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高考说明(必修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高考说明(必修一)

ID:122519

大小:270.32 KB

页数:105页

时间:2009-09-1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浙江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高考说明电子稿    2007年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必修1 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 等文件精神,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 验,提高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中建议的模块开设顺序编排。每个模块分专题或单元,按照“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按专题直接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摘录,便于教师对应检索。 “教学要求”按课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列出,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尺 度,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本模块学习期间要达到的要求,属于高中历史会考或模块测试所要求的范围。“发展要求”是部 分学生特别是有志于向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期间要达到的要求,是教师要进一步完成的教学任务,“发展要求”内容暂不列人高中历史会考 范围。“说明”主要是对模块中某些不作课堂教学要求的内容提出指导性处理意见。 在“教学要求”中,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既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表示,如识记层次的“列举 ”、“知道”、“了解”、“说出”、“简述”、“讲述”等:理解层次的“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的“分析”、“评价 ”、“探讨”、“比较”、“讨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在这一维度的目标。 “教学建议”是按专题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所提出的参考建议,如课时分配、基于什么途径或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哪些学习要求等。“教学建议”不是刚性要求,而是一个导向。 历史必修I 《历史必修I》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 响;政治活动本身丰富而复杂,并且总是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的政治事 件及重要人物。因此,了解这些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其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 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 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阐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 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 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对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了解,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所以,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每个专题的教 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一个专题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本要求 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发展要求 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 说明 启继承禹的地位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和“商朝的政治特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基本要求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发展要求 知道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说明 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基本要求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 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说明 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法令出一”一目和“中央监察机构”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基本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 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说明 本课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学习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新变化之外,还可以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清朝的边疆政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本专题第三课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可根据专题整体的教学课时安排作一些调整。 教学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落实。 2.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可引导学生用图表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如制作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唐朝与元朝的中央机构示意图等。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有些内容概念性较强,有些内容初中教科书已有初步叙述,教学中可用问题引导学生唤起回忆,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整合。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4.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帮助学生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纵向的概括,以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5.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如宰相制度的开始、变化、废止等;适度补充材料,说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评价唐朝三 省六部制以及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等;也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 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课标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基本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述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认识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中国由独立主权国家沦为受 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发展要求 说明 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整个专题的总体目标,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基本要求 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 概述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说明 教科书选择的典型例子所反映的反侵略斗争精神都有其特定含义:“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黄 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 争的壮丽诗篇。 “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伟大的杭日战争 基本要求 简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史实;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理解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发展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说明 本课子目共同构成中国人民抗战的画面,贯穿着全民族团结御侮这一主线:中国军民由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的主要表现和最终结果。这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烘托出中国全民族抗战之伟大意义所在。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本专题教学不仅要落实“知识与能力”层面的要求,还要注意“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一是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3.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侵 略?列强如何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中国如何逐步沦为受外国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说明了什么?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可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及辅助资料,援引一些历史影视资料片段,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体会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 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可以让学生讲讲所知道的反映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文艺作品或乡土历史,以激发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亲近意识,激活课堂 思维。 5.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可以围绕中日关系等重要的国际关系作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确立这样的认识: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 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还要让学生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 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基本要求 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时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发展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简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影响。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说明 教学本课时要注意对太平天国运动基本线索的把握,要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在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运动兴起的背景中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时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从运动的失败和运动的作用中认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辛亥革命 基本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首创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 发展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说明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以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洽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认识。 “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保路运动”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基本要求 简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其意义;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其意义、土地革命的作用、红军长征及其意义、遵义会议及其意义、全民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三大战役 的名称及意义、渡江战役的作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体会先进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八七会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解放区土改”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本专题第三课涉及知识点很多,教学时不必过细展开,要把这课内容放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整个专题中把握其深度和广度。教师可根据专题整体的教学安排作适当调整。 2.本专题的教学要充分挖掘蕴涵在历史事件中的巨大精神财富。要把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要用发展的和联 系的观点把握民主革命的进程,如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中 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如可以运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图片资料及辅助资料,再现太 平天国时期规模宏大的斗争场景,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也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生活等角度探 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问题;还可以援引毛泽东的革命诗词,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并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的革命热情与乐观精神。 4.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如本专题第三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事件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请你概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你认为两次国共合作有哪些不同”、“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时,要引导学生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去思考与把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一、课标内容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基本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发展要求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说明 “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 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基本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说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 义;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全国人大二次 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感受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 发展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说明 教科书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揭示了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中共八大”、“‘文革’背景”、“徘徊中前进”等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基本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与喜悦,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发展要求 理解“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 说明 本课三个子目均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这一中心展开,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一中心。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把握新中国政治建设的阶段特征,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对于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2.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组织和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调查、访问等形式, 掌握第一手资料,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喜和忧,加深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业的 热爱之情。 3.教师应结合教科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地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认 识发表看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向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地总结历史教训,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联系时事,培养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学习方法,概括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畅谈港澳回归的意义,展望祖国统一的前景,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本要求 了解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发展要求 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外交方针。 说明 本课三个子目的内容构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概况: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第二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 基本要求 简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本课的关键词是“突破”,教学时要抓住这一关键词,掌握学习要求。 第三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基本要求 知道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体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贡献的理想和国际意识。 发展要求 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说明 “外交政策的调整”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把握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三个阶段性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 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及中日关系正常化是 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2.教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 中国外交史,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还可引导学生分类列表或编制新中国外交成就大事年表,掌握构建历史基础知识体系的方法。 3.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与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关系观,充分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来深化对现实的思考。如可以通过搜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相关史料,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今天的现状来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基本要求 了解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说明影响古希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体会古代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 发展要求 认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 说明 教学本课时要注意三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为重心,理解古代希腊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这一主题。 第二课 卓尔不群的雅典 基本要求 知道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知道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发展要求 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说明 本课第一、二目通过对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等典型事例的介绍,展示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具体表现;第三目则专题讨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学习时要注意“论从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实际上就蕴藏在第一、二目的内容中。 “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希波战争”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罗马人的法律 基本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发展要求 理解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说明 罗马的法律制度既是罗马文明的代表性成就,也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着传承关系。学习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时要准确把握“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等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要注意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成果置子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加以考察,引导学生理解民主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民主制度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 2.本专题中的一些主要概念与内容如城邦国家、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等,在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已有涉及,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图片、史料、音像资料等引导学生略作回忆,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3.在教学中要重视比较的方法的运用。因为“特点”只有在比较的情境中才能更为鲜明地凸现。如可以将古代希腊的海洋性自然条件和城邦制 度,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以“大河文明”为特色的东方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国家制度进行对比,以此理解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文明特色的一个重要因 素;也可以对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内容、形式进行比较,了解罗马法的完善过程,体会法律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 4.可以引导学生对希腊海洋性自然条件的优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罗马法的作用与局限等问题展开探讨,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本专题的小结可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专题小结”进行。建议在重读导言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两点:一是梳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发展的 历程,以此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是建立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能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它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二是将它们置于整个古代世 界的视野之中,通过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政治法律制度相比较,认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基本要求 知道光荣革命的背景、结果与影响;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体会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发展要求 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 说明 “《王位继承法》”、“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与“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美国1787年宪法 基本要求 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理解美国的总统制;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 知道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说明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第二、三目是重点;第一目是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历史背景;第四目则展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及重要特点。 “年轻美国的窘境”和“两党制的雏形”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民主政治的扩展 基本要求 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发展要求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说明 “震荡中的法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师在本专题教学时要注意把“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放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推进这一历史大 背景中;同时又要注意四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来认识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代议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通过 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来认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能正确评价代议制的作用。 2.本专题的内容较为丰富,科学性与理论性方面的要求也较高,教师应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控制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驭繁为简,确保重点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负担不致过重。 3.本专题基本概念较多,对“代议制”、“内阁”、“君主立宪”、“邦联制”、“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等政治术语,可以通过 适当的归类与比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内涵与主要特征。对《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重要文献,可指 导学生准确掌握其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对“传统”与“现实”的分析,理解这些各具特色的政治文献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4.教师要重视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比较的方法。如学习“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希腊、罗 马的政治文明”,比较“代议制”与直接民主制的异同,帮助学生不但准确地掌握代议制这一重要概念,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学习德意志帝国君 主立宪制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国家元首、议会构成、政治体制等方面与法国共和制进行比较,明确两者的异同,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 5.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认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是几经曲折和反复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看,从代议制的出现,到“制衡”宪法的 诞生,再到民主政治的扩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种民主政治力量长期斗争的结果;从微观角度看,无论是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还是法国共和制的巩固,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或斗争。 近代西方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都有其特色,教师可从统一性与多样性或是从全球化与多元化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理解。如对英国的君主立 宪制,指导学生了解其基本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制度是英国在“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的制约下所作出的选择,是切合实际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民主政治制度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已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 专题小结”并结合“民主政治的扩展”一课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结合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与当今世界的民主政治进展情况引导学生 进行感悟。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课标内容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基本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本课前两目分别从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等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三目“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要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第二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基本要求 知道3月18日起义的原因与成果;知道巴黎公社的性质及成立年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知道保卫公社的战斗及其结局;体会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背景与概况;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说明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二国际的斗争”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基本要求 概述《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十月革命中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革命导师列宁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 发展要求 了解二月革命。 说明 本课第一目主要说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第二目主要说明促使十月革命爆发的现实因素——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第三目主要阐述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革命前夜的‘火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可以利用教科书中“学习思考”等栏目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讨 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与意义是什么?巴黎公社如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巴黎公社 的主要革命措施等,则可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绘制图示、提炼关键词等方法掌握。 2.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历史。如引导学生联系教科书专题三中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及以往所学知识(如初中学过的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讨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等知识,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 意义。 3.要重视利用巨人的魅力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学生体验历史巨人探索和坚持真理、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还可以组织学生讲述列宁的故事,体会列宁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 4.本专题“课标内容”中有“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这一具体要求,建议在教科书必修I专题四第一课“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一目、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目的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史实,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美苏争锋 基本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本过程及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等的重要史实或基本概念;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 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霸权主义的危害;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说明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目是本课重点。“‘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一目的学习,建议从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切入,并能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 基本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与概况及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知道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了解不结盟运动的作用;说出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发展要求 简述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说明 学习本课要抓住“新兴力量”与“崛起”这两个关键词,了解战后出现了哪些新兴力量及它们崛起所产生的影响,理解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历史阶段特征。 第三课 走向多极化 基本要求 知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简述“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知道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了解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简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 知道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表现。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以抓住“一超多强”这一关键(也是教学重点)展开。 “别了,雅尔塔”一目和“伊拉克战争”、“俄罗斯的困境”、“发展中国家与霸权主义的斗争”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本专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世界的宏大背景中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及其影响;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这是学习世界格局问题的基础。 2.本专题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极为密切,要充分注意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媒介,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讨论会、历史板报等形式,发表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3.要注意根据每一课的重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之能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并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4.教学“美苏争锋”一课,可以“冷战”为切人点,结合“二战”后美苏对峙、对抗的史实来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冷战”的含义)、整体建构知识框架(“冷战”的表现和影响)以及多维分析和相互对话的能力。 5.在“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世界政区图,从不同国际政治力量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角度援引相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使他们形成世界多极化的空间概念。 6.“走向多极化”一课的教学,可以适当援引相关史料和相关时事,引导学生运用讨论的方法,谈谈多极化趋势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同时注意联系前两课的内容,对“二战”以来的世界政治史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必修2 历史必修Ⅱ 《历史必修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 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密切关系,把握这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 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平奠基。因此,人类 的经济活动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内在联系。我们学习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感受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的终极 目标以及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培养崇高的文化追求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学习,要能够感受人类丰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外重要的经 济制度、活动方式、经济效益以及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方面,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经济活动和社会生 活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经济要素的原理方面来分析和认识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 面,能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能从经济角度认识基本国情,知道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探 素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并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 展经济的经验,主动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是通过八个学习专题来建构与承载的。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古今相通、中外相联的视角汲取历史 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懂得经济活动应当以人为本的道德需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生活的人文情怀。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准确掌握每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一个专题的三维教学目标,以确保高中历史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本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发展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说明 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基本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培养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说明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适当拓展。 “‘工官’和‘匠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基本要求 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 认识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发展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说明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适当拓展。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基本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要求 说明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其作用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 “工商业的管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本专题教学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注意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2.教学经济史的内容,要重视三个基本问题,即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要指导学生了解这三方面的状况和变化,从而把握某一阶段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 3.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他们阅读材料的能力,特别是研读古文和查阅有关工具书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4.本专题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涉及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而教科书的容量有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以往所学知识以及课外获得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对教科书相关内容的理解。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课标内容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基本要求 知道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和逐渐解体的原因与作用;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主要表现;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体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评价历史人物,懂得既要关注自身发展,又要关注社会发展。 发展要求 知道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关系;分析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说明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重大也是最深刻的变化,教学本课时应当在把握本专题总体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展开。 第二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知道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会民族经济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道理。 发展要求 说明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包括民国初年、抗战前夕和国民党统治后期三个阶段,要注意把握这三个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基本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治民主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这一道理。 发展要求 知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说明 本课重点是“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史实的掌握是探讨的前提,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联系前两课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本专题时应注重课程模块间的联系。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阶级条件,教学时都应当关注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2.教师要注重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经济史的历史资料相对丰富,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讨论,如“中国近代工业是否是欧风美雨的 产物”等。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历史小论文,也可以指导学生对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角色体验法,使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话剧:演绎一位民族资本家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时期的命运。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再现出来,并思考:从该民族资本家办厂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些特点? 4.可以在阅读和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选主题和历史时段,画一幅反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漫画,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5.指导学生进行人物案例学习,从历史的细节入手,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如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从晚清状元到实业家—张誊的故事”,了解他为推动近代工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还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搜集荣氏兄弟的相关史料,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不屈的精神。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课标内容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 发展要求 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 说明 教学时要注意勾勒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基本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四第二课的有关内容,并通过“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两目内容中的史实来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注意体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基本要求 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发展要求 说明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学本课内容时要注意与第二课内容的整合。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通过本专题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注意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当今国际经济发展趋势间的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2.本专题教学中要注意运用通观全局的方法,把握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 3.可引导和帮助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探索道路上的历史变迁,例如搜集一些“大跃进”时期的漫画、歌谣、文献资料,反映“文革”历史的影像资料、回忆录或文艺作品等。 4.可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教学内容而言,本专题内容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本专题内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多有涉及,并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这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各目在编排上又相对比较独立,这便于分组合作学习。 5.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如布置一些查阅资料、访谈人物的活动,让学生提供相关历史资料或口述史实来进行本专题的教学,也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如调查本市(县)、本社区(村)建国后经济发展状况,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现代家族经济史等。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课标内容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基本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发展要求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说明 教学时可紧密联系生活体验、社会经验,抓住某个领域,从微观着手,实现见微知著;进行宏观分析,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可以结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来加深对历史的感悟。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基本要求 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发展要求 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明 本课简述了大众传媒的更新情况,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学中可以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各种媒体联系起来,以加深对大众传媒变化的了解与体验。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本专题时建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 2.本专题的教学可以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勾勒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社会百余年间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 生如此巨变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思考结合起来;也可通过社会调查、对话辩论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进行交流。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和 思辨热情,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不断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提高能力,并实现情感的升华。 4.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来。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因此 可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如讲交通工具时,可以铁路作为范例,介绍其传人过程,并分析其传入后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文市场 一、课标内容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基本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航线及其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体会探险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发展要求 概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说明 “开辟航线”与“文明交往”是理解本课的两个关键词,前者主要是对史实的了解,后者则蕴涵着对这一史实的基本评价。 “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基本要求 列举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了解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感受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懂得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注意汲取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发展要求 说明                                                                                                                     一__专 本课内容是第一课的延伸和拓展。“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出现广“殖民扩张”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产生和发展,并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 大。教学时要注意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殖民掠夺的罪恶和人类文明联系加强等多角度思考问 题                                                                                        j_ “海上马车夫”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蒸汽”的力量 基本要求 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发展要求 说明 从“课标内容”看,“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属于“应用”层次要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可以联系必修Ⅰ的有关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打造‘世界工厂”,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走向整体的世界 基本要求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学习辩证地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认识开放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发展要求 说明 “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要尽可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要结合“专题小结”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梳理。 “瓜分世界的狂潮”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通过教学,应让学生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地图、图片及文字资料,而且要适当补充相关图片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去体验历史、认识历史。如可将“新航路开辟”、“英国的殖民扩张”等制作成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这段历史。 3.在教学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认识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实感,也可由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为科学奋斗、献身的故事,激励他们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实、求真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分析,教 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和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你是怎样认识世界整体化的”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而 每一小组的成员又可以事先分工,或上网查资料,或做社会调查,或整理资料,或把小组的观点做成课件,然后各小组展示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全面的认识。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文 一、课标内容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 基本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体会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适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 发展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相关内容,并注意根据史实归纳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多角度地分析这场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影响。 “病人膏育的经济”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罗斯福新政 基本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感受罗斯福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中要注意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辩证地分析其影响,更要抓住新政的关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的新模式。 第三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本要求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体会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发展要求 说明 本课的关键词是“新变化”,可以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方面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的经济模式”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本专题内容比较抽象,教师要尽可能援引数据、表格、图片、漫画、报纸、影视材料等并用多媒体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经济大萧条的后果、罗斯福新政的成果,领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名人的风采。 2.可以采用换位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如:“如果你是美国总统,你将如何实施新政?如何调整经济政策?”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让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和罗斯福新政内容作对照,从而理解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3.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学习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运用史料多角度地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影 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例中提炼出共性特征: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情况,概括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课标内容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基本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说明 可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本要求 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发展要求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说明 “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教学。 “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说明 本课的三个子目构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揭示了苏联改革最终受挫、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教学时要紧扣“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中心,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本专题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教学时要将本专题内容放在整体世界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放在当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坐标系上加以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 2.本专题内容丰富,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时,一方面要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要求”中的建议,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要充 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探究能力,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再设计若干小课题供学生选择,或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引导学生在课 外开展阅读、思考与探究。 3.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改革”为重心,引导学生就改革的背景、改革者的素质、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等四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认真而 较为深人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以其中的某一次改革为案例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改革得失,坚定中国必须走改革道路的信念。 4.本专题时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和人物较多。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专题小结”,运用编写大事年表,设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表、“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比较表等方法,理清知识要点,体会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课标内容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基本要求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知道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 发展要求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三大世界性经济组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 第二课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欧洲联盟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了解欧元的诞生。知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发展要求 分析欧洲联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 说明 教学本课时要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如中国参加APEC会议等资料,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第三课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基本要求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与发展,认识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概况,认识其影响和作用。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树立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意识和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均衡发展的意识。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感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 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世界经济从战后至今的发展趋势,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以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为特征,正确评价经济全球化。 2.在学生了解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有关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尤其要与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 遇和挑战相联系。如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资料,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亚太经济合柞组织发展方面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经 济区域集团化的原因与影响,谈谈中国在经济区域集团化中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如可以指导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 上,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必要性”、“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发展的利与弊”、“如何解决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等 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营造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区域范围、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列表归纳整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 织的有关史实;同时,还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法,并用好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能。此外,教学本专题时,还需联系必修Ⅰ专题九中“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内容,指导学生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关系。 5.可指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方法来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以“麦当劳 ”、“肯德基”或其他活跃在当地的跨国公司为调查对象,对其全球性的生产活动作一次调查,使他们获得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体验经济全球化对本地 区生活的影响。 2007年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必修3 历史必修Ⅲ 《历史必修Ⅲ》反映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着物质 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从而以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邃和精湛,不断充实着文明的宝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 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同时它们又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和借鉴,以其丰富和多元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学习本模块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要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基本史实,进而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要认识科 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 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上,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 文化遗产的认识。 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思想文化现象的把握和分析阐释能力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养成是紧密相联的,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八 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每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个专题教学的三维 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课标内容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基本要求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发展要求 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说明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发展要求 说明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基本要求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发展要求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基本要求 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发展要求 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说明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建议引导学生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的演进等维度梳理知识,探寻并初步理解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2.可以人物为中心,选取若干著名思想家如孔子、黄宗羲等,适当地补充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思想巨人的原因,探讨他们对中华民族及人类文明进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文明传承的价值。 3.结合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这一规律。思想史的教学,教师要 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努力做 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真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市与文化 一、课标内容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基本要求 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要重视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 基本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苏轼、米带、赵孟颊等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发展要求 了解王维等著名画家;了解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说明 “金声玉振”、“宫廷舞和民间舞”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基本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领域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体会占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发展要求 说明 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借助表格法梳理;同时还要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祖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本专题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格法进行分类与梳理,了解其主要成就、代表人物、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则可以用范例法,确定一两个选题切人,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展开,帮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以一驭众的能力。 2.教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导本专题的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线索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线索是同步的,因而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教学时,要注意把有关内容放入特定的时代中去考察,准确地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前后之 间常常有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这一特点对文化自身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教学时对继承与创新这一因素要予以充分重视。同时,文化现象一经产生,就会对整 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规律。 3.建议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优秀的中国文化史著述和中国古代经典文艺作品,以深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课标内容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基本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发展要求 说明 “徐继畲、姚莹及其代表作”等知识点和“走向共和”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基本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发展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说明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和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基本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说明 “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和“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通过本专题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并能把这一进程放在中国近代社会巨变这一时代背景下去理解。 2.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先进中国人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其时代性、阶级性等,如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评价、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评价等。 4.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也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搜集与本专题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将相关资料做成课件,在上新课前向全体学生介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5.在分析、评价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时,可适当联系“近代民主革命”等相关内容,通过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基本要求 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中要注意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把握“新”的含义,认识其时代进步性。 第二课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概述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方面的主要思想。 体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丰功伟绩。 发展要求 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说明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并不属于毛泽东思想体系。 第三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基本要求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作用;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感受邓小平的创造性智慧和胆识;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发展要求 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内涵及历史地位。 说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教学中要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以理解。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重大理论成果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让学生理解这些重要理论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本专题理论性较强,建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历史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伟人思想的理解。 3.引导学生读一些伟人传记,如《孙中山传》、《毛泽东传》、《邓小平传》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们的丰采,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伟大贡献。 4.鼓励学生对周围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对本专题内容的理解。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课标内容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了解“文化大革命”摧残文化艺术的史实;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感受“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发展要求 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说明 “‘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中的“体育事业成就”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基本要求 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发展要求 认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说明 教学本课内容,可联系本模块“学习与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开展探究活动。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基本要求 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可采用表格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要引导学生将本专题内容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和世界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下去考察,理解文化、教育、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可指导学生结合“专题小结”梳理知识线索,提纲掣领地把握整体;同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分析不同阶段文化科技事业发展的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可指导学生用绘制表格、示意图,编辑小报和设计展板等方式来整理和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和关注“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与身边的生活”。 4.现代科技文化史的资料相对比较丰富,教师要重视相关课程资源,如优秀文艺作品和著名科学家、作家的回忆录等的利用;也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对学校、社区或街道中的文化、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鸿、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人是万物的尺度”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感受苏格拉底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说明 “人生而平等”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人性的复苏 基本要求 知道下列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认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发展要求 知道《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及其主要思想。 说明 达·芬奇及其代表作品教科书中没有提及,教学中要予以补充。“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基本要求 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简述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体验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要求 简述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 说明 教学本课内容时要注意结合本专题第四课的相关内容。 第四课 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基本要求 知道孟德斯鸿、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政治主张。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体验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要求 了解康德及其主要政治主张。 说明 教学本课内容要注意与本专题第三课相关内容的整合。 “洛克限制‘公权’的设想”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本专题内容进行整合。 1.本专题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教师应在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资料,根据实际需要整合教科书内容,切实把握好教学的广度与探度,努力做到深人浅出。 2.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归类,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如比较智者学派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等。 3.教学中应注意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将人文主义在西方的产生、发展进程与西方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进程相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互 动关系,并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4.应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如通过苏格拉底为真理献身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真理、重视人文精神的良好素质。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基本要求 知道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和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的主要贡献;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的主要内 容,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史实;认识相对论提出的意义。感受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不迷信权威、为科学而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发展要求 知道量子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把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的史实。认识量子理论提出的意义。 说明 本课内容中的一些物理学概念比较抽象,可借助于中学物理课的知识来促进本课内容的教学。 “加勒与海王星”、“斯蒂芬与黑体辐射”、“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追寻生命的起源 基本要求 了解达尔文、赫胥黎及其进化论观点。 感受达尔文等科学家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发展要求 了解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说明 “千年话题一谁创造了万物”和“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人类文明的引擎 基本要求 知道人类社会进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和大致时间;举出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等史实,说明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体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爱迪生等科学家热爱科学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一目和“纽可门蒸汽机”、“富尔顿与汽船”、“史蒂芬孙与火车”、“莫兹利与车床”、“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诺贝尔与诺贝尔奖”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向“距离”挑战 基本要求 了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概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间题。 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深对“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并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发展要求 说明 “立体交通的诞生”、“穿越大洋的电波”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史的资料和相关论述,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科技成就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历史的巨大作用,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特别是物理、生物、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可根据学生情况和相关条件,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教科书内容中的不同科技领域分列不同课题,如“改变世界的网络”可分成“计算机 史话”、“网络给我们带来什么”、“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等课题进行探究,通过查阅资料、展开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加以整合,用办板报、写小论文、开 辩论会等方式加以展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4.可指导学生阅读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杰出科学家的传记,初步了解他们的突出贡献,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并汲取科学巨匠成功的研究方法和创造精神。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课标内容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基本要求 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拜伦、雨果及其代表作,认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了解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舒伯特及其代表作,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美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文学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感受音乐的魅力,认同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发展要求 知道雪莱、普希金等浪漫主义文学作家。 说明 本课内容中的“济慈、霍夫曼、海涅、施特劳斯、舒曼”、“‘四大徽班’进京”等知识点和“向着自由前进”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碰撞与冲突 基本要求 知道19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司汤达与《红与黑》、列夫·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 平》。认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知道俄国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及其代表作《天鹅湖》,理解其民族性特点。知道19世纪中期以来 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及作者:列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凡高与《向日葵》。了解这些绘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从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体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发展要求 说明 “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果戈理、马克·吐温、陀思妥耶夫斯基”、“亚非拉地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德沃夏克与《自新大陆》”、“库贝尔、米勒、莫奈、罗丹及其代表作”、“塞尚和高更”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 基本要求 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与《老人与海》、高尔基与《母亲》、鲁迅与《阿Q正传》、泰戈尔与《吉檀迎利》。认识这些文学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体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发展要求 知道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说明 “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德莱塞及其代表作,川端康成及其代表作”等知识点和“音乐的变奏”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基本要求 了解影视艺术诞生与发展的历程: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及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了解20世纪兴起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感受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的魅力,体会影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发展要求 说明 “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形形色色的当代美术”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可引导学生结合必修Ⅰ、Ⅱ所学的相关内容来理解19世纪以来各文学艺术流派产生的背景及影响;还可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和美术课的相关内容来欣赏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 2.指导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整理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出现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帮助学生理清并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变化轨迹。 3.教学中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供材料加以辅助。如: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司汤达和《红与黑》、巴尔扎克 和《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等资料,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采用“自学互论”和“鉴赏展示”等多种方式理解赏析作品。 4.教学过程中可借助相关的影像资料或美术作品图片,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代表性美术作品的特色、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一次音乐欣赏会;可以组织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在班级举办世界美术作品展览。 5.本专题中有关电影和电视内容的教学,应当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做到有感而发,这样才能引 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分析影视艺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播放优秀影片的一些片段,将学生带人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 学生根据自己对电影的了解,自由发言,范围可涉及电影技术的进步、观看影片的感受等方方面面,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2007年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反映的是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和平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20 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本身。了解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探 讨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大影响,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 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 影响。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学习搜集有关20世纪战争与和平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观 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要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 的自觉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敌、百折不 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发展中重要事 件、历史人物和现象的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深度与 广度,落实三维目标,以确保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课标内容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基本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发展要求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 说明 教学时可以从“为什么要打”和“为什么能打”两个方面理解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Ⅱ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有关内容。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基本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发展要求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说明 教学本课要注意与“同盟国集团的瓦解”一目相关内容的整合。 第三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基本要求 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发展要求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说明 可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 第四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基本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空前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4课时教学。 1.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世界形成一体的广阔的历史视野去把握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也可指导学生用图表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如制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示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简表等。 2.教师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为什么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如果没有萨拉 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爆发吗?这场战争为什么那么残酷?同盟国集团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指 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和平发展的角度谈启示,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巴黎和会 基本要求 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发展要求 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 说明 教学本课要联系上一单元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 第二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基本要求 知道凡尔赛体系,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知道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 发展要求 分析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体会“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说明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华盛顿会议 学习要求 了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理解《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的内容及作用。了解“中国山东问题”,认识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发展要求 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说明 教学中可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第四课 维护和平的尝试 “维护和平的尝试”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必修I专题三和选修3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相联系。 2.对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两课的教学,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指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悟历史。 3.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其实质,明白其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道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本单元教学小结时,可组织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未能维护世界持久和平?通过讨论使学生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要求 简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了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经过。 认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影响。 发展要求 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说明 教学本课应注意结合必修Ⅱ专题六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基本要求 了解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了解埃塞俄比亚军民对意大利侵略的抵抗;简述西班牙内战的经过;了解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感受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国人民为抵抗法西斯侵略所作的不懈努力和英勇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注意将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放在当时整个世界局势下进行考察,从而更好地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三课 走向世界大战 基本要求 了解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及后果;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 认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教训。 发展要求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 说明 教学本课内容时要注意与前两课内容的联系与整合,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四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基本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了解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了解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及其影响。 通过对波兰、法国迅速溃败原因的了解,汲取历史教训。 发展要求 说明 “北非战场的激战”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五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基本要求 了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体会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大战争的过程也是不断将其自己套进绞索的过程。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本课内容中重大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及影响。 第六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基本要求 了解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体会反法西斯力量坚韧不拔的意志、浴血奋战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发展要求 说明 本课集中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阶段的四场重大战役,教学时要注意联系上一课的内容:正是由于政治形势的根本转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才迎来了军事形势的转折。 第七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基本要求 知道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知道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知道德国、日本投降的经过。 感受反法西斯战争中杰出人物的智慧和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 探讨加速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 说明 教学本课要注意与前几课相关内容的联系,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脉络。 第八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基本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知道德、日法西斯所犯下的主要暴行;简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痛恨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感悟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 发展要求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说明 教学本课内容应注意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并重视对现实的启示。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8课时教学。 1.本单元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如战争回忆录、影视资料、历史照片、人物传记、历史遗迹等,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启示未来。 2.教学中可运用图表法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梳理,理清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脉络,抓住重点,培养能力。 3.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放在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有关内容进行整 合,并注意与选修3第一单元和必修I专题二中相关内容的联系,使学生理解为何在20世纪上半期连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进而理解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 世界的主流。 4.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地探讨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认识发表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5.教学中既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的参与和探究,也要重视发挥教师的讲述作用,通过细节的描述或展示,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教学要求 本单元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朝鲜战争 基本要求 了解朝鲜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感受中朝军民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说明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二课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中东问题的由来;知道第一、二次中东战争的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发展要求 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说明 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可从民族和宗教的矛盾纠纷、战略位置、领土问题、石油问题、大国争霸问题等方面综合分析。 第四课 曲折中东和平进程 基本要求 知道第三、四次中东战争的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知道《戴维营协议》、“土地换和平”原则及其影响。 感悟阿以之间从战争走向和平符合时代潮流。 发展要求 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说明 教学中要结合上一课的相关内容来理解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复杂因素,以此认识解决中东和平问题的艰难性。 第五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六课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七课 海湾战争 基本要求 了解海湾战争的原因和进程,感受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发展要求 认识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说明 “‘沙漠盾牌’行动”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4课时教学。 1.本单元教学内容和现实联系密切,教学资料丰富。教师要充分注意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鼓励学生搜集与整理相关学习资料,并通过讨论会、历史板报、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发表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2.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利用教科书中“学思之窗”等栏目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也可根据教学重点或难点设计一 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讨论,如:应如何认识朝鲜战争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关系?中东的和平之路为什么那么艰难?引发阿以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充分发挥引言的作用,根据引言提出问题,导人新课。如教学“朝鲜战争”一课,可根据引言部分的历史图片和文字,从以下几方面提示学生思考: 朝鲜战争是怎样爆发的?美国为什么会参战?朝鲜战争的结果如何?克拉克为什么说美国“没有胜利”?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人新课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 习探究的欲望。 4.教学中要重视相关教学资源的利用,如运用相关的战争回忆录、影视资料、图片资料、人物传记等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力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4.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 基本要求 知道联合国的产生;了解联合国的宗旨;知道联合国主要机构;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感受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共谋人类和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体会向往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发展要求 说明 可把本课内容和下一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中有关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第二课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基本要求 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等史实,知道《国际和平年宣言》的通过和纪念国际和平日的确定。 发展要求 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说明 可把“国际和平年”一目内容和上一课“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基本要求 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举例说明和平推动发展、发展促进和平,懂得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感受国际社会为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树立维护和平、促进和谐发展的责任意识。 发展要求 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说明 本课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注意用具体史实进行论证,提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素养。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许多内容带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结合历史事实,用生动且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把握重要概念的内涵,重视理论问题的学习,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和发展的意识。 2.本单元内容与时政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媒介,搜集与整理相关 资料,并通过讨论会、历史板报、基于课件支持的历史演讲等形式,发表对相关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 力,增强学生对历史与时政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形成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 3.要注意结合本单元中联合国的建立、联合国的主要维和行动、20世纪下半期世界形势的变化等重要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 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之能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认识发表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地总结历史经 验教训。 4.可把“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一课内容和“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一课中的“国际和平年”一目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探究活动课示例: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一、教学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认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危害世界的问题,总结历史上战争的教训和维护和平的经验,为分析解决当代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说明 围绕“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这一主题进行探究,可以通过资料搜集、辩证分析、寻求比较、深人思考等,以撰写小论文或课堂演讲、举办壁报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二、教学建议 探究活动课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效利用。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探究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本课可安排1课时教学。 1.探究活动的目标要明确,特别是“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探究活动课目标的重点;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指导学生了解搜集资料 的方法、途径和制订活动计划,即有明确的主题、目标、方式、课题组成员分工等等;应特别注意学生对探究式学习的态度和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注意在学习与探究 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本课时,可采用合作探究法。指导学生组成合作探究小组,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掌握合作技巧和方式,共同探究和交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探究讨论:当两次世界大战离我们越来越远时,当战争的伤痛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小 时,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对战争的警惕,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避免重蹈覆辙,让世界在和平的氛围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3.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引导他们从中感悟历史。具体步骤:搜集史实材料,对史实材料进行整理、分析、辩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对其观点、逻辑推理、语言等进行具体指导,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2007年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介绍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智慧与创造,构成 了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动,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 的发展进程。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 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 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 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以上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它是通过六个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课标内容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基本要求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发展要求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 说明 教学本课应与必修I中“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相联系,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运用疆域图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注重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和方法。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基本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 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 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人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基本要求 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展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说明 教学时要史论结合,从具体的措施入手分析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少年皇帝”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5课时教学。 1.教学过程中可联系必修I专题一中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上述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学中可对上述三位重要帝王作比较分析,寻找其共性和个性,让学生感受这些历史人物的非凡才智。教学中还可结合现实引导学生谈谈历史的借鉴意义。 3.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感受三位帝王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维护、促进国家的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这一单元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贡献的使命感。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基本要求 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 发展要求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说明 教学时应与必修Ⅲ中“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的有关内容相联系。 第二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说明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基本要求 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感受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其历史背景,理解先哲们的思想观点。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和必修Ⅲ专题一中的相关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史记》、《论语》等文献资料,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并可组织学习小组探讨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3.可指导学生依据教科书制作孔子、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简表,同时辅之以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名言名句,引导学生感受和尊崇他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4.最后可总结概括本单元中两位东西方代表性先哲的思想,使学生感知和认识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性,并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相同点,寻找各自的特点,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不同思想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课标内容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说明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基本要求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美国总统等。感受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的崇高品质,民主与法制精神。 发展要求 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七“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的相关内容。对华盛顿的评价应突出其对美国的建国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维农山庄的主人”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基本要求 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平定王党暴乱、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和发动对外战争等。                        │ 发展要求 认识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说明 教学时可通过分析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分清拿破仑政治活动的主流与支流。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华盛顿、拿破仑生活的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华盛顿、拿破仑应运而 生,成了这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由此对学生进行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教育。引导学生分析华盛顿、拿破仑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 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2.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一些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如《华盛顿传》、《拿破仑传》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感受伟人的丰采。引导学生探寻这些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的原因,更深层地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伟大贡献。 3.可引导学生列出华盛顿、拿破仑的生平事迹年表,师生共同利用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史料,努力把“事迹”的文章做足、做好。 4.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也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搜集与本单元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资料;还可以将相关资料做成小课件,在上新课前向全体学生介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5.可以“时势·英雄”或“偶然·必然”为主题,就拿破仑或华盛顿的有关史实,组织探究活动课。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课标内容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基本要求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发展要求 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三“辛亥革命”和必修Ⅲ专题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课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孙中山主要史实的学习,加深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了解,更好地评价孙中山的伟大历史贡献。 “弃医从政 图谋救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圣雄甘地 基本要求 简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以“非暴力抵抗基地”、“‘文明不服从’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等史实来把握和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说明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可以必修I、Ⅲ中的相关知识导入,帮助学生回忆孙中山的重大活动和重要思想,为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2.可引导学生提炼“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的线索,归纳孙中山的主要历史活动。 3.运用相关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结合教科书中的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4.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如通过对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人文精神的良好素质等。 5.可用列大事年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以形成历史脉络,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精神品质。 6.结合甘地的主张和实践等内容,运用生动的历史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含义并作简要的评价。 7.援引相关文献史料,结合教科书的表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8.引导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对争取独立和富强道路的选择是由本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课标内容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基本要求 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改组正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等。知道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体会马克思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八“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有关内容,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内容与理论贡献内容结合起来认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还可以把本课内容与第二课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学习。 “流亡中的贫困生活”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基本要求     知道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共同革命活动,知道恩格斯领导创建第二国际等。了解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                                             感受恩格斯甘当“第二提琴手”的崇高品格及理论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发展要求 说明 可把第一、二课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基本要求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体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壮举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创新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说明 教学时可以联系必修I专题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和必修Ⅱ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列宁的主要活动:创 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生政权、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年轻的反叛者”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基本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体会毛泽东的革命探索精神和求实品质 发展要求 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说明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认识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字重点。 第五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基本要求     简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南方谈话、提出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                                             感受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气魄;体会邓小平不懈追求真理和求实的品质。                                                     发展要求 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理沦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 说明 本课重点是了解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历程及其理论贡献。教学时可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进行概括梳理。     “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7课时教学。 1.教学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贡献的内容不应割裂开,因此可把本单元第一、二课内容整合起来,同时要突出主干,要注意史实的叙事描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本单元第四、五课有关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内容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教学中可适度联系必修I、Ⅱ、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抓住主干知识,凸显伟人的主要贡献。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伟人的主要活动及贡献。 4.可援引相关图片、文字史料及经典语录、影视资料等,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5可让学生搜集有关伟人们的图片、材料等,举办一个伟人生平及成就展,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风范。 6.本单元教学可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一条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演进、深化。从两条主线中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要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启示。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说明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说明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基本要求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创建地质力学、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认识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说明 第四课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基本要求 了解牛顿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建立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发明反射望远镜等。感受牛顿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勤奋的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牛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第五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基本要求     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提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等。感受爱因斯坦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勇于科学创新的 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6课时教学。 1.依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特点,应侧重历史人物教学,可结合时代背景、选择经典故事、提供情境材料等介绍这些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及科学成就。 2.可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际贡献等方面来评说这些科学家,凸显他们在科技史上的代表性,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伟大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3.可联系必修Ⅲ中有关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把评说科学家的教学置于一个比较宽广的历史视野之下,使学生更懂得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推动着人类从古代走向了现代。 4.在探讨科学家取得科学成就的原因时,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5.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科学家的人物传记、交流读后感、编写小报和课堂讨论等活动,评说这些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ⅠB模块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介绍的是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重大改革。剧烈的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往往与深刻的社会制 度更迭相伴而生,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 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之一。虽然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进行,但它往往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所以都具有艰巨性 和斗争性,有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为人类社会进步作 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这些改革的前因后果及其代表人物,形成较为清晰的改革的概念;了解这些改革的主要内 容和特点,并认识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改革,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了解或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理清历史 上重大改革的纵横架构,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将改革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作 出价值判断,进一步培养历史思维。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增强为人类社会进步 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寻求历史进步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基本要求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城邦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工商业发展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基本要求 了解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和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感受梭伦冲破阻力,振兴城邦的襟怀和理想。 发展要求 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 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基本要求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认识民主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 发展要求 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 “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收集、补充梭伦个人事迹的材料,感悟梭伦顺应潮流,不计个人得失,坚持改革、坚持正义的精神和胸怀。 2.注意引导学生从改革的若干措施来具体分析,还可适当地援引梭伦的诗歌来进行教学,再对梭伦改革的影响给予整体说明。 3.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经过一系列改革的发展历程而最终形成的。 4.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对梭伦改革的影响展开讨论。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基本要求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改革。树立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发展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社会状况。 说明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基本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主要内容。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 发展要求 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一和选修4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基本要求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等方面所产生的历史作用;理解商鞅变法的局限性;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一和选修4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建构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教学中通过商鞅改革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道路的艰难和曲折,增强对祖国改革开放事业伟大意义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中可援引一些历史故事和图片,设计若干角色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还可制作“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一览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变法措施的作用,再做整体的概括。 4.教学中可通过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崛起的事实,并运用一些史料来论证商鞅变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科能力。 5.教学本单元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就变法的背景、变法者的素质、变法的内容、变法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作综合性的思考和探讨。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基本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理解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进行改革的目的;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发展要求 说明 注意从当时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和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等方面来考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条件。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基本要求 理解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发展要求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在侧重点上的不同之处。 说明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基本要求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与意义:从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和先进文化的价值。 发展要求 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简要交代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建立政权、冲突斗争不断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意义和进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运用制表的方式从项目、措施、成效等方面理解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4.可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注意教学的叙事性,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意志和睿智。 5.教学“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简练地概括,另一方面可就“改汉姓、易服装”等话题从“当时与当今、理智与感受”的角度展开讨论和对话。 6.引导学生将孝文帝改革置于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评价,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帮助学生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和先进文化的价值。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本单元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基本要求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及影响;知道欧洲中世纪的“异端”运动;了解14一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概况。 发展要求 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2专题五、必修3专题六的相关内容。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基本要求 了解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及其意义;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体会马丁·路德敢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 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3专题六的相关内容。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基本要求 简述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发展要求 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时可首先简明介绍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概况。 2.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学时可抓住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即西欧正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而这场宗教改革对欧洲由中世纪进人近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教学中可适当运用一些历史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从宗教斗争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等方面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4.可指导学生列表比较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新教“新”在何处。 5.可以组织学生就宗教改革在欧洲历史上的作用展开讨论。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本单元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课标内容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基本要求 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新思潮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等。 发展要求 说明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感悟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摆脱落后、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要求 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辨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说明 “改革的酝酿”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基本要求 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变革的概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发展要求 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及其局限性。 说明 “‘民粹派’及其政治主张”和“亚历山大遇刺”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采用有关文字、图表等史料,帮助学生从劳动力、市场、资本等方面理解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 2.简单了解克里米亚战争的过程,重点从国际地位、国内矛盾方面分析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迫切性。 3.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用图表建构“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4.教师可引导学生从1861年改革带来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变化和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历史进步意义。引导学生从俄国1861年改革后社会矛盾的再度激化,理解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 5.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基本要求 知道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统治、资本主义发展、人民起义不断和陷人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感悟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就会造成被动挨打。 发展要求 说明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基本要求 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兴起、“大政奉还”、戊辰战争;知道明治政府的成立。 发展要求 知道倒幕运动的前奏—尊王攘夷运动。 说明 第3课 明治维新 基本要求 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认识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发展要求 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说明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基本要求 了解日本1889年宪法的性质及其影响;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认识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发展要求 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二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4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列强侵略、社会危机、倒幕运动的成功等方面去整体把握维新运动的历史条件。 2.教学中可运用图表指导学生对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类梳理,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全面有效的推动作用。 3.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学习,如比较明治维新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4.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来讲述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史实,以激活思维,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求实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基本要求 知道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二、必修Ⅱ专题二、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基本要求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了解公车上书和组织强学会等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感受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操。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二、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早期改良思潮”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 百日维新 基本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前夕的政治形势;简述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作用。 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第4课 戊戌政变 基本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新旧势力斗争的概况;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分析戊戌变法的特点;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Ⅱ专题二、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4课时教学。 1.教学时可将本单元内容放在当时整个国际大背景中去考虑,帮助学生梳理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以培养学生宏观的横向的历史思维。 2.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整理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基本线索,即: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想,第二阶段—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三阶段—百日维新。 3.教学本课时可摘引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的著作或文章,基于史料的阅读,鼓励学生概括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4.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从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5.可指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ⅠB模块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 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 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 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 富的国家;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 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 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 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 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 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 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内容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基本要求 知道世界遗产的三大类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概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理解《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名录》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发展要求 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举措及其意义 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说明 教学中要重视结合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等重要概念。 “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2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基本要求 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体会保护世界遗产是历史与未来赋予的传承文明的重任。 发展要求 理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艰巨性,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说明 本课理论性较强,教学时需要结合相关案例帮助加深理解。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内容是学好本模块其它单元内容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 2.在实际教学中,可选取本地的、生活中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的历史文明的真切感受,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3.教学中宜多使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的课程资源,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典型的案例;还应引导学生围绕世界遗产的话题畅所欲言,帮助他们从传承人类文明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等方面,认识学习本模块内容的意义。 4.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也可结合本地的文化遗产,以活动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并关注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一重要目标的正确理解。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2)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3)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雄伟的金字塔 基本要求 知道埃及金字塔的概念;列举吉萨金字塔建筑群中的经典之作;了解胡夫金字塔的主要建筑成就及狮身人面像的艺术成就;理解古埃及金字塔群建筑的意义。 感受古埃及人的智慧与艰辛劳动,说明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发展要求 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说明 古埃及金字塔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难解之谜,学习时可以此为切人点,收集资料,进行探究,这有助于更深人地理解古埃及文明的.神奇性,同时也有利于治学方法的培养。 “马斯塔巴”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学习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2课时教学。 1.可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关于古代埃及文明的相关内容,理解埃及金字塔群产生的历史背景。 2.可对学生进行收集资料途径与方法的指导,组织学生查阅有关古埃及金字塔的诸多未解之谜,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3.可借助图片、视频等有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意义,感受古埃及人的聪明智慧。 4.可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金字塔建筑,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进一步认识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一、课标内容 (1)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2)简述奥林匹克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3)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古建筑遗址群,认识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 基本要求 了解巴特农神庙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感悟雅典建筑艺术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知道奥林匹亚遗址在古代希腊的主要功能及地位;知道古希腊奥林 匹亚竞技会的起源、发展,认识其主要特点,理解其历史价值与精神价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 神。 发展要求 知道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了解其主要建筑特色和历史价值;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 说明 学习本课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的有关内容。 “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衰落与消亡”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2课 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 基本要求 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列举古罗马建筑群的代表性遗址;知道罗马古建筑遗址群的建筑特色;感受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粗犷、豪迈和磅礴的气度。 发展要求 认识古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体会罗马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继承与创造的胸怀与能力。 说明 学习本课可联系必修工专题六的有关内容。 “众多的凯旋门”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时可将本单元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进行考察,理解这些重要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影像资料等展示雅典、罗马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构、功能与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感受人类文明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这一特点,同时也可陶冶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3.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方法:古代罗马建筑群与希腊建筑群的比较,古代希腊与罗马建筑群与古代东方国家代表性建筑的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其建筑特色与艺术特色,理解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普遍性。 4.可以本单元中的某课内容为切人点,组织和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与展示(交流),以提升学科能力,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第四单元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一、课标内容 1.简述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 2.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3.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基本要求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留给后人的著名文化遗产及其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认识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文化中心的地位。 发展要求 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 说明 可联系必修三专题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基本要求 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了解西斯廷小教堂中的著名壁画作品;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发展要求 体会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同时又产生巨人的时代。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三专题六中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2课时教学。 1.教学第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列表归纳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文化遗产,认识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文化中心的地位。除了举佛罗伦萨的例子,还可以鼓励学生举出其他例子来帮助学生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 2.教学第二课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圣彼得大教堂的资料,分为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四个组,在小组交流基础上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好能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生动直观的教学。 3.教学中可对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贝尔尼尼的艺术成就作适当补充与拓展,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认识三位艺术巨匠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五单元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2.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基本要求 知道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 感受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发展要求 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一专题一和选修四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 第2课 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 基本要求 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 感受秦陵兵马俑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体会秦陵兵马俑气吞山河、庄严凝重的艺术震撼力。 发展要求 了解秦陵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一专题一和选修四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 “秦始皇陵的修建”、“‘事死如生’的陵园”两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知道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建筑艺术所呈现的藏汉合璧的风格。 体会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认识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说明 “藏式园林建筑的代表作”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师在课前可布置学生广泛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制作历史展板或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还可由学生以导游或解说员的身份对长城、秦陵兵马俑、布达拉宫等文化遗产从不同角度加以介绍。 2.教学“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时,教师可提供一些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长城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写材料作文,也可以就长城的象征意义展开有效的对话。 3.教学“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秦始皇的事迹,通过秦陵兵马俑的图片、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对秦陵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情况展开讨论。 4.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这些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民族自信心和人文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六单元 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基本要求 了解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认识北京故宫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高超的宫殿建筑技术和中国特色的古代官殿建筑风格。 感受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非凡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 发展要求 认识北京故宫三大殿和内廷建筑的地位和特色。 说明 “藏品丰富的文物宝库”可以作为北京故宫的主要特点之一加以认识。 第2课 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基本要求 了解颐和园的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认识颐和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高超的园林建筑技术和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美和颐和园的恢宏气势,树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发展要求 了解颐和园的修建历史。 说明 “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和“游览区的迷人景色”两目中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突出成就加以感悟。 第3课 突显皇权的明孝陵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突显皇权的明孝陵”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4课 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本单元可运用相关的历史典故、图片、影像资料等素材,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通过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政治因素对明清时期宫殿、园林建筑的影响。 3.可通过故宫和颐和园的平面图来了解其布局结构特点,认识其建筑美学的文化色彩。 4.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在现代城市化进程里,我们应怎样传承优秀的民族建筑特色?” 5.教学中不能仅单纯地从建筑的角度讲解砖木瓦石建筑物而导致缺乏文化底蕴。 第七单元 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 一、课标内容 1.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本单元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八单元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古雅的昆曲 基本要求 了解昆曲这一重要概念;知道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感受昆曲作为“近代百戏之祖”的艺术价值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发展要求 知道水磨腔、《浣纱记》、折子戏等概念。了解“花部”与“雅部”之争。 说明 注意联系昆曲等理解“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概念。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基本要求 认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探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要求 了解中国戏曲中的脚色、脸谱等;探究昆曲对我国其它剧种的影响。 说明 “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2课时教学。 1.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昆曲片断,引导学生感受昆曲的特点,让学生对昆曲产生感性的认识。 2.可介绍戏曲的角色、唱词、音乐、服装等,说明昆曲对其他戏曲剧种的影响,理解昆曲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的地位。 3.查阅和比较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讨论昆曲这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进步的独特价值。 4.教学中可组织开展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 第九单元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奴隶交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2.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基本要求 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树立尊重人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本课可联系必修Ⅱ专题五的相关内容。 第2课 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基本要求 知道德国法西斯的种族灭绝罪行,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 形成民族平等、珍视人的生命权利、珍爱和平的意识。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本课可联系选修3第三单元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2课时教学。 1.介绍包括日本法西斯在内的世界法西斯势力在二战期间的罪行,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的历史背景里。 2.可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发生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德国法西斯残酷罪行,从而认识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 3.可对比当代德国和日本的国家领导人对待侵略战争中残酷罪行的不同态度,组织学生讨论人类应如何吸取历史教训的问题。 2008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古 代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五)古代中国历史人物 1.孔子 2.秦始皇 3.唐太宗 4.康熙帝 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代希腊、罗马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3.亚里士多德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近 代 近代世界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英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华盛顿 2.拿破仑 (四)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马克思、恩格斯 2.《共产党宣言》 3.巴黎公社 (六)近代科学技术 1.牛顿和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 代 现代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体系 3.国际联盟 (三)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列宁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4.“斯大林模式” 5.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 3.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4.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八)现代科学技术 1.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2.量子论 3.现代信息技术 (九)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五)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2.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六)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杰出的科学家李四光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4.教育事业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 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 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 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 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 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 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 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 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 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 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历史(Ⅰ)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 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 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 (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 (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 (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6)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7)组织讨论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 (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历史(Ⅱ)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 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 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就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 (4)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5)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6)搜集资料,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 (8)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 (9)以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革为题,举办讨论会。 (10)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庄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 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 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以“改革与发展”为题,组织讨论会。 (2)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列表比较中、日两国近代道路的异同。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专制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 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 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 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组织一次讨论会,就“臣民”与“公民”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古已有之,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先后 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的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 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下 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纵观战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 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 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 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教学活动建议】 (1)就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而下半叶世界维持了和平局面,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事实,组织一次讨论会,或撰写小论文。 (2)结合当前实际,就有关世界和平的某一主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 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 一。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东西方的先哲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6.杰出的科学家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 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 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 (2)以“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 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 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1)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和重现历史的主观性,说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2)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概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2.人类起源之谜 (1)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基本研究成果,初步了解人类的原始进化过程。 (2)了解人类起源中的主要未解之谜,探讨人类起源问题的重大意义。 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1)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2)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 4.玛雅文明的消失 (1)简述探索玛雅文明的经过,认识玛雅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 (3)列举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探讨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1)简述二里头遗址发掘概况,列举二里头文化的基本内容。 (2)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分析其在夏文明探索中的意义。 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简述米诺斯宫殿遗址的发掘经过,认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 (2)列举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1)知道贝纳迈塔王国的概况,说明“津巴布韦”的由来。 (2)简述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的过程,探讨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我们认识非洲历史的线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活动建议】 收集和交流你所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一些极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2)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3)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1)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2)简述奥林匹克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3)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古建筑遗址群;认识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简述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 (2)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3)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2)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 (4)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1)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奴隶交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2)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 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 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 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 (2)组织讨论:把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等申报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特殊意义。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安排历史教学,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 2.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 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 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1.学习档案 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 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 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2.历史习作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3.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4.历史调查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考试 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 2.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编写历史教科书。 3.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4.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5.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 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 程目标的实现。 1.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2.历史教师。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图书馆。图书馆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4.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5.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6.社区。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7.历史遗存。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8.互联网。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