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识方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是爱诗的民族,方块字的排列组合绘出的是诗意,方块
字的抑扬顿错唱出的是诗情。今天,让我们走近五首短诗,去体会这些句短意长,
言简意丰的诗句。 读诗之前,老师先教大家几种诗歌赏析方法,我们一起通过
一段微课来学习一下。
诗歌赏析方法
情境还原法
情境还原法是一种最普遍、最常用的诗歌赏析方法,它往往是我们走近一首诗歌
的第一步。情境还原法是指把作品放在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下,结合作者的个人
际遇、创作意图展开分析,即知“时”论“诗”,知“人”论“诗”,从而力求客
观、真实地接近作品的原貌,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情境,这种方法让我们更加真实
地理解诗人创作的意图和情感,不至于曲解作者的本意。
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法,简言之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来阐释诗作蕴含的深意。
在对一首诗歌进行细读时,我们可以从它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文
本结构等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的品味和分析。这种细读让我们能够各抒己见,对
某一诗作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超越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赋予
诗歌更丰富的意蕴。
切身感悟法 切身感悟法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经验去走近作者,理解诗作,在此基础上得出我们
的感受和体会,它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南宋诗论家严羽认为“诗
道亦在妙悟”,谈的就是感悟诗歌的重要性。当然每个人因人生经历的差别对每
首诗的理解也有不同。同一首诗有的人或许体会颇丰,有的人或许共鸣甚少,甚
至两个人对同一首诗的感悟也会截然不同,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诗歌的切身感悟都是有价值的。
主题归类法
这种方法是把诗作的主题抽取出来进行理解和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就某一诗
作的主题进行单纯的、封闭的分析。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对相同或相似主题的
作品进行对比式探究。中国诗歌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形成了
许多相对稳定的主题,例如:爱国、思乡、送别、爱情、悼亡等,把主题相同或
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诗作的理解。
二、活学方法品诗歌
1.情境还原法:《萧红墓畔口占》原稿与成稿对比,赏“偷”。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偷.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
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
听着海涛闲话。
为什么是偷放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同学们阅读《萧红墓畔口占》助读材料。从一
个“偷”字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日据时期香港残酷的生存环境的写照;两人情感的深厚,是好友,也是战
友;等待长夜漫漫,对民族解放的无限期待,流淌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2.文本细读法:象征手法:“红山茶”意象。高洁、自然、朴素,对逝者的赞美,
生命的灿烂;炼字:“红”庄严热烈、抗争精神。对比:六小时、长途与一束红
山茶(礼轻情重);结构:诗短情长,言简意丰。 3.切身感悟法:感悟生死。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死的哲思;生是寂寞的,死是安
详的;死并不是一种终结,还能再度归于自然。
4.主题归类法:比较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没有太多凄切哀痛之语,
没有对死者生前的追忆,也没有对二人交往感悟的叙述。(克制、冷静)
三、自读诗歌用方法
请同学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品读剩下的四首诗歌。并完成课内自读任务卡。
自读活动要求:
1.自读 5 分钟,要求用到至少两种本节课所学的读诗方法,将自读笔记要点填写
在课内自读任务卡中。
2.小组交流 5 分钟,分享观点,互相探讨,进一步完善课内自读任务卡。
3.每组选择两到三 2-3 个最值得分享的观点,确定两到三名发言人,全班交流,
并说明运用了哪些赏诗方法。
课内自读任务卡
四、课外自读巧积累
希望同学们用所学的诗歌赏析方法去阅读更多的诗歌,丰富自己的积累。 愿大
家常枕诗书在侧,坐拥明月清风,收获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