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建构,层层揭秘 ——《陈情表》教学设计评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因势建构,层层揭秘 ——《陈情表》教学设计评析

ID:108639

大小:24.3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9-1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因势建构,层层揭秘 ——《陈情表》教学设计评析 教学设想: 《陈情表》是蜀汉旧臣、名士李密在蜀汉破亡、被晋武帝强行征召之际所上的一篇奏 表。全文陈述的是“辞不赴命”的原因,表达的是“进退”“狼狈”之情,渴望晋武帝能够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实现“终养”祖母,“报养”祖母之志。由于此次进表在新 旧朝代更替之际,作为“亡国贱俘”,面对新朝征召示好的行为,一再拒绝,是很容易惹上 杀身之祸的,这决定了李密在写《陈情表》时对意图表达的格外谨慎与严密斟酌,也催生 了“钻木取火式”这一独特的表意结构,以及含蓄吞吐的表现风格。因此,聚焦这一独特 的表意结构,感悟其间复杂、幽微的情感,领略含蓄吞吐的风格,体悟作者的言语表现智 慧和魅力,便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评点】发现《陈情表》独特的篇性——“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以之为核心,经 纬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复杂、幽微的情感,领略含蓄吞吐的风格,体悟作者高超 的言语表现智慧和魅力。这既是解读,也是解写。解读独辟蹊径;解写重点突出。从而在 思想上保证了篇性与类性的统一,形式秘妙揭示与感悟作者言语表现智慧的统一,防止了 伪语文、泛语文的萌芽,有力地守住了语文的体性。 微课引领: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有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如何使他们 在阅读中不停留在文本一望而知的表层意思上,而是在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形式规范上深 度思考和探究,便成了微课引领的核心任务。 自制微课“唤起沉伏的情感”(10 分钟左右的视频学习指导),以巴金、朱自清等人的 作品为例,形象而扼要地介绍了唤醒情感的言语表现智慧,并布置了下述思考题,以启动 学生的思考: 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掀起了你情感的涟漪? 李密向晋武帝倾诉内心纷杂的情感,意在何方? 李密陈情的目的达到了!《晋书·李密传》记载载:晋武帝读罢《陈情表》,情不自禁 地赞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那么,他是 通过怎样的写作智慧实现自己的意图的呢?【评点】微课引领扶放结合。扶,重在“唤起沉伏的情感”这一言语表现智慧的启悟, 意在为感悟“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的魅力张本,将巴金、朱自清的作品与李密的《陈情 表》联系起来,显示了教者会通奥窔,举一反三的教学追求。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在 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 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等理念,均有神合之处。放,重在引导学 生围绕李密独特的言说智慧,进行开放性的探索,这是对孙绍振教授文学文本解读学前沿 理论,“着力于文本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形式规范”思想的及时化用。问题的设计,看似信 手拈来,实际上苦心孤诣。 教学流程: 一、悟情 1、导引。课前,大家通过微课以及相关资料和注释,自学了西晋文学家李密的“至情 之作”《陈情表》。不知他所抒发的情感,在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2、朗读。请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身世悲苦的感伤之情;老弱相依的不舍之情; 知遇重用的感激之情;进退狼狈的为难之情;不敢二心的惶恐之情;忠孝难全的痛苦之情; 先孝再忠的愚诚之情;祈求听志的怖惧之情…… 4、强化。①以《古文观止》的评价予以认识上的提升——《陈情表》“历叙情事,俱 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伪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②带着这种认识,选读打动 自己的文字。 【评点】不兜圈子,不玩花架子,导入直奔微课引领中埋下的思考题,做到有问有查, 有放有收,显得非常干净、利索,有精气神。从悟情导入,也遵循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路线,与学生的视界既有融合,也有超越,如教师的扼要总结,《古文观止》中关于历叙情 事“天真”“至性”等评价的引入,都是让学生茅塞顿开,言语生命拔节的智慧引领。 二、悟意 1、激疑。李密仅是通过《陈情表》向晋武帝倾诉内心的复杂情感吗?他真正的意图何 在?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 2、交流。“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乌 鸟私情,愿乞终养。”“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3、点染。《陈情表》的确不是在陈情,而是在表意。陈情是手段,表意才是目的;陈 情是表象,表意才是本质。从文体角度说,“表”也非陈情,而旨在表意。《文心雕龙•章表》 云:“章以谢恩,奏以弹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文选》云:“谢恩曰章,陈事曰表。” 4、朗读。指多名学生依次读上述不同措辞的表意之句,形成一种此起彼伏,滔滔不绝 的恳请之势。 【评点】激疑既逼近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扣住了“表”的类性——表以陈请。“请” 一作“情”,但主要侧重在请求、请示。对李密所表之意的寻找、交流、点染、朗读,看似 务虚,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务实。因为学生只有对“表了什么”有深切的感悟,接下来 才会对“怎么表”有心领神会的共鸣。 三、悟形 1、梳理。李密的“愿乞终养”之意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他的表达有何特异之处? (不是。总体来说,是靠情“焐”出来的:文章的开首是自叙身世的悲苦之情,继而是因 奉诏奔驰与服侍祖母发生冲突而引发的窘迫之情,再接着是掩藏在对孝治天下国策的赞美 之情、对朝廷宠命优渥的感激之情背后的不想废远的区区“私情”,最后才亮出自己的意来。 这种结构颇有钻木取火的感觉。所抒之情在与接受主体晋武帝的隔空交流、磨合中,变得 越来越融,越来越热,就像钻木取火一般,内心深藏的“志”/“意”终于被越来越高温的 情感所点燃。) 2、回忆:在你的阅读经历里,还遭遇过类似的表意结构吗?(如《公输》中墨子劝说 楚王的段落——指出楚王攻宋的不宜,是通过对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粱 肉而窃糠糟的铺陈,以及与楚王拥有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楚国,却想攻占地少物乏的宋 国类比而点明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 岸信念,正是在寥落、自嘲、抱怨、失望、孤独、伤感、惶恐的情感烈焰焚冶中脱颖而出 的) 3、比较。与他们比,李密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说文天祥的“意”是一片烈 焰,墨子的“意”是一团火苗的话,而李密《陈情表》中所表达的“意”充其量只是一点 儿小火星罢了。何以如此?因为“愿乞终养”之意是借着乌鸦反哺的旗帜,含蓄地亮出来 的,且立刻被辛苦之情、惧怖之情,还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所覆盖。这种表 达又颇像一条小鱼,稍稍将嘴伸出水面吐了个泡,马上就又缩回去了。)4、朗读。读最后一部分,体味这种写作特点。 【评点】千呼万唤,教学的“真意”终于在这个环节闪亮登场了!由文本情脉的梳理, 引出“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这是教学之“实”,而非架空文本的胡乱发挥;回想与《陈 情表》表意结构相似的其他文本,这是教学之“通”,而非就文本教文本的狭隘与闭塞;再 挺进一步,区分相似文本的不同之处,这是教学之“细”,而非罔顾篇性的一锅煮。朗读以 体会写作秘妙而非纯粹地体悟情感,这是指向言语表现的教学之“新”。 四、悟格 1、深读。一方面是浓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是小心翼翼的克制,这便形成了一种含蓄 吞吐的风格。请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被渲染了,哪些地方被克制了? 2、交流。状悲苦之情,写祖母之弱,赞朝廷生命,都是用了渲染的手法;说到朝廷催 促,还有表达“愿乞终养”之意的时候,都是非常克制的。 3、探究:李密为什么会这么写?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偶然的吗? 4、分享。 ①基于上次奏表的失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本次竭力夸赞晋朝圣明,说明上次 没有,或夸得不够;本次不断点染晋朝“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以之作为服侍祖母,不 能废远的大前提,说明上次或许没有作此打通和拔高;本次不断地抒写感激之情,称“非 陨首所能上报”,说明上次很有可能大大咧咧,忘记了感恩;本次竭力表白自己是亡国贱俘, 不会有所希冀,说明上次极有可能遗漏了这方面的辩解…… ②犹疑、观望的人格投射。政局动荡,心中无底…… ③守节与归顺的内心纠结。虽然李密在表中“坦承”——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但必 须注意:这是在皇帝怀疑、震怒情况下所作的一种紧急解释,或者说是“被表白”,真实性 到底有多少值得存疑。因为古往今来,心口不一、言行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有时,说得 越凶,越貌似真诚,与真实的情状越是相去甚远。 ④小结。丹纳(H·A·Taine)认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形成的精神气候,对读 者的文化视野和审美需求,对艺术家的发展道路和作品的价值取向起着“选择”“淘汰”的 定向作用。鲁迅也说:“有精力弥满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放笔直干’ 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的。”(《集外集·近代木刻选集·小引》)《陈 情表》中钻木取火式的表意结构,欲显又藏、含蓄吞吐的表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说是作者持守、挣扎、调适的结果,也是社会“精神气候”熏染的结果。 【评点】风格如羚羊挂角,一般的教学都会淡处理,以一两句话带过,或干脆不处理, 但是教者不信这个邪,硬是将这玄之又玄的问题剖析得清清爽爽,令人有相对具象的体认, 这是很懂教学的精致之道的。尤其是将含蓄吞吐的风格与上次奏表的败笔,以及作者犹疑、 观望的人格、守节与归顺你的纠结联系起来,并借用丹纳、鲁迅的理论,得出结论:李密 《陈情表》含蓄吞吐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说是作者持守、挣扎、调适的结果,也是 社会“精神气候”熏染的结果,真的堪称设计的神来之笔。没有扎实的史料功夫,没有洞 幽烛微的审美见识,根本无法作此精彩的论断。 五、悟智 1、换位。生活中,当我们遭遇猜忌或误解时,我们通常采用什么样的辩解方式?(针 锋相对、逐个击破、歇斯底里的指责或反唇相讥……) 2、思考:李密的表意方式比我们的好在哪里? 3、点睛。面对朝廷三番五次的征召,李密的辞不赴命是有一定的潜在风险的——《陈 情表》的写作时间是在泰始六年,距离嵇康的被杀,阮籍的醉酒式软抵抗,也只有六七年 的时光,而且晋武帝对李密已经起了疑心和戒心。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李密采取的钻木 取火式表意结构是非常智慧的,与道家的入势而化智慧不谋而合——先通过情感慢热的方 式,打消对方的敌意,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入我情感之势、思想之势,直到最终被我俘获、 感化,从而实现在恭敬、顺从的旗帜下拒绝的目的。 4、朗读。读文章最后一部分,体味李密的表达之妙。 【评点】本以为体悟风格的环节是教学的尾声,因为余音绕梁的效果已然产生。没想 到教者再创教学设计的奇峰,将作者钻木取火式的表意结构与学生生活中的自我辩解联系 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深度体会作者这一入势而化的结构魅力,看似想落天外,却又在情理 之中——再度呼应了她在微课引领中提出的教学理念:着力于文本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形 式规范。 六、总结 《陈情表》堪称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典范之作。 不可否认,这种成功极大地受惠于钻木取火式的表意结构。是这种独特的结构,才更 好地规范、甚至催生真诚、恳切的心灵互动,自然而巧妙地唤醒了晋武帝的道德良知,或者说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进而推翻了先前拒不合作,阻碍自己宽宏大度形象的建 立,干扰笼络人心、安定社会策略实施的心理猜忌。同时,真情之美、人性之美(比如“舅 夺母志”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尊重,“九岁不行”还道出了祖母的艰辛和慈爱)也在 这种结构中像荷花一样悄然绽放,清芬四逸。 这是独特的表意结构,也是独特的言说智慧,值得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细加品味,在 写作中好好化用。 【评点】好的总结既是对教学内容的精辟概括,也是对学生全新认知、体验、想象的 一种强化、深化和美化。这些特点,教者的总结都做到了。 七、作业 试比较《陈情表》和《烛之武退秦师》,体会李密和烛之武的表达智慧,进一步品 悟汉语言的艺术魅力,写一篇赏析文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 【评点】这是真正的余音绕梁,智慧引领——将课堂所学及时化为言语表现,是真正 的存在性学习,而非占有式学习。好的教学设计不是个别环节的美,而是整体的美,一如 美丽、精致的苏州园林,处处皆图画! 【总评】这是一篇“立足形式秘妙揭示,捍卫语文体性”理念指导下的颇为出色的教 学设计。 悟情、悟意、悟形、悟格、悟智、总结、作业,所有的教学活动均指向了“钻木取火 式”表意结构魅力的揭示、体悟和化用。相较于在问题中迷失,在活动中迷糊的老师,李 的教学设计如猎豹追逐猎物一般明确和专注。这得力于她结构视角下的巧妙而高效的审美 追问:李密《陈情表》中所抒发的情感,在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他仅是通过《陈情表》向 晋武帝倾诉内心的复杂情感吗?真正的意图何在?“愿乞终养”之意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李密的表达有何特异之处?在你的阅读经历里,还遭遇过类似的表意结构吗?与其他作者 比,李密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李密为什么会这么写?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偶然的吗…… 其势滔滔,变幻万千,教学的意脉却绝不断裂,从而推动着学生的思维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审美体验得以不断地被刷新。李的课是绝对不会被误认为历史课或思想品德课的,也不会 被视作有文体不辨的同质化倾向的,更不会被指责“没有上出作者的言语表现的个性”。在 她的这篇教学设计中,捍卫语文的体性,把握文本的类性,上出文本的篇性,完全和谐统一,浑然天成了。 令人非常称奇的是,教学设计也体现了“唤醒的智慧”,或者说是“入势而化”的智慧。 不是直接亮出“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而是通过悟情、悟意环节的不断感知、体验、启 悟,自然而然地催生对文本独特结构的发现。这样一来,前两个环节的设计,就成了审美 体验和认知的热身了,与文学创作中“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异曲同工。其实悟形,连同 其后的悟格、悟智、总结,也还不是她教学的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作业中的内化和运用。 因此,前面的所有环节最终又演化成了言语表现的一种渲染或造势。其间,有情感的唤醒, 理性的唤醒,与《陈情表》情感造势,最终推出“愿乞终养”的目的,堪称异体同构。这 或许就是李钻之弥深的自然体现吧!这样因势建构、层层揭秘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生命融 合的设计,生命能量得以不断攒聚的设计。以这样的探索精神投入到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之 中,想让自己不教学相长都很难。 说到探索精神,教学设计中的学者气息是颇为浓郁的。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 视角的选择,还是对文本的深度鉴赏与分析,以及相关史料的引入,文学前沿理论的借鉴, 无不体现她别具一格的思考魅力。但是,这种精深的钻研成果,不是被拿来猛灌、硬塞的, 而是紧紧贴住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多角度的对话,如激疑、点染、移情、启悟等,使学 生的认知不断提升,体验不断加深,进而获得精神生命拔节的快感。 比如,当学生有可能以为《陈情表》就是陈情的时候,她马上提醒:仅是陈情吗?从 而使学生回归文本的整体结构加以体悟:陈情仅是手段,表意才是目的。但是,没有满足, 紧接着又从文体角度,引《文心雕龙》《文选》的相关论述强化认知:表就是古代臣子向帝 王陈述事实,表达内心请求的一种文体。这种拓展,一点都不会给人以生硬之感,反令人 眼睛一亮,有醍醐灌顶之感。类似这样的引领、提升,设计中还有不少。在学生的愤悱处 点拨,在舛误处纠正,在肤浅处深化,她做得驾轻就熟,风生水起。当我们很多的语文老 师羡慕欧美国家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体现出的渊深学养和强劲思辨力的时候,何曾想过自 己是否在教学中率先垂范,不断超越呢?何曾想过,我们的身边也有很优秀的,以培育学 生渊深学养和强劲思辨力为己任的语文老师? 课堂的听讲一定不愿大意,素养的积淀一定不愿懈怠,言语表现的实践一定不觉乏味。 因为她太会追问,太会引领,太会发现了。倘若有丝毫的怠惰,很可能就错过许多令人心 醉的语文风景。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