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回顾与思考(第 2 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本章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勾股定
理),三角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互余),以及有一锐角是 3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的
边角关系(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而通过本章的
学习,学生又掌握了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特殊角(30°,45°,60°的
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应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学生已经经历了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探究及总结过程,通过计算器进行了
一般角的度数与其对应的三角函数值的互换,能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
题.因此,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器,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时是本章的复习课,主要是让学生较全面地理解本章各知识点及其联系,
对本章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进一步渗
透“数形结合”思想.
知识与技能
1.以问题的形式梳理本章内容,使学生能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
角形,并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能熟练运用特殊角的三角
函数值解题.
3.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2
知三角函数值求出它对应的锐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精讲,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模型思想、方程思想,
通过知识梳理、习题精练、小结反思,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熟练运用
于解直角三角形及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共设计六个教学环节:知识梳理——典例精析——巩固训练——拓展
提高——小结反思——学习评价.
第一环节 知识梳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 以教材“回顾与思考”中的几个问题为抓手带领学生回顾、总结梳理本
章知识,并用适当的方法﹙如框图、关系结构图、表格、条目式等﹚呈现全章知
识结构;先独立整理,再与同伴交流,小组合作补充,教师点拨完善.
2.结合主要知识点设计一组知识回顾简单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与同伴
交流、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活动目的:
1.通过“知识梳理” ,清晰展现各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全章知识系
统化、条理化,促进学生较全面地理解本章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
结构;
2.通过“回顾练习” 使学生在简单应用中进一步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整体认3
识,建构本章的知识体系.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及结构有了全面、清晰的认识,为下一步应用相关知识解
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回顾练习:
1.如果∠α是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那么 cosα的值等于( )
A. B. C. D.1
2.在△ABC 中,∠C=90°,BC=2,sinA= ,则 AC 的长是( )
A. B.3 C. D.
3.△ABC 中,若 sinA= ,tanB= ,则∠C=_______.
4.在△ABC 中,∠C=90°,sinA= ,则 tanB=
5.如图所示,人们从 O 处的某海防哨所发现,在它的北偏东 60°方向,
相距 600m 的 A 处有一艘快艇正在向正南方向航行,经过若干时间快艇到达哨所
东南方向 B 处,则 A、B 间的距离是________.
第二环节 典例精讲
活动内容及形式:给出一组典型习题,学生先独立思考,提出解题思路,再由
教师精讲,并对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进行归纳提升.
活动目的:通过“典例精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熟
练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计算器解直角三角形及相
关问题,并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初步的数学经验
1
2
2
2
3
2
2
2
3
3
2
3
5 4
5 13
2
34
和灵活快速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
1.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计算器
解直角三角形;
2.涉及斜三角形问题时,会通过作适当的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使之转化
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3.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能借助方程建立未知量
与已知量的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 1.如图,在 Rt△ABC 中,∠ACB=90°,CD⊥AB 于点 D,已知 AC= ,
BC=2,那么 sin∠ACD=( )
A.
解析:将要求的角转化为与它相等的角
∠ACD= B , sin∠ACD= sin B , 选 A
变式:若将题目中“CD⊥AB 于点 D”改为“CD 为 AB 边上的中线”,其它条
件不变,选哪个答案呢?
例 2.在 Rt△ABC 中,∠C=90°,根据下列条件求直角三角形中的其它元素:
(1)c=20 , A=45°; (2)a=6 , b=6 ;
解析: (1)已知斜边、一锐角,求两直角边和另一锐角.
B=90°- A=45°, a= b=10 ;
(2)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和两锐角.
c=12 , tan A =
,
A=30°, B=60°
例 3.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C=90°,AC=6,D 是 AC 上一点,若
3
3
5
5 2 2 5 5. . .3 3 5 2B C D
∠ ∠
∠ 2 6
∠ ∠ 2
2 ∠ ∠
tan∠ =DBA AD1
5
,求 的长。5
分析:关键是构造合适的直角三角形,把已知角放在所构造的直角三角
形中.
中,
然后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即可弄清 DE 与 BE 的长度关系,再结合等腰直角三角
形的性质,问题迎刃而解.
解:过 D 作 DE⊥AB 于 E
∴△DBE 和△DEA 为 Rt△
例 4.如图,某货船以 20 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由 A 处运往正西方
向的 B 处,经 16 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
知,一台风中心正以 40 海里/时的速度由 A 向北偏西 60°方向移动,距台风中
心 200 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会受到影响.
(1)问 B 处是否会受到影响?请说明理由.
(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
分析:台风中心在 AC 上移动,要知道 B 处是否受影响,只要求出 B 到 AC 的
最短距离并比较这个最短距离与 200 的关系,若大于或等于 200 海里则受影响,
若小于 200 海里则不受影响.
C
D
A E B
本题已知 所以可以过 作 于 把 放于tan , ,∠ = ⊥ ∠DBA D DE AB E DBA Rt DBE1
5
∆
tan∠ = = ∴ = =DBE DE
BE DE x BE x1
5 5设 则
∴ = + =AB DE BE x6
又 为等腰 为等腰 ∆ ∆ ∆ ∆ACB Rt A Rt DEA Rt∴∠ = ∴45
∴ = = ∴ =AE DE x AD x2
又 ,AC AB AC x x= ∴ = = ∴ = ∴ =6 2 6 2 6 6 2 2
∴ = = ⋅ = =AD x AD2 2 2 2 2即6
(2)要使卸货过程不受台风影响,就应在台风中心从出发到第一次到达距
B200 海里的这段时间内卸完货,弄清楚这一点,再结合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
此题就不难得到解决.
解:(1)过 B 作 BD⊥AC 于 D
根据题意得:∠BAC=30°,在 Rt△ABD 中
∴B 处会受到影响.
(2)以 B 为圆心,以 200 海里为半径画圆交 AC 于 E、F(如图)则 E
点表示台风中心第一次到达距 B 处 200 海里的位置,在 Rt△DBE 中,DB=160,
BE=200,由勾股定理可知 DE=120,在 Rt△BAD 中,AB=320,BD=160,由勾股定
理可知:
∴该船应在 3.8 小时内卸完货物.
第三环节 巩固训练
活动内容及形式:
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科书第一章复习题的 1.⑴、⑵,2.⑶,3.⑴、⑶
4,5,7,10,12 题
2. 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活动目的:
1.通过“巩固训练”深度挖掘教材中题目的数学价值,不失时机地提升学生
的思维品质;
BD AB AB=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