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理解运用“囫囵吞枣、恍然大悟”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给文段加上小标题,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4.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给文段加上小标题,品悟关键词句。
2.学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难点
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吊唁”可出示祭
奠类照片加以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可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饱经风霜”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感受文中车夫生活的艰辛。
2.阅读理解
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你能给每件事
加一个小标题吗?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让学生
在自主思考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
解文本的情感。“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
自己想得少的人格魅力。
3.表达运用
学习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回忆的五件小事,让学生体会到
鲁迅先生风趣幽默,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感受到作者对
伯父鲁迅先生的爱戴与怀念之情。从而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
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资料理解“吊唁、囫囵吞枣”等词语。
(2)再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悲壮之景展眼前,未成曲调情先染
1.(出示课件:人们送别鲁迅先生场面的图片;播放悲伤的纯音乐)
师:1936 年 10 月 19 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失声
痛哭,纷纷前来见他最后一面,来送他最后一程。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他以笔作为武器,
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
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板书:鲁迅先生(提醒学生注意“迅”的笔顺)
2.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伯父?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先生,能如此受人爱戴?今天,我们就同本
文作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一起走近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设计意图】
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同时为学生展示鲁迅先生离世时的悲伤之景,更能有效地拉近学
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琅琅书声初感知,怀念之情文句藏
1.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借助资料等理解不懂的词语。
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尝试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
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对文章的情感加以体会,学生学习
文章无疑会事半功倍。2.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老师随机点拨理解词语的方法。
(1)“吊唁”:出示祭奠图片加以理解。(课件出示追悼会图片)。
(2)“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3)“饱经风霜”: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车夫饱经风霜的样子,感受文中车夫生活的艰
辛。
课件出示: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家属进行慰问。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
思考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
活和斗争。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不仅复习了运用多种方
法理解词语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主理解、运用词语。
3.拟小标题。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呢?
根据预习情况,学生反馈。
预设:沉重悼念、趣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焰火、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板书内容:4.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预设: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板书内容:
过渡:是呀,鲁迅先生那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如花朵一般灿烂地开放
着。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这朵人格之花是如何绽放美丽的。
三、品词析句探内涵,伯父品质骤然现
(一)学习第 1 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 1 自然段——沉痛悼念。思考:“我”为什么惊异?
2.讨论。
(1)“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
(2)“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
诧异。)
(3)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
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4)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过渡: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回忆,去检验自
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应以读代讲,小组合作,做到略有所略。本单元已学习了两篇鲁迅先生的文
章,学生对于鲁迅先生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
体性。让学生自主体会关键语句,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作者回忆的五件事。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体现伯父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句子,并在旁边写
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A.预设: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很有意思,鼻子还能碰扁。“四周黑洞洞的”肯定象征着什么,“碰壁”
也不只是指碰着墙壁,应该是指当时黑暗的社会,这是讽刺意味极强的句子。
(1)这个句子写出了鲁迅先生说话时怎样的风格?(风趣幽默)(板书:风趣幽默)
(2)鲁迅先生用这样幽默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四周黑洞洞”的,还经常“碰壁”,这是什
么意思?(“四周黑洞洞”指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碰壁”指的是革命者受到了恶势力
的抨击和迫害。一如既往的讽刺性语言,让我们不禁感叹当时社会的黑暗。)
(3)请学生再一次朗读“笑谈碰壁”,读出鲁迅先生的风趣幽默,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B.预设: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
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生:这一句与“燃放焰火”时伯父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的伯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1)鲁迅先生在“燃放焰火”时是怎样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
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2)鲁迅先生在帮助车夫后又是怎样的表情呢?(变得那么严肃。)
(3)因为他看到焰火下的明亮,感受到家庭的和谐,所以眼中带着笑意,脸上充满了笑
容。当他看到当时黑暗的社会对下层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时,又是充满憎恨的。所以,伯
父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憎分明。)(板书:爱憎分明)
(4)文章一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圈出文段中的“清清楚
楚”)(因为作者对伯父的神情记忆特别深刻,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深深的怀
念之情。)
(5)请男生齐读第 16 自然段,女生齐读第 25 自然段,对比体会伯父的爱憎分明。
(6)鲁迅先生在为车夫包扎时,文章运用了几个连续的动词,请学生找出来,并体会。
(“扶、蹲、半跪、拿、夹出、洗、敷、扎”,从中体会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切、怜
爱、同情,再一次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生:这句话体现了伯父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1)他自己生病,他并不在乎,但一位女佣生病了,他却多加关心,你从这里读出了鲁
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关心他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课件出示第 27 自然段,师引读,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课件出示: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引读:
天色阴暗的黄昏,鲁迅先生亲自为受伤的车夫上药,并掏出自己的钱帮助车夫渡过难
关。(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月色渐浓的深夜,鲁迅先生依然拖着病体写文章,不顾自己接连不断地咳嗽,却关心
着家里的女佣。(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周黑洞洞的社会,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不在乎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心只为拯救穷苦人们。(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通过具体的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对学习文章回
忆之事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鲁迅的崇高品质,从而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通过具体的事情写一个人,将自己的情感藏在叙述的事情中。三次引读,让学生的感情层
层递进,读懂鲁迅先生的品质,读出众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读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深
怀念。
(三)总结文章结构关系。
师:正是因为鲁迅先生风趣幽默,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在他离
世之时,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前来吊唁,失声痛哭。
所以文章的第 1 自然段是后文的结果。文章前后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四、读读写写意深长,为国为民万古扬
1.师:如果你也在送别鲁迅先生的行列中,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结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自由交流。
2.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借鉴本文通过具体的事情写一个人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写一篇小短文,可以写自己的父母、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同学、朋友。
3.推荐学生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设计意图】
学习了本文,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心里话,让学
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位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课文《少年闰土》就是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推荐学生阅读此书,可以帮助学生
更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从而引发学生对他的敬仰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去世九年后,回忆、怀念鲁
迅先生写下的文章,体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
对伯父的深深怀念。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情感渲染,引起共鸣。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时。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和
图片来配合导语,创设浓浓的悼念情境,使学生在课始就对鲁迅以及文章产生浓厚兴趣。
2.概括标题,提高能力。学生是一幅未着色的画,是一首未谱完的曲。在小标题的拟
定中,引导学生将书读通,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中无须照本宣科,更不
必让学生答出预设小标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思考内容,以学生概括
总结的小标题为板书对象。
3.以想促悟,读中悟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
生通过批画词句,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尤其是鲁迅所折射出的人物精神。学生通过
层层深入的朗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引读,在朗读中感悟词语,在感悟中激发
思维,在思考中想象画面,在想象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如在“救助车夫”的教学中,教师
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燃放焰火”中鲁迅先生的神情,与看到车夫在黑暗社会中举步维艰的
深思进行强烈对比,从而,体会到伯父的爱憎分明。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
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讲述的画面,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可以巧用
学生的想象,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