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从时政热点看2007年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一、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
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②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②因果联系(提高预见性);③整体与部分联系。
③ 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谐不是同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承认不同,承认存在问题和现实状况。
练习:1、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经济建设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贫困阶层与弱势人群的出观和我国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磨擦和冲突增多,这不仅干扰着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对经济发展本身构成了威胁。
请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13)
①整体是由部分组成,部分以合理,优化的方式构成整体的时候,整体功能就能得到最在的发挥。协调社会内部利益冲突,缩小贫富差距,有刘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和谐社会的建立,不仅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辨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11分)
(1)世界上任何事物、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种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3分)(以上两个层次答出一个就可以给3分)
(2)承认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我们就要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社会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仅是不能回避的,更是不能“消除”的。(3分)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2分)反对那种以“和谐社会”之名行“遇到矛盾绕道走”之实的错误做法。(2分)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的观念是错误的。(1分)
(注:若考生聪唯物辩证法其他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4-7分,但是完全未涉及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的则不给分)
3、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东率实行对外开放,形成了多层次,我形式、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力较雄厚的省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广东省委、省府立足省情,发挥本省的比较优势,确立了分类指导方针和不同政策措施,力争2005年广州、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西两翼地区达到宽裕小康水平,山区全面实现小康;2010年,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过程中,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是怎样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统筹本省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广东的。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客观性。广东在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过程中,既注重省情,对事物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又注重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正是坚持了联系的普遍性的观点。
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使 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广东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全省“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确立了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分类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广东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确立了本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分类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不同发展目标,提高了实际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④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广东 省委省政府既重视统筹全省经济的全成发展,又突出重点地区率先发展,以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这正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体现。
4、材料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材料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化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化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上述材料。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在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②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既要看到和谐的一面,又看到了不和谐的一面,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和谐。
⑤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5、我国虽然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其中最主要、是紧迫的任务是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形势、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要以客观规律为惟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社会和谐进步之路。上述材料中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是怎样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根据我国虽然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这一实际提出的.(或者答从具体的实际出发) ②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③作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形势、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 ④反对主观主义。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
二、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哲学角度说明建设和谐文化的原因。
①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强调文化);②整体与部分联系、量变引起质变(强调和谐)。
练习:1、“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9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华夏大地引起强烈反响。材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但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材料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8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党中央根据我国实际,适时提出“八荣八辱”,符合时代的要求。(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坚持“八荣八辱”,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 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A要重视内因(“三农”自身的努力);b不忽视外因(国家的支持、城市和工业的支持和反哺);c、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的支持与三农相结合)。
练习:1、材料一:2006年11月2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犹如春风化雨,给古老的中华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全国各地在建设新农村时特别需要注意求真务实。
材料二:某乡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总结全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农民的素质偏低;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等。
(1)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特别需要注意求真务实的哲学依据(12分)
(1)答: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③意识对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④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作为认识的基础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这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请你就材料二中的问题对该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四条合理化建议。(4分)
答: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③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④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3)假如你是某政治兴趣学习小组的成员,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写出一个相关的课题名称,并说说准备用哪些方法开展课题研究。(4分)
(3)答:课题名称略,方法如:采访、问卷调查、利用网络资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撰写课题报告等等
2、材料一 2004年“一号文件”主要是解决提高农民收入问题;2005年主要解决如何提高
农业生产力问题;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个文件所体现的思想
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
材料二 以往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多是着眼于某个领域,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
(1)两则材料是怎样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10分)
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三个“一号文件”正确把握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3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抓住了当年的重点问题;(3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学会统辞行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三个“一号文件”既抓住了关键,又多管齐下,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4分)
(2)运用矛盾的观点论述三个“一号文件”的正确性。(6分)
答:三个“一号文件”正确把握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是坚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表现;(3分)2006年的“一号文件”既抓住了当年的关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分)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但目前有少数地方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我们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要求,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4个字。结合材料,运用哲学常识说明,我们如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这些客观情况来进行。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的观点。我们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不能把新农村片面地理解“村容整洁”。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树立全局观念,要实现20字新目标,必须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能孤立地看到“村容整洁”这一个问题。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不能搞一刀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4、材料一:《建议》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试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家政策扶持”与“农民辛勤劳动”的关系。(6分)
(1)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求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3分)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最根本靠农民辛勤劳动,但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政策的扶持必须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取得良好实效。(3分)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
根据中央的要求,四川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哪些唯物辩证法的思想(9分)
(2)①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把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示范;(2分)②坚持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一中心任务;(2分)③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做到“五个建设”的协调发展;(2分)④坚持发展的观点,创新发展农村各方面的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制度保障;(2分)⑤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搞形式主义。(1分)(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
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1、用唯物论的知识谈谈你对弘扬长征精神的认识。
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说明应怎么样弘扬)。
2、弘扬长征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积极意义?
①全面: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②长征: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③精神: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练习: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不断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新长征的征途上为什么要发扬长征精神?
(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长征精神是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铸就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5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弘扬长征精神可以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分)
四、入世五周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从哲学常识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既要重视内因,又不忽视外因,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哲学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哲学:①重视意识的作用,培养创新精神;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③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实事求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④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3、创新必然要求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未必要求创新。
.①创新就是要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新要求我们要关注变化的实际,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因此,创新必然要求实事求是。(4分)②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必然要求要不断创新。(4分)③实事求是与创新是统一的。题中认为“创新必然要求实事求是”是正确的,认为“实事求是未必要求创新”是错误的。
练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10分)
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对外开放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六、超强台风“桑美”重创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桑美”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②规律的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认识规律、利用规律;③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抗灾救灾中,既要灾区灾民的自力更生,又离不开国家和其他地区的支持和援助。
练习:2006年7月至8月间,我国部分省市遭受“派比安”、“桑美”、“珍珠”、“碧利斯”等多场台风袭击,浙江、福建等省市紧急启动防台风应急预案,从过去的“抗击台风”转向“躲避台风”,极大地减少了当地人员和经济的损失。
辨题:从“抗击台风”到“躲避台风”说明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3)从“抗击台风”到“躲避台风”不是人们害怕台风,无能为力,而恰恰是人们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减少损失的表现,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4)所以题中观点是错误的。
高二(上)政治历次考试中的主观题
半期考试卷:
27、2006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调节。这一措施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理解,但仍有少数人有看法。
(1)请用唯物论的观点分析“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调节”的正确性。
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
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国家根据收入分配上客观存在的不合理情况,采取针对
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这是从
实际出发的体现。(5分)
(2)不同的人对国家采取的措施为什么有不同的认识?应怎样统一他们的认识?(6分)
答:①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利益立足点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不同。材料中所讲
的不同的人对国家采取的措施认识不同,主要是由他们的立场和利益立足点等不同而造成的。②我们应该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站在整个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来看待上述措施,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获得对国家所采取的措施的正确认识。(5分)
28、“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就是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7分
答:(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3分) (2)矛盾分析法不仅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还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分) (3)命题对于矛盾分析法只是理解为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是片面的。 (1分)
29、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创新的哲学依据是什么?4分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也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要不断地创新。(4分)(2)从理论与实际两个角度谈谈你对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的看法。6分
答:①从理论上讲,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分)②从实际上讲,创新精神的培养表现在多个方面。在学习上,既要学好各门功课,打好基础,又要注意涉猎新的知识;(1分)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创造出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1分)要培养创新的思维方法,搞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发明。(2分)
3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到:“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米。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的面积扩大了五分之一,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运用已学的哲学知识分析,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10分)
答: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前提。(3分)(2).发展经济必须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分)(3).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3分)
如下答案也可得分:(1).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类认识自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3分(2).承认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
31、材料一:鉴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超过5%的警戒线以及连续8个月银行存款的增速放缓,在江浙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银行存款负增长等实际情况,经研究后,中央银行于2004年10月29正式宣布实施人民币加息。
材料二:这次加息触动了许多企业的“神经”,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对于劣势企业来说,会直接抑制贷款需求,压缩规模;而对于经营效益好的企业,银行在减少劣势企业贷款的同时,必然会加大优质企业投放贷款的力度,使到这些企业更容易得到新的融资。(1)请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中央银行为什么要提高银行存贷款的利率?4分
答:①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分)②近几个月来,我国出现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上升和银行存款增速放缓等情况,中央银行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决定提高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体现了中央银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哲理?并加以分析。8分
答: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次银行利率的提高触动了许多企业的“神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4分)②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银行利率的提高对于劣势企业和优势企业带来的影响各有不同,各企业必须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才能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和对策。
第三次月考试卷
29、我国现有的国民经济体系核算还没有能够反映出经济发放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标志,我国将逐步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在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基础上,扣减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能更全面反映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启动绿色GDP核算体系体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要求6分
30、材料:某村为创建养鸡基地,强令所有农户搭建高标准的鸡舍,鸡舍建成后又要求人均养鸡300只,以期达到家家户户养鸡致富的目的。可后来,相关服务措施没跟上,加之疫情严重,饲料贵,卖鸡蛋难等原因,养鸡不合算,大多数农户亏了本,致富项目成了“致贫”包袱。请问
用唯物论哲理对该村的做法进行简要说明8分
31、江苏省张家港市有四个看不见,站在江边看不见江――塔吊林立,货轮密布,辨不清水与岸;出了城市看不见农村――道路宽敞、别墅成片,分不出城市与乡村;工业区里看不见浓烟和排污口――循环经济副产品被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走在街上看不见农村人――市民化管理,亲情化的社保体系,让人认不出主和客。这看不见的背后是张家港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是张家港人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环境文明的全面理解
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张家港的发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15分
32、按照国际公认市场经济的5条标准33个测度指标测定,2001年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69%,已经突破了国际社会公认的达到市场经济标准的60%的临界线。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飞跃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国再经20年奋斗,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15分
Α发菜,长在草原上的一种野生植物。因为“发菜”与“发财”谐音,便在城市的餐桌上大盛,价值随之猛涨。搂发菜的农牧民潮水般地涌进草地,使内蒙古1.9亿亩草地严重破坏,其中6000多万亩重度沙化,失去利用价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把“发菜”当作“发财”,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3分)
答:把“发菜”当作“发财”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3分)(
(2)上述事例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8分)
答:①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寻求最优目标。(6分)②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唯心主义。(2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