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
2.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
物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能说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吗?(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
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
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
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
以史称“长勺之战”。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 684 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
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一)本文故事情节:请见——请问——参战——论战。
(二)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
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
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
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
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
“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
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
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
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
量的政治远见。
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
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
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
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
才发起追击战。
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
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
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
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
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
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
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三)把握人物形象
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
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
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
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
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
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