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复习
哲学即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人应当怎样认识世界,怎样改造世界,所有哲学就必然遇到一个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来考察物质,和用物质改造物质,此时世界就被分成为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那么物质和意识到底谁决定谁哪个是本质,归根结底,人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改造它,还是由人的意识任意施为,这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即是唯物主义,这也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而唯心主义作出了与唯物主义截然相反的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人类世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两千多年来,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唯物主义,虽然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有许多不足之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问题上混为一谈,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只看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是辩证的唯物论,所以我们在学习唯物论部分时,不仅要搞清楚它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何在、为什么是正确的等,而且要搞清楚它在哪些方面又体现出辩证法的思想。
一、高考考点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物质、意识、客观和主观、运动和静止、规律、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事求是。
二、重难点知识分析
1.准确理解物质概念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要准确理解物质概念,就必然要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联系起来,物质的定义需要对世界上存在着千千万万、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概括,这也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自然界、人类社会整个世界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实际上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尽管它们存在方式无限多样,但它们有着共同特性,即都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也就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万物概括抽象出来的,又相对于另一大类现象意识而言,是物质世界的唯一共同特性,故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同时也就是说无限多样的世界统一于它的物质性,而意识不能独立存在,是依赖于物质的,整个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因此哲学上物质概念也是从不同方面来揭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们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
(3)物质的定义除了它的客观实在性,还包括它的可知性,即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的意识又能反映它、认识它。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4)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和消灭。哲学上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物质形态(自然界)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囊括了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唯一特征。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哲学物质概念的研究基础并提供证明;而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指导。
2.全面把握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3)从意识产生的条件看,需要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有了意识。光有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4)从意识的本质、根源看,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以及人们对现状、过去、未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看,意识虽由物质决定,依赖于物质,但并不完全消极被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我们的意识常有一定差别,原因是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造成的,从主观方面看,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会不同。客观因素是社会实践所能到达的深度和广度。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关系
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这两种作用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二者不可分割,是坚持了唯物论中的辩证法,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这两种作用也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只有在物质决定作用的基础上才能谈意识的能动作用,若颠倒两者关系,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则就是唯心主义。
物质的决定作用这一世界观要求人们在方法论上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而反对从主观意识出发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如果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势必导致主观主义,而完全否认意识能动性,也将导致形而上学。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1)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正确理解规律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规律就是联系,构成规律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在具体现象的变动过程中体现的稳定的可重复的联系,而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规律。第二,规律和规律现象是有区别的,如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规律与机械运动规律共同起作用的表现,而不能说水往低处流是规律。第三,规律和规则不同,前者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制定、修改、废除;后者是根据人们的需要,依据客观规律来制定的,与前者性质不同,属于意识范围,人们可以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加以修改、补充、废除。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是意识能动性(详见前面和课本),这里还需注意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反作用、影响作用,即促进或阻碍、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不是说人的意识本身能够直接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而是意识通过实践这种物质的活动,并借助物质的力量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而物质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虽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即是有规律的,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第二,规律的客观性就是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性质。它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性,人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据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在起作用,无论人们承认与否。
第三,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发现、认识规律,并能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的作用,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变化。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①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因为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握规律。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或创造条件,改变条件,这都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以客观规律、客观物质条件为前提的,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超越客观规律,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当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还要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就必须实事求是,也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知识结构
四、易混易错
1.物质概念和物质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区别(略,详见前面)
2.物质、存在、客观、客体的关系
物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存在是相对于思维而言的,是物质的同义语。存在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指"有"(即存在着的东西),既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精神的东西。客观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
3.意识、思维、精神、主观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在哲学上,意识和思维是同一类的、同一意义的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可以通用。但意识一词的范围较广,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思维则仅指理性认识。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如决心意志、干劲等,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产物,而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主观是指人的意识精神,它是相对于客观而言的。
4.规律与规则(详见前面)
5."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关系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这个唯一特性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除了客观实在性之外,没有别的特性(可知性、运动性是物质和意识都具有的性质,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否则给物质加了别的特性就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了。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所以说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6.主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要求。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也可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总体上提出的有关方法论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笼统地谈主客观的统一,因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会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实际、不同的时间等因素而有差异。
(1)主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
不同的实践主体面临的客观实际不同。我们应根据各自面临的实际情况,把理论结合到特定的人或事上,及时调整思想、观点以达到与客观实际相一致。否则,用一种理论或原则去套不同的实际,只会造成主客观相脱离,陷入主观主义。
(2)主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统一
同一客观对象在不同的时候其客观实际是不同的。因为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主客观可能相符合,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主客观关系就不一定一致了。这就要求我们以变化了的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这就叫历史的统一,否则就是思想僵化。
五、典型例题分析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解析:这是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政治高考试题。本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物质的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运动。克拉底鲁的观点没有谈到物质的客观性,承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故不选A、D,但他对物质运动的认识是一种绝对的片面化的认识,把运动的普遍性、永恒性看作是对物质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完全排斥,事物处于一种完全瞬息即变状态,那我们必将陷入不可知论,这种认识方式是形而上学的,我们常说世界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谈运动,并不否认静止。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它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这种相对静止正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别的前提,故克拉底鲁的错误在于C项。B项与题意无关,克拉底鲁的错误并非夸大主观能动性所致。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