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 梦回繁华
知识与能力
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来介绍说明对象。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
3.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章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及艺术价值,提高鉴赏艺术品的能力。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
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按总分总的方式,运用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来介绍《清明上河图》
的方法。
圈点勾画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
《清明上河图》图片 多媒体课件
1 课时
《中国石拱桥》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桥梁的悠久历史及伟大成就,《苏州园林》介绍了苏
州园林的建造特点,这两篇文章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我国国宝级画作的一篇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
精深。
1.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
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2.《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此画距今近 900 多年的历史。图中描绘的是2
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河图》画心高 25.5cm、长 525cm,
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
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
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
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
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绘
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
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从三个方面介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
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1.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写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写到了绘画题材的拓展。
写这些,即紧扣文题,又自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3.第 3 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清明上河图》比喻为“一部乐章”,把画面开卷处比喻为慢板、柔板,把画
面中段比喻为快板、紧板,把后段比喻为尾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
4.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有提示语: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
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由此可见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
5.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
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行旅。按由远到近的空
间顺序说明。
6.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以“巨大的漕船”“宏敞的拱桥”“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三个事物
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画面中段的景象。
②打比方。说明“宏敞的拱桥”时,说它“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形象地说明了拱桥
的形态和气势。
③摹状貌。对“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的细节描绘,形象地再现了画面内容,使
读者如同看见了画作一般。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介绍了画面的内容,突出了画面的特点,给人留下鲜明而深
刻的印象。
7.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3
(1)艺术价值: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2)史学价值: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为 12 世纪中期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重要的形象资料。
(1)抓住特征介绍事物。本文介绍的是一幅画作,作者紧扣《清明上河图》的特征“采
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写实性很强”进行说明。
(2)语言准确,说明生动。文中有准确的说明,如“绢本、设色,纵 25.5 厘米,横 525
厘米”准确地介绍了画的材质、画的大小。有生动的说明,“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
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生动地描述了画面
的内容,让读者似乎看到了画图,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梦
回
繁
华 {说明对象 《清明上河图》
特征{①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
②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
③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④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⑤写实性很强
说明方法 举例子 打比方
语言特点 准确 生动
作者情感 赞叹 自豪
在《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
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
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
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清明
上河图》,再在文中找出说明《清明上河图》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探究文章如
何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
明的顺序。于是,我引导学生找出 4 段中能标识文章结构层次的词语,出乎意料的是部分学
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段的说
明顺序。再指导学生选段朗诵,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学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