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汽车行驶的路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求曲边梯形面积之后,对定积分基本思想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节可帮助学
生进一步强化理解定积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不变代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强化掌握“分割、以不变代变、求和、取极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以不变代变” 的思想方法,再次体会求解过程中蕴含着的定积分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
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 、
创
设
情
景
复习:1.连续函数的概念;
2.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利用导数我们解决了“已知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求物体运动速度”的问
题.反之,如果已知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何求其在一定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呢?
引 导 学
生类比上节
内容解决本
节问题,培
养学生数学
应用意识。
问题:汽车以速度 组匀速直线运动时,经过时间 所行驶的路程为 .如
果汽车作变速直线运动,在时刻 的速度为 (单位:km/h),那么它在
0≤ ≤1(单位:h)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单位:km)是多少?
引用生活实
例
(课本例题)
二 、
新
课
讲
授
分析:与求曲边梯形面积类似,采取“以不变代变”的方法,把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路程问题,化归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把区间 分成 个小区间,在每个
小区间上,由于 的变化很小,可以近似的看作汽车作于速直线运动,从而求得汽
车在每个小区间上行驶路程的近似值,在求和得 (单位:km)的近似值,最后让
趋紧于无穷大就得到 (单位:km)的精确值.
思想:用化
归为各个小
区间上匀速
直线运动路
程和无限逼
近的思想方
法求出匀变
速直线运动
的路程
v t S vt=
t ( ) 2 2v t t= − +
t S
[ ]0 ,1 n
( )v t
S n
S三 、
探
究
讨
论
思 考 : 结 合 求 曲 边 梯 形 面 积 的 过 程 , 你 认 为 汽 车 行 驶 的 路 程 与 由 直 线
和曲线 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结 合 上 述 求 解 过 程 可 知 , 汽 车 行 驶 的 路 程 在 数 据 上 等 于 由 直 线
和曲线 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一般地,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函数为 ,那么我们也可以采用
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方法,利用“以不变代变”的方法及无限逼近的思
想,求出它在 a≤ ≤b 内所作的位移 .
分 析 求
曲边梯形面
积过程和求
汽车行驶的
路程过程的
关系,使学
生认清问题
的本质。
例:弹簧在拉伸的过程中,力与伸长量成正比,即力 ( 为常数,
是伸长量),求弹簧从平衡位置拉长 所作的功.
分析:利用“以不变代变”的思想,采用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方
法求解.
四 、
典
例
分
析
解: 将物体用常力 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 ,则所作的功为 .
1.分割
在区间 上等间隔地插入 个点,将区间 等分成 个小区间: ,
,…,
记第 个区间为 ,其长度为
把在分段 , ,…, 上所作的功分别记作: ,
,…,
S
0 , 1 , 0t t v= = = 2 2v t= − +
lim nn
S S→∞
=
0 , 1 , 0t t v= = = 2 2v t= − +
( )v v t=
t S
( )F x kx= k x
b
F x W F x= ⋅
[ ]0 , b 1n − [ ]0 ,1 n 0 , b
n
2,b b
n n
( )1 ,n b bn
−
i
( )1 , ( 1, 2 , , )i b i b i nn n
− ⋅ =
( )1i bi b bx n n n
−⋅∆ = − =
0 , b
n
2,b b
n n
( )1 ,n b bn
−
1W∆
2W∆ nW∆2.近似代替
有条件知:
3.求和
从而得到 的近似值
4.取极限
所以得到弹簧从平衡位置拉长 所作的功为:
变 式 例
题,可以提
高学生对定
积分思想的
认识。
五 、
课
堂
练
习
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变速行驶,设汽车在时刻 的速度为 (单
位 ),试计算这辆车在 (单位: )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单
位: )
学 以 致
用,让学生
运用已学知
识解决问题。
六 、
总
结
回
顾
求汽车行驶的路程有关问题的过程与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共同特征,概括出基本步骤
总 结 好
这两节的内
容,为下节
讲解定积分
的概念大好
基础。
( ) ( )1 1
i
i b i b bW F x kn n n
− − ∆ = ⋅∆ = ⋅ ⋅
( 1, 2 , , )i n=
( )
1 1
1n n
n i
i i
i b bW W k n n= =
−= ∆ = ⋅ ⋅∑ ∑
( ) ( )2 2 2
2 2
1 10 1 2 1 12 2
n nkb kb kbnn n n
− = + + + + − = = −
W
2 112n
kbW W n
≈ = −
2 2
1
1lim lim lim 12 2
n
n in n ni
kb kbW W W n→∞ →∞ →∞=
= = ∆ = − = ∑
b
2
2
kb
t ( ) 2 5v t t= − +
/km h 0 2t≤ ≤ h S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