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
2018 年经教育部审定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
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 22 课《出师表》(P127)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教学难点】:
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永远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
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
擒孟获、空城退敌、一生辛劳,万古流芳。他是中华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诸葛
亮不仅智慧超群,他的文采韬略也令人倾倒,本节课,我们将在反复朗读课文的
基础上通过他撰写的《出师表》来了解他的忠肝义胆。
出示课件一、二,板书课题。
二、解题: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军队出征之前写给君主表明请求和愿望的奏章。本文以议论
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出示课件三,板书一内容。 出示课件四。
三、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五。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
任。蜀建立两年,备病逝,刘禅继位(16 岁)。他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军政大
事。227 年,率军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感
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临出发前上书,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
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
事,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四、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一)一听出师表 出示课件六。
学生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二)二背出师表
师生同背,重点关注: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三)互动探究
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第 1、2 个问题 出示课件八。
1、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了那几条建议?在课文中哪些段
落可以找到。
2、在这些建议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明确:1、在课文 1—5 段可以
找到。
一共有三条: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 分析:这三条建议是诸
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蜀
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
君,而要成为贤君、明君,就应该按照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
提出了这些建议。 2、亲贤臣、远小人
分析:因为“亲贤臣、远小人”是这三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臣、远
小人,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才能不至于忠奸不分,赏
罚不明。
师:所以这一条建议也提得最为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的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
讲明了,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明确:文官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
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
了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6、7 段。
明确:追述以往的经历,写出了自己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
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的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的事——“臣本
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襄阳兵败
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白帝城托孤的事
——“临崩寄臣以大事”。 ★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3、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同桌之
间互相讨论)
明确:内心充满的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在刘备离开
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
除了回顾往事,第七段还写了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现了“北定中
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同时,也明确了各方面的责任,为自己离朝远征做了
妥善安排。请同学们看第 8 段。并找出每个人的具体责任。
第 8 段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大家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
再到表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至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
师表》中有 6 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所在,请同学们思考第 4 个问题。
4、《出师表》中有 6 个字是文脉所在,是哪 6 个字呢? 明确:报先帝、忠陛下
小结: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
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
(四)反馈检测:
请同学们以“读______,我读出了诸葛亮_____的情怀”这样的句式
来谈谈学习《出师表》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白帝城托孤,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
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面对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不
取而代之?
(六)布置作业
针对于我校部分学生随意扔弃营养早餐等浪费粮食的不良现状,请你采用恰当的
方法给校长谈谈你的观点(不少于 300 字)。
(七)结束教学
(八)教学后记
参考资料: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
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
样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段话和事情的经过,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
古佳话的白帝托孤。此段加上后来诸葛亮为北伐而上的《出师表》,一直以来被
作为推崇诸葛亮“千古第一人臣”的典范事例和佐证。
对此,我是有不同看法的。
诸葛亮,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韩之术的人物,其面目绝非象一直以来
文人骚客们所描绘的那样谦恭,而是一个懂得时刻要牢牢把持权利和实力,关键
时刻对任何人都绝不手软的政治家,包括对其第二个主子刘禅以及朝野上下的大
臣、百姓在内,莫不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白帝托孤。 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
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段话和诸葛亮后来的“鞠躬尽瘁”,既不是
刘备首创,也不是仅仅只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远的不说,在三国早期,东吴奠基
人孙策在临终时就已经上演过这样一出戏文。《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
虑。’(张昭)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
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此时孙权年约十九,而刘禅是十七岁登基,两人的年纪大体相仿。但孙策死的时
候,正值各路军阀混战、孙策势力东征西讨乘机扩张之时,其势力并未得到巩固,
显然比不得早已扎稳根基的蜀汉政权,所以张昭受孙策临终嘱托后,其“上表汉
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
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等一系列的举动,比之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的作用,
要重要的多。而论地位,张昭之于东吴不逊于诸葛之于蜀汉,再论发生年
代也是孙、张在前,后世人等独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
显然并非是记性不好忘记了此事,这掠人之美的举动,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让孔明
专美于前。因此认真说起来,此事并无什么值得大肆褒扬的地方,真要说也应该
先说孙策和张昭才对。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
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
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
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