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综合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哲学常识综合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ID:120456

大小:128.5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08-07-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中共中央最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据此回答l~2题。 1.哲学是    (    )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2.之所以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    )     A.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哲学社会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D.哲学社会科学只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据此回答3~4题。 3.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    (    )     A.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B.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D.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H枞自然的属性与规律 4.材料中人们对自然的逐步认识过程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正确的    D.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不同 5.“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这种观点    (    )     A.是神创论的典型观点     B.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C.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D.肯定了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对        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    )     A.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B.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D.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 7.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8.“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9.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    )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10.1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    )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11.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产品开发不断创新。但也有的企业想长期依靠某一品牌优势,不思进取。其错误在于    (    )     A.违背发展观点,缺乏创新意识    B.违背矛盾观点,忽视外因作用     C.违背客观规律,缺乏科学态度    D.违背集体主义观点,忽视国家利益 1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3.“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    (    )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     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事物性质的变化     C.按客观规律办事               D.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15.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是    (    )     A.承认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B.承认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C.承认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  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6.人们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    (    )     A.矛盾分析的方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抽象思维的方法              D.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17.下列观点或做法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     A.万事万物在概念中运动        B.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18.下列成语、俗语与有关哲理的对应中,正确的是(    )①量体裁衣——矛盾特殊性  ②严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恩格斯说:“—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之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地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据此回答20~2l题。 20.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叙述有 (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半比例  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④互联网和 其他事物一样在统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这是由于 (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  ②外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  ④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发生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05年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出的撞击器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从而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据此回答22~23题。  22.“深度撞击”号释放的撞击器,以撞击爆破的方式成功冲撞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这体现了 (    )     A.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认识推动了客观事物的发展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           D.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3.传统的观点认为,彗星的成分是来自早期太阳系的尘埃和岩石碎片,它们裹在蓬松的冰团中。最近,美国天文学家威廉·里奇提出一个惊人的新观点,认为彗星可能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而不是冰块。由此可见 (    )     A.传统的观点是错误的,新的观点是正确的    B.新产生的事物必然要战胜先前的事物     C.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 D.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变化就是发展 24.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    )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 25.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讲,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表现在 (    )     A.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B.能够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C.有助于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D.有助于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2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    )     A.运动决定静止,静止反作用于运动        B.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7.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    )     A.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D.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    (    )     A.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C.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D.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9.两个秀才一同去赴试,刚上路就遇到出殡的队伍,黑漆漆的棺材擦身而过。甲秀才大感晦气,心头愁绪郁结,结果没有考好而名落孙山;乙秀才则暗自高兴:棺材棺材,有官有财,是个好兆头。上了考场,他精神爽快,文思泉涌,果然一举成名。两个秀才回来后说自己的预感很灵验,甲说:“一碰上那秽物就知道不好了。”乙则说:“果然是有官有财了。”对两个秀才的说法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     A.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B.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     C.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D.二者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30.“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1.“现在,党的作风总的是好的,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看不到主流,悲观失望,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丧失警惕,不下大气力加紧解决,是危险的。”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    )     A.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B.要正确认清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C.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争论不已。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被称为“古史分期”的学术大讨论中,相继出现了“三论五说”: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据此回答32—33题。 32.上述材料说明    (    )     A.所有争论都无法推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B.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具有历史性     C.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作为人文科学不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     D.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抛弃这些毫无意义的历史纠葛 33.关于“古史分期”的学术争论至今没有定论说明    (    )     A.争论的原因在于历史感性材料的相对匮乏和史学家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尽管尚无定论,史学界仍然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     C.历史就像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D.对于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史学界莫衷一是 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不定选择: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题号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在往年,由于农业生产者收入低下,全国各地农民工近乎“无限供给”地大量涌入珠三角。随着中央“一号文件”、“三补一免”等支农政策的落实,各地方政府有计划地引导农民广开就业渠道,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增加,赴珠三角求职的农民工锐减。2005年春节后,珠三角企业在用工上发生了大范围的“民工荒”。     运用因果联系原理,分析说明珠三角地区用工由“无限供给”到“民工荒”这一现象。                     35.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兼顾,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1分,第37题10分,共21分。 36.背景:2005年8月28日,飓风“卡特里娜”向美国港口城市新奥尔良扑来,飓风在美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美国救灾和重建飓风灾区费用最终可能高达1500亿美元。     辨析: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37.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因此,重视量的积累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目前我国虽然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其中最主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形势、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要以客观规律为惟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社会和谐进步之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是怎样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12分)                (2)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现实意义。(6分)                             39.构建和谐社会,怎样做现代社会人?某地在党员中开展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与在群众中开展的“爱国、守法、诚信、知札”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是该地亮出的精彩答案。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塑造现代公民的重要载体,这两个教育活动相得益彰,一个着眼于先进性,致力于造就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共产党员;一个着眼于普遍性,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现代公民,从两个层面为新时期的该地人提供了精神准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两个不同的着眼点来开展教育活动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6分)                           (2)运用哲学常识说明,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12分)     哲学常识综合练习(唯物论、辩证法)(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A  5.C  6.C  7.B  8.A  9.C  10.A  11.A   12.C   13.B  14.D    15.D  16.B  17.B  18.A  19.D  20.D  21.D  22.D  23.C  24.C 二、不定项选择题。 25.BCD  26.BD   27.BD   28.ABD  29.AC  30.ABC  31.BCD  32.AB  33.ABD    三、简答题。     34.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 引起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三补一免”的支农政策,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增收有了现实可能性,广开就业渠道使农民避免盲目大量涌向珠三角,这是引起由“无限供给”到“民工荒”这一变化的原因,  ②在认识事物时,既要看到其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综合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预见性和自觉性。     35.①上述材料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世界。  ③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就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在,还要预测它的未来。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既要顾及它的过去和现在,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四、辨析题。        36.(1)人类还不能控制飓风、地震、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害的发生,说明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2)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方面,通过对规律的认识,预见自然灾害的发生,防范和限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自然灾害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所以,认为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37.(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实现事物的发展,就要重视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或:认为实现事物发展必须重视量的积累是正确的)  (3)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抓住时机促成飞跃,才能实现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4)并非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或: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实现事物的发展还必须正确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向。     五、论述题。     38,(1)①中央根据我国实现小康进程中的现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部署和要求,体 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②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了从整体上把握实际。(或:体现了全面的把握实际)  ③建设和谐社会要以客观规律为惟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反对从主观出发。  ④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社会和谐进步之路,体现了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2)①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②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③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9.(1)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对待党员,我们着眼于先进性;对待群众,我们着眼于普遍性,两个不同的着眼点,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  (2)第一,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准则和精神支撑。第二,人民群众是 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不 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社会 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