德同志在文章开头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那么,请回答:①全文的叙事 线索是什么?②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一)指定几名学生朗读第 2—13 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第 2—7 段);一 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第 8—13 段)。 2.第一方面的事,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第 2、3 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4 第 4、5 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 6 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 俭持家。第 7 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作者通过这样 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 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 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如第 7 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 3 段中“这在母亲 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 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 质。 4.第二方面的事,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 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 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 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 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 子年(1900 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 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 8 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 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 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 事是 1908 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 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 9、10 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5.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 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 11、12 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 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 11 段写作者 1919 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 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 12 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 事业。当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 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 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 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 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 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 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6.请学生朗读第 13 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 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 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 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14—17 段。 1.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 14—15 段。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5 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 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 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 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2.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16—17 段。思考: (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母亲的真挚的感情。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 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 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 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 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 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 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 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 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 一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坚定意志,为 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第一部分(第 1 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 2—13 段):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翔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 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 14—17 段):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继续革命 的决心。 1.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第一段从母亲去世引起悲痛写起,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 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 枢纽,总领全文。结尾以深深的祝愿结尾,抒发了对母亲的哀悼之情,紧紧地呼应开头。 2.线索分明,脉络清晰。本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 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3.夹叙夹议,情真意挚。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 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种议论又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作基础的,写来具体、翔实,读着亲 切、感人。例如,写母亲整日劳碌着的形象,同时就写到了自己的幼年时的感受:“母亲这 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 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 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 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到了后文,作者又与此相呼应地议论说:“我6 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就是在 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4.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例如“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 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 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体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质朴的语言中表 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回忆我的母亲{痛悼母亲,引出回忆 回忆母亲的一生{勤劳的母亲{整日劳碌 聪明能干 任劳任怨 坚忍顽强 革命的母亲{送子读书 给予慰勉 期望成功 支持革命 对“我”的 教育和影响{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 }尽忠于民族尽忠于人民尽 忠于党 这篇叙事散文语言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典型事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 考上的创新。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是在拓展学 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随堂写作。 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