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冲刺卷(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冲刺卷(一)

ID:121759

大小:209.45 KB

页数:29页

时间:2009-05-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命题报告】   本套试题的命制按照《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评价目标体系,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结合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命题趋势,在内容、结构、命题设计、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体现了利于选拔和利于素质教育的原则。试题突出了对政史地学科主干知识、研究性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考查;试题视野开阔、难度略降,命题设计反映现实生活背景,选取材料贴近生活,试题直接再现所学知识的题目很少,要求考生快速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头脑中已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按设问指向答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导向和易、中、难不同层次题目的区分。试题充分根据高考最新权威信息,参考了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考查特点,针对2007年可能考查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命题预测。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新华网莫斯科电,2007年3月26日晚当地时间20时零8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国年”开幕式,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随后进行了国事访问。29日圆满结束对俄罗斯联邦的国事访问后,乘专机回到北京。   1.在北京收看中国年开幕式电视直播的准确时间是   A.3月26日20时零8分   B.3月26日23时零8分   C.3月27日零时零8分   D.3月26日17时零8分   2.在访问期间,关于莫斯科的昼夜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昼长夜短,且昼逐日变长  B.昼短夜长,但昼逐日变长   C.昼长夜短,且昼逐日变短  D.昼短夜长,且昼逐日变短   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圈的流星体,同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叫做流星现象。下图中阴影为黑夜,虚线箭头表示流星体进入大气层的方向。完成下题:     3.如果闯入大气圈的流星体质量、大小和物质组成相似,那么从地球上观察流星较明亮的时间是   A.上半夜B.午夜时分C.下半夜D.无法判断    甲图是某个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乙图是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4~6问题。     4.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该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典型的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5.根据甲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   C.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D.减少劳务输出人员的数量   6.在乙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能够与该国1995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世界某地区图,回答7~9题。     7.图示海峡海水运动的方向       A.表层海水向东     B.底层海水向东       C.表层海水向西     D.底层海水向西   8.下列关于图中A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有结冰现象       B.含沙量大,水能丰富       C.有冬汛               D.夏季水量大,水位高   9.甲、乙两国共有的作物是       A.棉花     B.天然橡胶     C.椰枣     D.油橄榄   2006年是我国汽车产业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汽车产业进入WTO后过渡期的开端。中国汽车市场再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6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市场出现爆炸式发展,汽车产销双双突破350万辆,分别达到363.03万辆和353.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94%和26.71%。读图回答下列10~11题。     10.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②新型汽车燃料不断出现     ③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④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有关中国汽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不应注重提升规模效应    B.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C.劳动力丰富是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D.中国汽车工业应加强技术改造,增强品牌意识   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保持民族团结、维护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回答12~14题。   1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不能够体现其在位时期民族政策思想的是   A.对归降的东突厥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做法   B.设置安西督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C.支持皮罗阁,统一六诏,册封其为云南王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土蕃经济、文化发展   13.胡锦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上述材料表明了   A.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B.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D.苏美对日作战,对中国的有力配合,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过程中的相似点包括   ①都采取了统一战争形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道路相结合 ②王朝战争和灵活的外交手段相结合③北部地区先完成统一 ④都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排挤出了外国势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市场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回答15~17题。   15.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 ②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③市的买卖有时间限制、市的范围不能随意扩大 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6.新经济政策和19世纪60年代末匈牙利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共同之处是   A.发挥市场、商品关系的积极作用     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重要企业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D.实行自治的商品经济,企业产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   17.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A.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开始学习、引进外国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D.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向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转变       在中外近现代史上改革的作用主要有三种:改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强御辱的一种选择;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回答18~21题。       18.晚清政府先后实行了三次新政:洋务新政(同光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其中不属于前两次新政的共同之处是   A.“中体西用”,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在保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D.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19.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①解放劳动力 ②扩大国内市场  ③扩张领土  ④防止国家分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我们不要荆冠,不要金十字架。”1896年的人民党漫画(见右图)。被缚者为劳工,为其束上荆冠者为马克·汉纳(当时的大实业家兼共和党领袖)。罗斯福新政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21.韩国和新加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其共同原因是   ①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    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③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④实行“不均衡增长”战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中外不同时期的思想折射着时代的特征,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回答22~23题。   22.下面四幅图片依次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和2005年国际孔子文化节     从上述图片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正确的历史信息   ①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倍受后代推崇 ②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影响很大,全球华人祭孔,传承民族文化 ③“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④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德治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思想主张上的共同之处是  A.宣扬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主张政治变革,推翻封建专制     D.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2006年是近六年来我国水灾最为严重的一年,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发起的“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2006年12月25日,中国家纺行业的著名企业罗莱家纺、波司登等纷纷为灾区人民捐赠了包括羽绒被、线毯、床单等救援物资,展现了著名企业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公益、积极投身慈善的拳拳之心。回答24~25题。   24.著名企业罗莱家纺、波司登捐赠的羽绒被、线毯、床单   A.是商品,因为他们是劳动产品   B.不是商品,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没有得到社会承认   C.是商品,因为它是供别人消费的   D.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用于交换的   25.党中央和国务院发起的“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   A.体现了党的宗旨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是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   C.是在履行我国的国家职能   D.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26.2001~2006年,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所占比重由14.15:45.15:40.7调整到11.8:48.7:39.5。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   A.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B.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   C.我国需要提高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   D.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同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25日下午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据此回答27~28题。   27.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主导作用,应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好主体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因此国有企业应该   ①更新发展思路,强化资源节约意识   ②调整资产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③推进技术进步,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④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资源利用能力   A.②③④     B.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28.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于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努力寻求环境与经济的内在统一;三是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这表明   A.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B.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解放思想     根据我国外汇储备图,回答下列问题。   29.我国目前拥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引起世界瞩目。但在1980年时,我国不仅没有外汇储备,而且还背负着外债。可以说,在26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加,由零增至约1万亿美元。这表明   A.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我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   D.单位人民币兑换越来越多的美元   30.有人认为,2007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这一年生的宝宝是金猪宝宝,运程好,有福气,因此,不少准父母们争相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2007年。从哲学上看,“猪年生的宝宝是金猪宝宝,运程好,有福气”的说法   A.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B.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   C.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   D.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31.下列诗句与对联“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所蕴涵哲理一致的是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③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④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06年1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会见了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他指出,香港、澳门回归以来,经济稳步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更加稳定,形式总体是很好的。香港、澳门回归的实践证明,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是实现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据此回答32~33题。   32. 香港和澳门特首来京述职表明   A.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B.“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方式   C.香港和澳门具有高度自治权   D.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为主,复合制为辅   33.“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结合漫画《眠》,完成下列问题。     34.2006年11月25日、26日两天,全国连续发生三起特大煤矿事故,共造成78人死亡。经初步调查,三起矿难都发生在已关闭矿井和停产整顿矿井,属擅自非法违法恢复生产所致。为此国家机关必须   ①加强立法 ②加强执法 ③公正司法 ④依法行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35.2006年11月4日,胡锦涛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开幕大会上讲话指出,在新的形势下,中非共同利益在扩大,相互需求在增加。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合作的内在需求,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的讲话体现的道理是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 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③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④我国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Ⅱ卷   本卷共4大题,共160分。   36.(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7、8月份,我国四川和重庆地区出现持续大旱。气象学家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侧高原积雪偏少,成为异常热源,导致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加强。此高温现象是在大系统背景下造成的。今夏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异常是关键因素。   材料二:《中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   材料三: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成渝经济区又名“长江上游经济带”,它将会成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增长极。据了解,按照构想,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被划定为20.28平方公里,占川渝两省总面积的35.75%。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地形区是(6分)   ①                     ②                       ③                         (2)图中②地区对①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2分)这种特性表现在(4分)①                              ,   ②                                                                       。   (3)在图中画出气流运动的剖面示意图(2分),解释川渝地区干旱少雨的直接原因。   (4分)   (4)③高原积雪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并简述该原因造成的影响。(6分)    (5)①地区与③地区相比较,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不同?(10分)   比较项目 ①地区 ②地区 气候特点     农业生产       37.(32分)2006年 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位于北太平洋地区的中国和日本都是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两国迈向强国的历史轨迹给人类留下众多启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立了合理完善的行政体制,使国家的政令在幅员广大的疆域内基本上得到执行,保证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唐宋政治制度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 ──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上)》第310页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这一过程也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大国崛起》解说词:结束语   材料三 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从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人们都无法忽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它虽然物质上像楼房炸塌了,但是它这些,用现在的话就是软实力,还是保留下来了,所以,这是日本战后尽快经济腾飞的一个基础。 ──《大国崛起》解说词:百年维新(日本)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北宋初期完善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并简述其共同积极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是如何探索强国之路的?(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实现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战争?(2分)简述两次战争结局对日本的不同影响。(6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指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大国崛起对你的启示。(4分)   38.(32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我国经济增速情况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GDP 总量(亿元) 120333 135823 159878 182321 209407 GDP 比上年增长 9.1% 10.0% 10.1% 9.9% 10.7%   表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 的贡献情况   我国GDP每增加1亿元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 1.8 2.15 1.6 4.49 4.99   注:我国一年消耗的资源总和,占世界资源消耗量的30%,而创造的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 倍,单位GDP 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 倍,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当法国的1/16。   表三:我国和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部分数字资料   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 对外技术依存度 研究开发投入占GDP 总量 世界上创新型国家 70%以上 30%以下 2%以上 目前中国 39%左右 50%以上 1.23%   注: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技工所占比例为:初级技工占53.6%,中级技工占36.9%,而高级技工只占9.5%,这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美国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为40%。   (1)表一、表二、表三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9 分)   (2)如何辩证认识表一、二、三反映的经济现象。(9 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14 分)   39. (60分)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为了提高农业产出,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一方面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造成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荒漠化及荒漠化威胁的土地4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祖国的半壁河山!各种农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 磷10%~20%,钾30%~40%。这种大量和过分施用化肥的状况不仅对土壤造成污染,也使土壤变得板结。下图为我国2003年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材料二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说,随着我国人口的刚性增长和资源的刚性减少,我国的粮食生产任务艰巨。从长远和根本上讲,要改变我国粮食增长的方式,开辟我国粮食生产的新途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据了解,1978年至1996年间,良种、栽培技术、防灾减灾和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分别为33.8%、34.1%、14.2%和17.9%,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    材料三  最近十多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亿吨)     材料四 2007年1月26日CCTV.com消息:中国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薛亮25号在北京表示,2007年,中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将稳定在15.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不低于2006年的9800多亿斤。薛亮说,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增加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中国的粮食用地有下降的趋势,要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2007年在稳定15.8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中国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薛亮:“比如推广施肥技术等。还要强化病虫害的防控和防灾减灾。”   这位发言人强调,要确保全国耕地数目不少于18亿亩,力争到2010年,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单产每年提高1%。他还透露,农业部将在2007年为农民办16件实事,包括为260万农户建设户用沼气,为1亿农户提供施肥方面的技术服务,培养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等,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分析,1998年-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呈不断下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6分)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的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分)   (4)就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请你说出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战国时,《商君书》载:“僇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到(经商)及怠而贫者,收为奴。”明清之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载:“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固圣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盖皆本也。 ”    1949年至1966年我国工农业国民收入发展趋势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5)战国时商鞅和明清之际黄宗羲各自提出了什么经济思想?请说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所反映的两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评论。(12分)   (6)依据1949年至1966年我国工农业国民收入发展趋势示意图,说明1958年~1960年,我国工业和农业国民收入发展趋势的特点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史实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哪些经济建设教训?(8分)   2006年12月5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07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机制。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10分)   (8)请你从经济常识角度,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几项具体建议。(10分)   【答案】   1.B 本题主要是以新闻信息题的形式来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该地时间20:08,换算成北京时间即23:08。即北京观看直播的时间应选B。   2.A  3月26日到3月29日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   3. C本题是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由图知,下半夜的流星是迎着地球运动的方向而来,所以下半夜看到的流星更明亮些。   4.D本题先给出某个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然后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据甲图可知,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该国人口的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处于三低状态,故属于现代型。   5.C从甲图可以看出甲图所反映的是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68年左右有个出生率的低谷,70年代以后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而我国人口今后主要任务是继续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较低的生育水平。   6.D对比甲乙两图可以看出在乙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能够与该国1995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情况相符的是④。第6题重点考查学生会识读人口年龄构成的三角形统计图。   7.A本题主要是通过6°W、5°W和36°N这几条经纬线来定位。这个区域正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区域。在该海峡中形成密度流,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8.C本题是主要对本区域气候和河流水文特点的考查。本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干燥。所以本区的河流没有结冰期,冬季降水多,水量大,形成冬汛。   9.D本题主要是对本区农业进行考查。本区是地中海气候区,其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典型农作物有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烟草为主。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柠檬等。   10.C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关键还是取决于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   11.D。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少,规模小。增加科技投入、树立品牌意识、发挥规模效应,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12.D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基本历史事实的能力。支持皮罗阁,统一六诏,册封其为云南王的是唐玄宗,C项错误。   13.C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C项是对材料观点的正确阐释。   14.B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比较能力。①项错误,德意志统一只有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道路;④项错误,意大利统一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排挤出了外国势力。德意志统一对丹麦的战争联合了奥地利,意大利统一对奥地利的战争联合了法国,体现了王朝战争和灵活的外交手段相结合;③项正确。   15.C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选项②中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选项②表述错误;选项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与题干不符合。   16.A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比较能力。B项错误,当时都不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C项不是共同点,仅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与题干无关,是南斯拉夫改革的内容。   17.B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限定“19世纪中后期”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9世纪中后期,中国洋务派创办了近代民用企业,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A、C两项与题干限定不符合,D项表述错误。   18.A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能力。A项不是二者的共同之处,洋务新政主张“中体西用”,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虽然新政内容比宣言退步了,但不是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   19.A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从二者的背景和意义可以看出解放劳动力 和扩大国内市场是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扩张领土和二者都没有关系,防止国家分裂是美   国内战需要解决的问题。   20.B本题考查考生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漫画的主题是人民党主张反垄断。罗斯福新政针对反垄断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制定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21.C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基本历史事实的能力和比较共性的能力。实行“不均衡增长”战略是韩国政府发展经济的独有政策,④不是共同原因。   22.C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辨证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④项错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要弘扬、借鉴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23.A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比较、理解能力。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因此A项正确。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改造国民精神,C项不是二者共同点。B项仅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主张。D项与二者无关。   24.D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赠送的物品不属于商品,因此A、C不正确;B表述有误,其使用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D符合题意。   25.A  党中央和国务院发起的“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家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故A项符合题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中国共产党不履行国家职能,故C项错误。   26.B  A错误,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C错误,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是由在GDP的比重体现的;D错误,题干中数字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故选B。   27.C国有企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题肢中的四个选项都属于转变的措施,因此应选C。   28.A题干着重说明了人们对于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发展的阶段,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应选A。   29.B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表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故B项符合题意。A、D表述错误。我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是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引起的,故B比C更符合题意。   30.A认为“猪年生的宝宝是金猪宝宝,运程好,有福气”的说法否认了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是错误的,故A符合题意。   31.B对联“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所蕴涵哲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规律运动着,①④所所蕴涵哲理与此对联一致。   32.A  香港和澳门特首来京述职,表明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这是单一制的特点,所以选A。B、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仍然是单一制,而不是复合制。   33.B  ③④不是辩证唯物论角度,因而不选。   34.D题干的中心意思是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许多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与立法没有必然关系,故②④符合题意。   35.A①、②、③分别从国家性质、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国家职能、外交政策的目标等角度反映题干意思,所以A正确。④与题干不符。   36. 【解析】该题以四川大旱和沿32°N纬线剖面图为引入点,主要考查青藏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气候和农业等。通过对材料和剖面图的判读,搞清楚每个地区的位置及特点。然后再通过对青藏高原的隆起来分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分析,解释四川盆地干旱的原因。通过比较分析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异。涉及到高中地理的一些主干知识如大气环流、气候与农业生产等。   【答案】(1)①四川盆地(2分)  ②青藏高原 (2分)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2分)   (2)整体(2分)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的改变: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周围区域环境状况的改变。(4分)   (3)画图(2分):        直接原因:受下沉气候的影响,天气晴朗少雨;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蒸发强烈。(4分)   (4)主要原因:全球变暖。(2分)   造成的影响:导致生态的调整: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可能导致灾害事件的增加;导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等。(6分)   (5) 比较项目 ①地区 ②地区 气候特点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冬季温度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高(北部山地阻挡寒冷的冬季风)(2分)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2分) 农业生产 经水田种植业为主,可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由于热量条件较好,可种植甘蔗。(3分) 以水田种植业为主,可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3分)   37. 【解析】本题以大国崛起的热点问题作为考查载体,通过中国古代唐宋王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强国之路的历程及日本在二战后崛起的原因的考查,使考生从中感受总结出体制创新、科技进步、世界和平、对外开放等对国家发展的启示。第(1)问考查考生从教材知识中归纳中国古代唐宋王朝政治制度的改革的措施,认识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第(2)问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探索强国之路的历程;第(3)问的第一小问考查日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两次战争及战争结局对日本的不同影响,考生需要结合教材知识整合答案。第二小问考查日本在二战后崛起的最根本原因,需要考生从所给材料中进行正确理解。第(4)问考查考生从中日两国崛起的道路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提升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答案】(1)措施:唐朝: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1分)唐朝完善科举制度;(1分)北宋:用和平手段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1分)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1分)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1分)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1分)共同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2分)   (2)近三十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2分)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2分)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3)两次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2分)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获胜,一方面通过《马关条约》向中国勒索了巨额赔款,取得了在中国内地扩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和开设工厂的特权,进一步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战争增强了控制朝鲜的势力,国际地位达到提高,成为亚洲强国。(3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日本失败,一方面战争使日本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被彻底打垮,国际地位急剧下降。(3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一些科学技术人才基础和学习西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经验。(2分)   (4)启示:不断完善政治制度,进行体制创新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经济发展。注重教育,具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坚持科教兴国,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对外开放,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和平是发展的基础,坚持运用和平的外交政策来处理国际间的事务。(说明:考生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酌情赋分,答出其中任意两个要点即可得4分)   【方法总结】材料题的解答技巧关键在于理清试题设问知识要素,明确解答思路,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课本所学知识来突破难点。设问知识要素往往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原因”:分析原因可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主观原因是指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起或参与者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客观原因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原因。“评价”:一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不足”等几个角度思考。积极方面,通常又称之为“意义”。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来回答:第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所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第二、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产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较小范围的作用和影响。第三,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的深刻的、长期的、大范围的影响。“启示”:需要考生在结合前面几问答案奠定的基础及试题呈现的主题来考虑,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第二、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第三、题中所述现象验证了哪些现行政策的正确性或者是验证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们能从题中现象中得出哪些经验教训。第五,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后,我们的工作要朝什么方向努力。 38.【解析】本题以自主创新为背景,利用图表形式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能力。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把图表转换为文字语言即可。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题目设定的限定词是“辩证”地分析第(1)中的经济现象,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发展既取得了成绩,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符合矛盾的观点。回答第(3)问时要分别从国家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等方面分别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答案】(1)表一反映了我国2001 年至2005 年我国经济总量增强和经济快速增长;(3 分)表二反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3 分)表三反映了我国和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贡献、对外技术依存度、研究开发投入、劳动者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3 分)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但矛盾双方的地位作用不同,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上述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3 分)②在过去五年,我国经济总量增强和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3 分)③同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低,这是支流,但必须高度重视,加以解决。(3 分)   (3)①我国政府要行使好国家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5 分)②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4 分)③增加科技投入,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5 分)   【热点展望】本题以自主创新这一社会热点背景材料来命题,充分体现了政治考试密切联系社会热点这一特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高考的重点、焦点,是高考必考的热点问题。对这一时政热点一般会联系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哲学依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家、企业如何来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角度来考查。   39.【解析】本题(1)—(4)问以文字、图表材料呈现了我国的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状况,要求结合材料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我国粮食产量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要求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看法,该题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既要学会从图表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判断。结合中国重大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以致用,比较好的体现的文综考试的方向。   【答案】 (1)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问题、土壤污染问题。   (2)自然灾害频繁,粮食收购价格低,农业生产投入高、农业负担过高,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差,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3)生态退耕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4)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粮食安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粮食问题从总体上主要依靠自己解决,但也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具体说: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耕种面积;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我国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②完善粮食储备制度③调整农业结构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地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依靠科技,提高资源产出率;防止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广辟门路,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设成为工农协调、城乡结合,资源合理利用,经营产业化、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⑤利用行政手段充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⑥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等特殊群体的粮食保障等为手段,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要正确写出应对的相关内容三条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国商鞅和明清之际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和1958年~1960年,我国工业和农业国民收入发展趋势的特点。第(5)问考查战国时商鞅和明清之际黄宗羲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经济思想,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战国和明清之际阶段特征的认识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作答时,考生要依据“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思想)”的理论归纳历史阶段特征,并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结合具体史实说明经济思想产生的作用来进行评价。第(6)问考查1958年~1960年,我国工业和农业国民收入发展趋势的特点,要求考生从发展趋势图中提取历史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同时从中总结出经济建设的启示。   【答案】(5)经济思想: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都要重视。(2分)历史阶段特点:战国时期处于封建制度开始确立的历史时期,新兴的封建制度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农业是封建经济的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自然经济的补充。(2分)明朝时期处于封建制度趋向没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2分)评价:商鞅变法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重农抑商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的。(3分)清朝统治者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因此黄宗羲批判了“以工商为末”的思想,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3分)   (6)特点:工业,1958年至1960年呈上升趋势;(1分)农业,1958年至1960年呈下降趋势。(1分)原因:工业上升:“一五”计划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迅速增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农业下降:人民公社化运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连续三年自然灾害。(2分)教训:发展经济,要从实际出发(或经济建设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建设要注意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普遍性、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第(7)问时要明确设问的方向是“唯物辩证法”,故作答时要说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体现了联系的、矛盾的观点。第(8)问要求考生回答如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从工业、城市与农业、农村的关系入手,不能局限与农村怎么办。另外注意,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考生言之成理,均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答案】(7)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是正确把握了这种联系;(2分)②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措施是在原有问题解决后产生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分)③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国民经济发展是全局,农业与工业是局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才能实现最优目标,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分)④因果联系联系的观点。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和城市发发展,工业又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说明工农、城乡互为因果关系;(2分)⑤矛盾的观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应该协调发展。(2分)   (8)①要长期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分)②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特别是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2分)③全面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素质;(2分)④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2分)⑤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2分)   【方法总结】本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点为背景命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充分体现了从热点、焦点大范围取材,小切入点命题的趋向。因此考生在进行备考复习时,对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只从一般意义上进行关注,要结合教材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第(8)题属研究性学习题目,回答此类问题要明确该题设问是什么,其次阅读材料,找出切入点,用原理去分析。   热点梳理与押题预测   2007年文科综合高考在内容要求上,会继续强调考查政史地三门学科的主干知识。政治学科应关注社会热点与主干知识的结合,从大热点、小角度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更加注重多考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历史学科注重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重新组合知识专题,考查考生解读历史和阐释历史的能力,结合历史事件映射现实热点,体现人文性、生活性和时代性。地理学科注重从图表材料中提取信息,注重对图表的分析、判读能力考查,结合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在命题原则上,会继续坚持平稳,以人类所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全面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及基本素养。试题设计会借助于材料和创设的新情景,结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突出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仍然是2007年的考试方向之一。因此学生在备考时应着眼世界潮流,关注重大国策、科技创新等重大国内国际时事与政史地知识的联系,根据2007年高考文综政治时事政治考试范围和年度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可以预测2007年的高考热点有: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自主创新国家、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国崛起、中非关系等。本套试题围绕这些热点,政史地三科从不同角度命题,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测试评价与备考策略     本套试卷难度与2006年全国卷相比略有偏高,但试卷的区分度较为理想,试题的测试效果尤为明显,这反映了测试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测试效果。本次测试反映了考生第二轮复习效果已较为显著,考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从阅卷来看,考生在答题中也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1)审题不准确。(2)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没有形成知识体系。(3)对政治理论观点和历史规律性问题把握不准确。(4)思路狭窄,不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5)语言表达能力差,随意性大、病句、错别字太多。(6)答题不够规范。      针对考生在答卷中暴露出的上述问题,建议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症下药。认真分析此次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制定下阶段复习计划。(2)强化基础知识。基础不牢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因素,因此,夯实基础仍是今后考生备考的主要任务。(3)适度关注热点。要把握好主干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4)养成规范。规范作答、力求完美。卷面必须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必须要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写上,如:原因①……,②……,③ ……,过程①……,②……,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