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与实践
《视力的变化(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题学习安排在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下册,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
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分析》,掌握了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中位数、
众数、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相关知识,经历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
的过程,积累了部分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形成了
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任务分析
本节课层层递进,倡导一种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教科书在本课题对学生
的指导比之前的统计活动更具体、更完整,第 1 课时的设计主要以全班同学为调
查研究样本,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完整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先前分阶段了解统计活动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即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
据处理能力.
2.帮助学生对统计过程进行反思,即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
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5.教学重点: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完整落实“统计过程”,让学生体验严谨性.
四、教学流程安排
(一)课前准备阶段
内容:做一做 2
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按座位进行分组,选好小组长):
中学阶段,视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差,各国、各地情况如何?本班同
学的视力变化也是这样吗?
收集本班同学近期视力情况与上一年视力情况,用记录下来.
收集你认为与影响视力变化因素有关的相关数据.
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调查、收
集.对于中学生视力变化情况的调查,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
效果:各小组学生参考课本及用小组制作的表格进行数据的收集、记录,也
有个别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中学生视力变化情况及因素.学生考虑的因
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统计方法所用到的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
方差等)、自我检验、小组合作等.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单刀直入 汇总数据
内容:做一做
课堂组织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
1.共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各一人,负责协调调度整个小组
的工作,在自主交流、讨论验证期间,充分发挥其组织能力,引领大家愉快、高
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各组完成本组本组数据汇总.
3.各组发表“对自己组收集到的本组视力变化情况,第一感觉是什么”?
4.各组再派代表把本组数据提供给班长.班长在课室电脑平台上操作,将各
组数据汇总到班级数据总表,全班同学观看操作.
意图:让学生经历统计的收集、整理全过程.使学生整体感知统计活动每一
个具体步骤的操作.
效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经历收集、整理过程,通过小组的讨论及班级整体,
使学生意识到这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须严谨,每位同学生均须认真配合.
【第二环节】交流探讨 展示分析 3
内容:做一做
1. 各组制作适当的统计图,先在组内分享、交流.各组派代表将统计
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作分析说明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2. 各组组长组织计算本组数据(近期和上一年左、右眼视力的平均数、
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展开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与从事这个统计
活动之前的猜想一致吗?”
3. 班长组织在平台上展示总汇总全过程(电脑自动生成全班各类数据
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极差等数据),延续话题“你发现了什么、
与从事这个统计活动之前的猜想一致吗”,并验证结论.
4. 各组讨论归纳统计活动全过程的步骤.
意图: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分析过程.使学生整体感知统计活动的每一个具体
步骤的操作.
效果:学生通过制作适当的统计图,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极
差等数据,交流、分享发现及对统计数据进行反思、评判.
(三)作业布置:
思考“若要了解全校范围内学生视力状况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你将如何进行
统计活动?”
写出简单的收集数据方案“(方案中谈谈你认为与影响视力变化因素有关的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