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一)

ID:121762

大小:128.5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09-05-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命题报告】本套试题的命制按照2007年《考试大纲》的评价目标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为评价核心。在内容、结构、命题设计、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体现了利于选拔和利于素质教育的原则。试题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考查,命题主题贴近新课标,高度体现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性,体现了高考注重考查文明理念的导向;命题设计反映现实生活背景,选取材料贴近生活,在关注热点的同时,充分挖掘热点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点,注重从教材知识出发,不片面追求热点,体现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呈现形式多样,直接再现所学知识的题目很少,要求考生快速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头脑中已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按设问指向答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导向和易、中、难不同层次题目的区分;试题注重通过试题培养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进行整体性考查;试题充分根据高考最新权威信息,参考了2006年高考试题进行大胆预测,针对2007年可能考查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命题与预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它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据此回答1~3题。   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宋元时期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和亲”就是一种基本的形式,曾和西汉政府和亲的西域政权是   A.大宛         B.匈奴         C.乌孙         D.大月氏   3.少数民族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都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采用的制度和“一国两制”有相似性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断变迁的。据此回答4~7题   4.文物和图片是历史的见证。下列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的是              A.铜权         B.禁军官印     C.锦衣卫印     D.军机处   5.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主政治,不断同封建君主专制作斗争。最早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来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的是   A.《定国是诏》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下列关于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如果你生活在法兰西第一帝国,你可能会   ①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土地  ②一无所有但可以参加选举  ③到法兰西大学学习 ④参加第一次反法联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回答8~10题。   8.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下列促进唐农业发展的措施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 曲辕犁的出现第一次将人力解放出来   C.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D.兴修水利工程   9.下列的土地制度和或土地政策哪些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①中国古代的均田制 ②英国的圈地运动 ③法国雅各宾派时期的土地政策④美国林肯颁布的《宅地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土地一直是各国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注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据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   B.唐朝时圩田和围湖造田更加普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   C.建国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人民,大力开发西部   D.美国的西部开发,使资本主义经济向西部扩展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而不懈努力。据此回答11~13题。   11.进入近代,地主阶级也曾梦想中国能够独立富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19世纪末,一些开明地主拥护戊戌变法   C.20世纪初,地主阶级推动清政府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   D.中国近代地主阶级的探索未能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1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政府而不懈奋斗,他们的理想政府中的政体仿效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13.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作出了许多伟大的创举,下列举措具有创造性的是   ①工农武装割据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社会主义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现代化指的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据此回答14~16题。   14.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存在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①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②都使用机器大生产  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④在企业中都诞生了一批无产阶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新中国“—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A.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B.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建立       D.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6.世界各国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各具自己的特点,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的近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②日本国家的扶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④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努力维护着本国主权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据此回答17~19题。   17.唐太宗和康熙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A.都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B.都进行了民族战争,然后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都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D.都实行了册封制度,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经济文化交流   18.美国的《独立宣言》声称:“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美国人民在“改变或废除它”的过程中取得的转折性战役是(   )   A.萨拉托加战役B.瓦尔密战役   C.约克镇战役   D.莱比锡战役   19.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志是(   )   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话对“一国两制”的构想进行全面阐述   D.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获得通过   三次科技革命的先后到来,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本来面貌。据此回答20~22题。   20.下列工业部门中,哪个行业是第一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的工业部门是   A. 纺织业    B.机器制造业    C. 采矿业    D.金融业   21.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人类建立起了化学工业,生产出了塑料、人造纤维等产品,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与此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比以前更严重的影响,把人类带入了光、化学污染时代(见下图)。由此我们得到的宝贵启示的是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被石油污染的海鸟   A.为了避免污染,最好少引进或者不引进先进技术   B.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注重科技的普及,也要注意环境保护   C.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晚,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不严重   D.杜绝化学工业,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保障   22.我国虽然与前两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抓住机遇,参与新的科技革命,除去“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外,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C.“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新思想同旧思想的斗争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25题。   2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他这样评价到:“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这个历史人物应该是:               A.哥白尼                 B.哥伦布           C.但丁              D.培根   24.1600年2月17日,罗马宗教裁判所对坚持“日心说”和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家布鲁诺施以火刑,在接受火刑前,布鲁诺慷慨地说“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就要到来,真理终将战胜邪恶!”……1889年,当“日心说”真理真相大白于天下后,罗马教廷不得不为布鲁诺平反,恢复他的名誉。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得到的重要启示是:   A. 布鲁诺的唯物主义思想终于被教会所接受   B.近现代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使教会放弃了“地心说”   C.罗马教会不得不面对“日心说”这一客观现实   D.要勇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   25.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发展了人文主义的理论。这主要表现在   A.反对禁欲主义        B.追求个性解放和今生今世的幸福        C.主张政治民主和权利平等       D.主张人定胜天、提倡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近代以来,中日两国面临相同的机遇,但是其发展轨迹却有很大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引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三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同治帝)光(光绪帝)中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采取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   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150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虽发生苏东巨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引自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正在开展哪一场改革运动?(1分)   (2)材料二中“160年前,中国……跌落”是指什么?(1分)“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败”又有什么含义?(1分)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却未能抓住,其主要因素是什么?(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2分)   (4)从近现代中日两国的崛起中,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27.(10分)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是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材料二意大利威尼斯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行记》)一书中,对元朝初年的政治经济状况都有详细的描写,盛称元朝的城市的繁荣和富庶。该书问世以后,使西方人大开眼界,引起他们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魏源               康有为            孙中山            李大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请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3分)   (2)依据材料二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在新航路开辟前起了什么作用?(1分)   (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过程。(4分)   (4)试分析“中学西传”转向“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社会的变迁。(2分)   28.(15分)现代社会的进步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是否发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当前的国际竞争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取决于经济的实力。因而发展经济是各国关注的首要问题。观察下列四幅图然后回答: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是改革的年代,东西欧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改革,造就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根据所学的知识请回答“图1”和“图2”通过改革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经济局面?形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各是什么?(6分)   (2)20世纪60~90年代,除日本之外,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模式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根据“图3” 和所学的知识,简要概括出新加坡、韩国、印度和西亚等国发展经济呈现出哪几种不同的经济模式?(4分)   (3)从“图1”和“图4”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地区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集团?该趋势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   (4)纵观这四幅图所体现的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应该在本国的经济建设中吸取那些有益的经验?(2分)   29.(15分)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封建统治者为了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常常需要制定或者调整赋税制度。请回答:   (1)西汉统治者推行编户齐民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齐民”承担的赋税包括哪些?(1分)   (2)为了适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唐朝政府先后实行过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它们分别是什么?(2分)指出两种赋税制度的主要区别?(2分)   (3)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推行税制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它与前代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显著特点?(1分)这种赋税制度的实行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调整,结合有关史实归纳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巩固的大致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使华夏族扩大,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使中华民族初步形成。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本题以“和亲”政策为依托考查考生对少数民族生活区域的辨别能力,匈奴和乌孙都曾和西汉政府和亲,但匈奴不是西域民族政权,因而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比较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重要制度。辽的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有一定的相似性。   4、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四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变化。铜权上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文,禁军官印反映了宋初加强集权的历史现象,锦衣卫是明的特务统治,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5、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根本大法所指,然后再现所给选项涉及文件的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6、A。解析: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基本历史事实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②③是对该宪法内容的正确表述,④是对该宪法意义的正确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等难度题)   7、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应用能力。解答此题把握好时间限制是“法兰西第一帝国”,那么可以判断出④明显错误,根据拿破仑的对内政策可判断①③符合当时情况,当时法国已有1791年宪法,规定的是有限财产选举制,故②也明显错误。   8、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和比较能力。B曲辕犁不是将人力解放出来的第一次,所以答案为B。   9、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其中英国的圈地运动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再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为C。   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整合、运用、理解能力。围湖造田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利于生态平衡发展。所以答案为B。   11、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历史的基本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主阶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核心是学习西方,抵御外侮,实现富强。洋务运动实践了这一主张,但未能如愿,没能实现“制夷”和富强,故A选项表述明显错误。   12、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想政府通过他们所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以反映出来。《临时约法》贯彻了西方三权分立的精神,仿效美国的政体。   13、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能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作出许多创举,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共贯彻共产国际七大思想的结果,不具有创造性,因而排除②,正确答案应为B。   1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近代几种不同性质近代工业特征的总结。其中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故①项错误。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他们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都使用的是机器大生产,而且在企业中都产生了一批无产阶级。所以答案为D。   15、D。解析: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基本历史事实的能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五”计划的完成是在1957年,结合教材知识可知D正确。   16、D。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考查了对知识的总结、综合、概括和分析能力。①②③④的表述均为正确总结。故正确答案为D。   17、D。解析: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基本历史事实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唐太宗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清朝前期不可能实行,A不是共同政策。康熙帝没有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B错误。唐朝没有遭受到外来侵略,C错误。   18、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和对基本史实再现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美国人民‘改变或废除它’的过程”就是指美国独立战争,题目就迎刃而解。   19、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具有法律效力”的涵义,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所谓的“具有法律效力”就是全国人大或地方各级人大通过的法律、法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是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获得它的通过显然就具有法律效力。   20、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产生的新型的工业部门,纺织业、采矿业和金融业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选择B。   21、B。解析:此题是考查工业革命负面影响的题目,需要有正确的发展观,即:既要发展科技产业,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注意环境保护。   22、B。解析:题干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暗示时间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注意条件是“空间技术方面的成就”,选择B。   23、A。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材料中蕴含着近代自然科学开端于天文学革命,而天文学革命则开始于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因此恩格斯评价的历史人物是哥白尼。   24、D。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的单项选择题。材料叙述了了一个从布鲁诺的唯物主义不被承认到被平反昭雪的事实,预示我们要坚持真理,学习布鲁诺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25、D。解析:人文主义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把反封建斗争上升到反对封建专制、宗教专制的高度。选项A、B、D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具体表现,而题干中问的是后来的发展。因此选择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极易判断出这场运动是明治维新运动。第(2)问只要把设问中的引用材料转化成教材语言也易解答。第(3)问回答时要结合政治知识概述中国近20年来是如何发展的。第(4)问的启示要把握从两国崛起的因素分析,迎刃而解。   【试题答案】(1)明治维新。(1分)   (2)①指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②指中国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③“左”倾错误使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决策失误。(1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分)2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分)   (4)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   【试题评析】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以近现代亚洲两个大国中日的崛起为依托,考查近现代中日两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关机遇的捕捉与丧失问题,这一问题也是现代化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复习时应注意将中外的近代化联系起来,并分析比较认识其不同点。   27. 【解题思路】(1)因为“中学西传”从秦汉到明清,宋元时期是一个高峰期,其主要标志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一些成果西传。此文设计比较简单,有利于考生进一步进行思考答题。(2)此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寻金热。而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东方,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3)由于西学东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如果不进行条件限定,考生答起来就会遇到困难。而加入了四位关键人物的头像,只要考生熟悉教材,就可以较好的进行知识的梳理和答题了。此题侧重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概括能力的考查。(4)此问难度较大,解题时关键要弄明白“中国社会的变迁”的含义,也就是中国由先进转变为落后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试题答案】(1)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13世纪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3分)   (2)成为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社会根源。(或者回答欧洲人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很多人沉溺于“寻金热”中,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1分)   (3)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1分)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1分)孙中山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李大钊倡导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后,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大旗,传播马克思主义。(1分)   (4)变迁:由先进转为落后,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主要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出社会存在的变化即可。)(2分)   【技巧点拨】做此类材料阅读题,要做到以下三点(1)需要结合题中设问的内容和所给材料进行整体构思,联想教材相关内容。(2)结合题目中的具体要求进行定位思考,并努力使答题思路明了化、具体化。(3)进行有效答题,注意言简意赅和书写。   28.【解题思路】此题宏观考查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的途径。考查点有四大板块:图1代表的是二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概况;图2代表的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概况;图3代表的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的概况;图4代表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地位的上升情况。如果宏观把握了本题的考查点,其解题也就非常的好入手了。第(1)问就是考查同一时间但不同空间的两种不同社会性质国家改革,由于历史背景和改革的内容不同,所以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第(2)问总体考查考生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的起飞,各自走了不同的道路。目的就是得出结论:不论推行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但必须适合本国国情,必须把经济搞上去,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就是成功;第(3)问考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举措,即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取长补短。第(4)问考查考生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得出发展经济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发展经济所借鉴。   【试题答案】   (1)图1:局面:西欧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1分)原因: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强区域合作;政治上普遍推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任答两点即可给2分)   图2:局面:东欧政局动荡,经济发展缓慢难以摆脱经济的困境,(1分)原因: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将中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扩大地方自主权;但改革不彻底,未从根本上触动旧体制以及外部苏联的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破坏而中断。(2分)   (2)新加坡(韩国):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   产业;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混合”发展的战略。西亚:利用石油资源以石油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努力改变单一经济结构。(4分)   (3)加强区域的合作(1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东盟;(1分)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推进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1分)   (4)经验: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国家的大力扶植;必须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   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任意答出两点1分)   【试题点拨】本题考查发展经济的不同的途径,考查考生夯实基础和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构建,要学会系统灵活的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然后培养驾驭知识的能力,灵活的迁移,活学活用,不至于杂乱无章。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给知识准确的定位,又要注意合理简洁的提取规范性的语言。该得分的基础知识绝对不丢分,对于能力提升的部分要得当地给以概括总结和发挥。   29.【解题思路】此题难度不大,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概括、分析、评价等历史阐述能力。第一小题主要考查书本知识,注意知识点答的准确全面;第二小题认清是唐朝时期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征税标准的不同;第三小题分析一条鞭法的特点,要注意和以前赋税制度相比较,在分析一条鞭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时可以从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经济的发展三方面回答。第四小题分析变化规律时要注意从收税标准、方式、种类和时间等方面入手;变化原因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生产力、农民斗争和统治者。   【试题答案】   (1)包括田租、人口税和更赋等。(1分)   (2)分别是租庸调制和两税法。(2分)主要区别是两者的征税标准不同,租庸调制主要以人丁为收税标准,两税法按资产纳税,扩大了收税面。(2分)   (3)特点:赋役合并,用银交纳。(1分)影响: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手工业提供较多的劳动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3分)   (4)规律:①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②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主要标志;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⑤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隋唐时期的“庸”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3分)   变化原因: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农民的反抗斗争;③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3分)   【技巧点拨】   做问答题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取决于写到试卷上的文字,具体做法如下:①对题作答。解答问答题时要严格对应试题的提问方法,要求层次清楚,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这样,有利于阅卷老师找到得分点;②观点正确。答题时要尽量用教材中的观点和史学界通用的说法,不要迷信小道消息。③要求史论结合。史指具体历史知识点,论是指历史观点与认识。史论结合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避免堆砌材料和空发议论。④点面要全。阅卷老师一般是采点评分,答到的点越多,越容易得分,同学在答题时注意知识点要写的正确与完整。⑤书写条理,字迹工整。考生答题时,要字迹清晰,卷面整洁。这样可以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增加得分的可能性。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组织答案时必须注意用历史学科语言,答题时力争行云流水,切忌废话连篇。⑦认真检查,遇到问题,及时更正。   热点梳理与押题预测   一、2007年高考热点问题预测:   历史周年大事;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国家统一和台湾问题;国共关系问题;民族关系问题;中日、中美关系问题;中共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红色旅游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由“神六”飞天看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问题;区域发展问题:中部崛起、环渤海地区、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世界史亚太地区;地区冲突和霸权主义及联合国的作用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法德关系、欧美关系,世界近现代史有关德、美、日问题;世界能源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二、热点问题在本试卷中的体现:   民族关系问题,如第1、2、3题;民主政治问题,如第6、7题;民生问题,如第8、9题;现代化问题,如第15、16题;国家统一问题,如第16题;中日关系问题,如第24题;三农问题,如第29题。   三、2007年高考趋势预测:   (1)注重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今年高考基本上不会出现怪题、偏题,强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2)蕴涵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改大势所趋,试卷中会出现新颖的材料,注重运用图片、图表和社会生活中材料,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试卷中有些问题的设置会灵活多样,考查学生认图表、读材料,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凸显强烈的时代感。今年高考出题点会涵盖对现实和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求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现实问题。当然,备考过程中,不要过分关注热点和强化热点知识而忽视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的其他知识。(4)注重联系。试卷中某些考点不是孤立的,有的是学科内的联系,有的是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试卷总评与备考策略   一、总体评价   本套试卷与2006年全国卷Ⅰ、卷Ⅱ难易度相当,恰当地融合了一些时政热点和学术热点,图文史料比较多,区分度较为理想,突出了研究性学习这一特点,较好地体现了目前高考考查的方向。   二、学生答题中暴露的问题   (1)“基础不扎实”,有些最基本知识点还出现混淆现象。(2)审题不清,如题干上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却选成正确的,以致失分。(3)学生表述能力差,词不达意,不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答题具有随意性。(4)书写不规范。或卷面不清洁,或层次不清楚,不能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三、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以章为单位,结合课堂笔记本,把一轮讲过的内容再过一遍,尤其要重视阶段特征的归纳和总结。整理和浓缩知识网络,突出知识的联系性,强化知识的整合性,重视纵向横向各专题之间的联系,将每一知识点都纳入立体的知识结构之中。冲刺阶段的复习要注意适时进行一些综合训练,最后一阶段还要系统地过一遍高三做过、讲评过的试卷,留意做错的题目,不要把错误的思维模式带入高考。   (2)适度加强热点训练,强调应用性和现实性,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关注重大理论等问题。   (3)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加强答题能力的训练,每张试卷写出的答案要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热点梳理与押题预测   一、2007年高考热点问题预测:   历史周年大事;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国家统一和台湾问题;国共关系问题;民族关系问题;中日、中美关系问题;中共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红色旅游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由“神六”飞天看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问题;区域发展问题:中部崛起、环渤海地区、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世界史亚太地区;地区冲突和霸权主义及联合国的作用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法德关系、欧美关系,世界近现代史有关德、美、日问题;世界能源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二、热点问题在本试卷中的体现:   民族关系问题,如第1、2、3题;民主政治问题,如第6、7题;民生问题,如第8、9题;现代化问题,如第15、16题;国家统一问题,如第16题;中日关系问题,如第24题;三农问题,如第29题。   三、2007年高考趋势预测:   (1)注重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今年高考基本上不会出现怪题、偏题,强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2)蕴涵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改大势所趋,试卷中会出现新颖的材料,注重运用图片、图表和社会生活中材料,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试卷中有些问题的设置会灵活多样,考查学生认图表、读材料,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凸显强烈的时代感。今年高考出题点会涵盖对现实和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求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现实问题。当然,备考过程中,不要过分关注热点和强化热点知识而忽视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的其他知识。(4)注重联系。试卷中某些考点不是孤立的,有的是学科内的联系,有的是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试卷总评与备考策略   一、总体评价   本套试卷与2006年全国卷Ⅰ、卷Ⅱ难易度相当,恰当地融合了一些时政热点和学术热点,图文史料比较多,区分度较为理想,突出了研究性学习这一特点,较好地体现了目前高考考查的方向。   二、学生答题中暴露的问题   (1)“基础不扎实”,有些最基本知识点还出现混淆现象。(2)审题不清,如题干上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却选成正确的,以致失分。(3)学生表述能力差,词不达意,不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答题具有随意性。(4)书写不规范。或卷面不清洁,或层次不清楚,不能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三、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以章为单位,结合课堂笔记本,把一轮讲过的内容再过一遍,尤其要重视阶段特征的归纳和总结。整理和浓缩知识网络,突出知识的联系性,强化知识的整合性,重视纵向横向各专题之间的联系,将每一知识点都纳入立体的知识结构之中。冲刺阶段的复习要注意适时进行一些综合训练,最后一阶段还要系统地过一遍高三做过、讲评过的试卷,留意做错的题目,不要把错误的思维模式带入高考。   (2)适度加强热点训练,强调应用性和现实性,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关注重大理论等问题。   (3)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加强答题能力的训练,每张试卷写出的答案要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