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 3 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对轴对称图形已有一定的
认识。根据七年级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
极性高,有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要求,因此本节通过多次操作实践的研究活动,
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角的轴对称性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由于学生对于观察、操作、
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
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从折叠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轴对称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自主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
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
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
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
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本节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
2. 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相应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在探究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
2.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角平分线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
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2.在探讨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
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
精神。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动手操作,导入课题;第二环节:
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巩固
基础,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活动内容:
[情境问题一]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
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对折)再打
开纸片 ,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
学生实验:通过折纸的方法作角的平分线。
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展示学生作品。
活动目的:体验角平分线的简易作法,并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引出做铺垫,
为下一步设置问题墙。
活动效果:通过折纸及作图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时间和空间.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情境问题二] 对这种可以折叠的角可以用折叠方法的角
平分线,对不能折叠的角怎样得到其角平分线?
有一个简易平分角的仪器(如图),其中 AB=AD,BC=DC,将 A 点
放角的顶点,AB 和 AD 沿 AC 画一条射线 AE,AE 就是∠BAD 的平
分线,为什么?
教师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学生将实物图抽象出数学图形。
学生独立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 AE 是∠BAD 的平分线。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是否能从简易角平分仪中抽象出两个三角形;
(2)学生能否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说明线段 AE 是∠BAD 的平分线。
活动目的:说明用其他实验的方法可以将一个角平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和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活动效果:这个提问设置为角平分线的基本作图的出现做好铺垫,同时证明又验
证了学生猜想的正确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顺利解决.
2、问题:
(1)从上面的探究中,可以得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
方法。已知什么?求作什么?
(2)把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放在角的两边.且平分角的
仪器两边相等,从几何角度怎么画?
(3) 简易平分角的仪器 BC=DC,从几何角度如何画
(4)OC 与简易平分角的仪器中,AE 是同一条射线吗?
(5)你能说明 OC 是∠AOB 的平分线吗?
(6)归纳角平分线的作法
教师提问,学生与老师一起完成探究过程.
学生独立说明,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归纳后教师归纳
展示作法。
活动目的:从实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明确几何作图
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能力.让学生
体验成功。
活动效果:这个提问设置为角平分线的基本作图的出现做好铺垫,同时证明又验
证了学生猜想的正确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顺利解决.
第三环节: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
[情境问题三]将∠AOB 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
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角,把纸片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把对折后的纸片继
续折一次,折出一个直三角形(使第一次的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
第三步
第二步
第一步
已知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
问题 1:第一次的折痕和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 2: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何关系,它们的长度有何关系?
学生动手剪纸,折叠,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折叠过程.学生观察思考后,分组讨
论、交流:第一次折痕是角的平分线,第二次的折痕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
距离,它们的长度相等.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
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并利用实
物投影展示,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
活动目的: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
对于结论的验证,信息技术在此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把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
到理性思维.
活动效果:从实验探索中发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及理性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
辨一辨:如图,OC 平分∠AOB,PD 与 PE 相等吗?
判断:(1)∵ 如图,AD 平分∠BAC(已知)∴BD = CD
(2)∵ 如图, DC⊥AC,DB⊥AB (已知)∴BD = CD
(3)∵ AD 平分∠BAC, DC⊥AC,DB⊥AB (已知)∴BD = CD
练 一 练 : 1 、 如 图 , ∵ OC 是 ∠ AOB 的 平 分 线 , 又
________________∴PD=PE ( )
2、在 Rt△ABC 中,BD 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 E,DE
与 DC 相等吗?为什么?
3、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点 P 在 OC 上,PD⊥OA,PE
⊥OB,垂足分别是 D、E,PD=4cm,则 PE=__________cm.
4、已知△ABC 中, ∠C=900,AD 平分∠ CAB,且 BC=8,BD=5,
求点 D 到 AB 的距离是多少?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知识进行独立练习,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及
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效果: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的理解程度; (2)对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
小节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目的:通过小结归纳,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梳理
活动效果: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本课题设计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
现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教学始终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先从出示问题开始,鼓励
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而后设计了第一个学生活动——折纸,
让学生体验角的轴对称性,为角平分线性质做好铺垫。紧接着引出简易角平分仪
推出了第二个学生活动——尺规作图,以达到复习全等和再次验证猜想的目的,
猜想是否正确?还得进行证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使教学
目标顺利达成.整堂课都以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
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将现实
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角平分线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
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