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四教案:1.6 三角函数模型 的简单应用(一) Word版含答案.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一、教学分析 三角函数作为描述现实世界中周期现象的一种数学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很多问题,在刻画 周期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设置目的,在于加强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周期变化现象的学 习.本节教材通过 4 个例题,循序渐进地从四个层次来介绍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在素材的选 择上注意了广泛性、真实性和新颖性,同时又关注到三角函数性质(特别是周期性)的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有一定综合性和思考水平的问题,培养他们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 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由于实际 问题常常涉及一些复杂数据,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处理数据,包括建立有关数 据的散点图,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 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选择合理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在复杂的背景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还要调动相 关学科知识来帮助理解问题。切身感受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和作用及数学和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3、情态与价值: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一些实际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利用信息,从实际问题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来建立三角函数模 型,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某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的模型,并调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设想: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一) 一、导入新课 思路 1.(问题导入)既然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小到质点的运动以及现实世界中具有周期性 变化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究竟怎样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些具有周期性变化的问题?它到底能 发挥哪些作用呢?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 2.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特别研究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在 现实生活中,如果某种变化着的现象具有周期性,那么是否可以借助三角函数来描述呢?回忆 必修 1 第三章第二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应当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 型来刻画它呢?以下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研究这种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①回忆从前所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模型都是常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 哪些规律的?②数学模型是什么,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什么? ③上述的数学模型是怎样建立的? ④怎样处理搜集到的数据? 活动:师生互动,唤起回忆,充分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过程.对课前已 经做好复习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类比以前所学知识方法,继续探究新的数学模型.对 还没有进入状态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回忆并快速激起相应的知识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 能够较好地回忆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收集数据→画散点图→选择函数模型→求解 函数模型→检验→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 这点很重要,学生只要有了这个认知基础,本节的简单应用便可迎刃而解.新课标下的教学 要求,不是教师给学生解决问题或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引领学生逐步登高,在合作探 究中自己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讨论结果:①描述现实世界中不同增长规律的函数模型. ②简单地说,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 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描述.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把实际问题加以 抽象概括,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 ③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是:  1°审题:逐字逐句的阅读题意,审清楚题目条件、要求、理解数学关系; 2°建模:分析题目变化趋势,选择适当函数模型; 3°求解: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数学结论; 4°还原:把数学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答. ④画出散点图,分析它的变化趋势,确定合适的函数模型. 三、应用示例 例 1 如图 1, 某地一天从 6—14 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 y=sin(ωx+φ)+b. 图 1 (1)求这一天的最大温差; (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活动:这道例题是 2002 年全国卷的一道高考题,探究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本例是研究 温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本例给出模型了吗?给出的模型函数 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然后完全放给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题目给出了某个时间段的温度变化曲线这个模型.其中第(1)小题实际上就是求函数图象 的解析式,然后再求函数的最值差.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求这一天的最大温差”实际指 的是“求 6 是到 14 时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可根据前面所学的三角函数图象直接写出而不 必再求解析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函数模型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不同作用.第(2)小题只要用 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中的未知参数,即可确定其解析式.其中求ω是利用半周期(14-6),通过 建立方程得解. 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 20 ℃.(2)从图中可以看出,从 6—14 时的图象是函数 y=Asin(ωx+φ)+b 的半个周期的图象, ∴A= (30-10)=10,b= (30+10)=20. ∵ · =14-6, ∴ω= .将 x=6,y=10 代入上式,解得φ= . 综上,所求解析式为 y=10sin( x+ )+20,x∈[6,14]. 点评:本例中所给出的一段图象实际上只取 6—14 即可,这恰好是半个周期,提醒学生注意 抓关键.本例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别注 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这点往往被学生忽略掉. 例 2 2007 全国高考 函数 y=|sinx|的一个单调增区间是( ) A.( , ) B.( , ) C.(π, ) D.( ,2 π) 答案:C 例 3 如图 2,设地球表面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θ,δ为此时太阳直射纬度,φ为该地的纬度值, 那么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θ=90°-|φ-δ|.当地夏半年δ取正值,冬半年δ取负值. 如果在北京地区(纬度数约为北纬 40°)的一幢高为 h0 的楼房北面盖一新楼,要使新楼一 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两楼的距离不应小于多少? 活动: 如图 2 本例所用地理知识、物理知识较多,综合性比较强,需调动相关学科的知识 来帮助理解问题,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在探讨时要让学生充分熟悉实际背景,理解各个量的 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首先由题意要知道太阳高度角的定义:设地球表面某地纬度值为φ,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θ, 此时太阳直射纬度为δ,那么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θ=90°-|φ-δ|.当地夏半年δ取正值,冬 半年δ取负值. 根据地理知识,能够被太阳直射到的地区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图形如图 3,由画图 易知 太阳高度角θ、楼高 h0 与此时楼房在地面的投影长 h 之间有如下关系: h0=htanθ. 由地理知识知,在北京地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物体的影子最短,直射南回归线时物体的 影子最长.因此,为了使新楼一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遮挡,应当考虑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 情况. 2 1 2 1 2 1 ω π2 8 π  4 3π 8 π  4 3π 4 π− 4 π 4 π 4 3π 2 3π 2 3π图 3 解:如图 3,A、B、C 分别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时楼顶在地面上的投影 点.要使新楼一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应取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情况考虑, 此时的太阳直射纬度-23°26′.依题意两楼的间距应不小于 MC. 根据太阳高度角的定义, 有∠C=90°-|40°-(-23°26′)|=26°34′, 所以 MC= = ≈2.000h0, 即在盖楼时,为使后楼不被前楼遮挡,要留出相当于楼高两倍的间距. 点评:本例是研究楼高与楼在地面的投影长的关系问题,是将实际问题直接抽象为与三角 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然后根据所得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要直接根据图 2 来建立函数模 型,学生会有一定困难,而解决这一困难的关键是联系相关知识,画出图 3,然后由图形建立函 数模型,问题得以求解.这道题的结论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这道题的基 础上再提出一些问题,如下例的变式训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变式训练 某市的纬度是北纬 23°,小王想在某住宅小区买房,该小区的楼高 7 层,每层 3 米,楼与楼之 间相距 15 米.要使所买楼层在一年四季正午太阳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他应选择哪几层的房? 图 4 解:如图 4,由例 3 知,北楼被南楼遮挡的高度为 h=15tan[90°-(23°+23°26′)]=15tan43°34′≈14.26, 由于每层楼高为 3 米,根据以上数据, 所以他应选 3 层以上.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三个层次的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即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根据解析式作 出图象,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你能概括出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 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吗? 2.实际问题的背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它.因此,在应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从复杂的背景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还要调动相关学 科知识来帮助理解问题. 五、作业 C h tan 0 '3426tan 0  h1.图 5 表示的是电流 I 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 图 5 I=Asin(ωx+φ)(ω>0,|φ|< )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 (1)根据图象写出 I=Asin(ωx+φ)的解析式; (2)为了使 I=Asin(ωx+φ)中的 t 在任意一段 s 的时间内电流 I 能同时取得最大值和 最小值,那么正整数ω的最小值为多少? 解:(1)由图知 A=300,第一个零点为(- ,0),第二个零点为( ,0), ∴ω·(- )+φ=0,ω· +φ=π.解得ω=100π,φ= ,∴I=300sin(100πt+ ). (2)依题意有 T≤ ,即 ≤ ,∴ω≥200π.故ωmin=629. 2.搜集、归纳、分类现实生活中周期变化的情境模型. 解:如以下两例: ①人体内部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和个人的习惯性的生理变化,如人体脉搏、呼吸、排泄、 体温、睡眠节奏、饥饿程度等; ②蜕皮(tuipi)昆虫纲和甲壳纲等节肢动物,以及线形动物等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几丁质层, 虽有保护身体的作用,但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必须进行 1 次或数次 脱去旧表皮,再长出宽大的新表皮后,才变成成虫,这种现象称为蜕皮;蜕下的“旧表皮”称为 “蜕”,只有这样,虫体才能得以继续充分生长、发育.蜕皮现象的发生具有周期性,但蜕皮的准 备和蜕皮过程是连续进行的.此外,脊椎动物爬行类的蜕皮现象尤为明显,如蜥蜴和蛇具有双 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期蜕皮时脱掉,蛇的外层角质层连同眼球外面透明的皮肤,约每 2 个月 为一个周期可完整地脱落 1 次,称为蛇蜕. 2 π 100 1 300 1 150 1 300 1 150 1 3 π 3 π 100 1 ω π2 100 1

资料: 497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