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高考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4年全国高考题

ID:122551

大小:50.2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09-09-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4年高考十五道作文试题评析 一、全国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评析]2003年高考全国卷考查了思辩色彩很浓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今年全国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试题与去年相比,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     先说“变”。主要体现为明显降低了审题难度,话题更贴近现实,便于考生更好地发挥。今年的试题虽然仍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之间的关系,相对明了,不会像去年的话题一样,让不少考生“眼前一黑”。降低审题难度这一点,其实是不难预测的。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在《高考试题分析》中对2003年作文试题的评价和对2004年命题的建议是:“(2003年)作文题命题方向好,导向好,但限制层次较多。为了加强命题的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命题的质量,我们建议:……在作文方面,在命题开放性较大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三自’的要求,努力探索新的适合学生发挥作文水平的命题形式,在有效避免宿构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限制的层次,给考生更大限度的写作自由。”今年的命题与《高考试题分析》的说法是基本吻合的。     再说“不变”。主要表现为继续强化“立意自定”的要求,坚持考查了考生的理性思维和认识水平。引出话题的材料是一组名言警句,细察这组句子,不难发现“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强调的是“相信自己”,“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和“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指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则展示了一种辩证思维。与此相对应,作文立意完全可以自定,或者说至少有以下三种:一、提倡相信自己,不要过多地受他人意见的影响;二、谈论不能盲目自信,而要乐于接受他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三、辩证思考,诠释或阐述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积极听取他人意见。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持何种立意,表述时不能太绝对,而要力求客观、周密,就是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盘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盘否定前者。     如果说今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话题稍显陈旧,围绕但丁的名言所写的文章并不鲜见于各种报刊,考生有现成的佳作可供借鉴和模仿,不排除有少数考生会套用、抄袭别人的作品。这样,比起去年的试题,在反宿构功能上有所弱化。     二、全国卷(老课程卷: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虑:雨天,担心洗染店的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一个聪明人开导她:“老太太好福气啊,雨天,小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大女儿顾客盈门。您哪一天不快活啊!”     B:妙极了!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C:快乐幸福是这样得来的么? D:阿Q! 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评析]20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的全国卷继续考查话题作文,这是继1999年以来全国卷连续第六年考查话题作文了。话题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放开了考生手脚,让其有更为充分的展示才华的机会,所以每年高考都有很多富于特色的作文答卷,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虽然话题作文会带来一些押题、猜题的现象,也会出现考生抄袭他人作品的现象,但这只是极少数考生的行为,所以不能因此就否定话题作文。     本题材料来源于某网站“4220聊天室”的一段谈话。现在网络高速发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常会在上面查找自己想得到的资料,非常方便快捷。在网上聊天是年轻人的特别爱好,这就和我们的考生拉近了距离,使他们有话可说。所以说这个题目,是经命题者精心选择、设计与论证后才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意在启发考生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实现自身“生存的极致”。所以常规的作文立意可确定为:改换思维方式,可以赢得快乐幸福。在写作实践中,可以写出许多有创意的佳作来。一是巧借古人鸣冤,二是故事新编,三是运用书信、日记体裁作文,四是公堂审案,五是用试卷写奇文,六是用实验报告的方式作文,七是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聚合在一起讨论,八是穿越时空、来到异域。采用这些新颖的文体,是提升作文魅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全国卷(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评析]试题选取一段关于遭遇挫折与内心痛苦的话作为材料,由此提炼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让考生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审视他 人,审视自我,展示自己的思想水平、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题目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核,都让人耳目一新。是的,人生在世,谁都有快乐,也会有痛苦。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商场,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工厂,无论是在疆场还是在赛场,都可能面临挫折,遭受痛苦。面对挫折与失败,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良素质,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纵观古今中外,从司马迁到李白,从郦道元到徐霞客,从诺贝尔到居里夫人,从贝多芬到梵高……谁没有遭遇过挫折?谁没有经受过痛苦?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能把挫折作为成功之母,将痛苦化为人生的财富,因而使他们事业成功,名垂青史。事实上,每一位考生在经历了十六七年的人生风雨和十二三年的学海浮沉、书山跋涉之后,也曾经历过无数次的“遭遇挫折”的精神炼狱。让考生们在人生重大抉择之一的国考中,认真盘点一下人生,梳理一下记忆,作一次心灵的漫游和感情的冲浪,作一次心理按摩,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及时的。     为开启习作者的思维,命题者为考生作了选材方面的提示:“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连过去中学教育视为洪水猛兽、师生们讳莫如深的“恋爱”一词,文题中也提到了。这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豁达和大度。当然,作为考生,目光还应放得更宽广些,不要只局限于提示语所提到的这些方面,此外还有失去健康,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荣誉,失去金钱,失去某种地位……也是遭遇人生挫折。试题为考生自由发挥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那些高水平的考生自然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四、全国卷(甘肃、青海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评析]“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这又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命题意图在于启发考生要关注别人,不能因某种利益而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作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关于“自定立意”。本题立意很明确,那就是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要顾及他人,如果只谈“看到自己”或只论“看到别人”,就不符合作文的要求。二是“自选文体”。意思是指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习惯,选择擅长的文体来作文,但应注意一定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所选的文体是什么,也就是说不能写文体不明的文章,同时不能滥用新文体,不能为盲目创新而忽略了思想内容。三是关于“自拟题目”。考生要有“题好一半文”的意识,拟题要力求有些新意和哲理,而不能写一个非常大众化的题目来应付。四是关于“不得抄袭”。去年全国卷试题明确规定了“不得抄袭”,今年删去了,但这不是说今年就允许抄袭,而是没有强调这个问题的必要,因为作文本来就是不能抄袭的。此外,临场作文时应注意文章的开头,它的气势往往与全篇的成功密切相连;要写好每一段开头的句子,让阅卷老师知道你这一段是写什么内容的;结尾要有气势;书写须规范,一笔一画要写清楚,必须让阅卷老师清楚地认出你所写的字是什么。     五、上海卷     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     [评析]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是一个“杂”字,今年怎么想也绝不会再以一个字为话题了。但今年偏偏就是再以一个字为话题,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反猜题命题策略的成功提醒我们,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放在第一位。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学生以前无意中做到过这个题目,现在高考再做此题,若一字不差地照搬上去,还是那个水平,当初写坏了的还是会写坏。要说“忙”给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这首推第一。   第二,作文是用来抒发真情实感的。在批阅试卷中,发现许多学生缺少发自内心的感慨,只能走印证、图解的套路,举几个名人、伟人如何忙的例子就完事了,通篇没有自己的见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落入“言必称希腊”的窠臼,立意其实很浅,准备讲自己考前复习很忙,但不管搭得上还是搭不上,文首先来一大段孔子怎么忙,司马迁怎么忙,亚里士多德怎么忙的材料,接着笔一转再写自己高三复习怎么忙。这样写,不仅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反使文章显得突兀、松散。而有位学生也写自己忙于复习,却能催人泪下。他写母亲看到自己房间乱七八糟的,就说:“这么大的人了,平时你忙就算了,今天也该自己铺铺被子。”他回答:“烦死了!”母亲听后一声不响,为他叠好被子、整理好房间出去了。虽很轻,但“咔嚓”的关门声让他陷入了沉思:“爸妈为了让我多买些参考书,多上几次网查阅资料,可以请几次家教,一年来虽身体不好,但每逢双休日都忙着出去找活干。爸没有多少文化,是下岗后再就业的,外出只能找些力气活,赚不了几个钱;妈每次外出前,总不忘把我的午饭做好。看着他俩与岁数不相称的满头白发和日益苍老的身影,我暗自流泪,也暗自下决心,要考上大学,将来忙出个名堂,好好报答他俩……”文章也是看到题目后的即兴之作,但显然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告诉我们,在构思文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可借此题表达自己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和看法。即使一抒心中郁积的块垒,也总比无病呻吟要好得好。高考之所以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其设计背景是: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大语文的概念下,平时多关心天下事,多听多看多思考,凡事有自己的观点;到考试时,只要搜索一下平时生活中有哪些与该话题有关而值得议论的现象、事件和问题,就有话好说了。如果只关门读书,只知道自己忙,不知别人忙些什么、整个社会在忙些什么,那么即使遇上再容易写的题目,也会感到思绪枯竭。这就是“忙”写糟糕不容易,要写好它也不容易的原因所在。     第三,要有取胜之路的选择。对于不同的题目,要有不同的采用什么方法来写好它的应对选择的能力。有的题目在立意独特出新上的余地不大,就要考虑材料要选得典型独到;有的题目自己一定有相关的好材料,那就要从语言、结构方面多表现自己的能力。写作既要有看家本领,又要多几个选择的余地,能力多了强了,任你什么题目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六、北京卷     以“包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评析]今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试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命题作文,它与话题作文的唯一区别,仅仅在于试题已规定了作文题目。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包容”这样的题目应该有很多内容可写,很多角度可选,何况试题“要求”中对“包容”作了解释,进一步明确了题目的内涵。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搜寻记忆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阅读所得的事例,然后选择某一角度切入话题,剖析包容的好处,并进一步指出能做到包容是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的表现。当然,也可以作正反论述:如果面对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就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甚至剑拔弩张,后果将会如何呢?作文中可以引用的名句,至少有“有容乃大”“与人为善”“君子和而不同”“冤家宜解不宜结”“化干戈为玉帛”,等等。当然,也可以写有关“包容”的记叙文,这样的文章,就要选取一些在常人看来出乎意料的事件,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突出所记人物的优秀品德和修养,使人读后产生“心向往之”的印象。     “包容”这一文题水平定位既不过高,也不幼稚,既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又给高水平考生留下了表现空间——除了从个人修养的层面进行诠释外,本题还可以从民族、国家、文化等角度构思入题。比如,考生可以充分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深入论述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与博大的文化胸襟,只有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积极态度,才能激活我们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之,这道试题为考生提供了一个高度及广度恰当的展示平台,开合适度,有利于拉开作文档次。具体写作时须注意,切忌架空分析,泛泛而谈,而应力求以丰沛的文思和丰富的材料把问题阐述透彻,或者从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隐含的深刻内涵来。     七、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评析]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有三个特点:发挥余地大、文学色彩浓、哲理因素重。去年的全国卷试题一定要涉及“感情的亲疏远近”和“认知的正误深浅”两个方面,而今年的江苏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这就比去年的全国题更开放、更自由。从内容上看,既可以单写山或水本身(自然风光)的“灵动”或“沉稳”,也可以由“水的性格”“山的性情”联想到人的性格和性情(社会生活),比如写“父亲像山一样沉稳,母亲像水一样灵动”,就是切合题意的;兼写两个方面时,既可以直接地谈灵动中要保持沉稳,沉稳中要不失灵动,也可以由话题自然地生发出稳与变、动与静、个性与多面性等立意;再加上“文体自选”,供考生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大。题目中的材料虽然只有三行字,但内涵深刻,语言优美。“灵动”“沉稳”“聪慧”“敦厚”都是雅致的书面语。“聪慧”是“智”的反应,“敦厚”是“仁”的体现。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灵动与沉稳,变化与永恒,动与静,由这些对应的词语可以引发许多哲学思考,进而从不同角度写出洋溢着辩证思维而又各具特色的佳作来。它可以是哲理散文、议论文,也可以是小小说或寓言故事。有考生把试题命意理解为“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结合,“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变”与“不变”的结合,把话题中的“水”理解为“灵活善变又不轻浮”的人生态度,把“山”理解为“立足现实、遵守原则而又不呆板”的人生态度,剖析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像“山”又要似“水”,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自然是完全切题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今年的江苏卷作文题是一道十分“灵动”的题目,反映了命题者对高雅的审美价值的追求。应该说,这道试题对于多读书的考生有点“偏爱”,便于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生活积累、阅读积累,等等。试题透露给我们启示是,学生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是一种文化积累,必须努力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     但是,笔者认为,这道试题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或者说还显得不够“沉稳”。具体而言,主要是三点:一是把话题确定为“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水”和“山”两个修饰语限制了部分考生的作文思路,使他们不敢抛开“水”“山”而集中笔墨谈人生,这固然与这部分考生对话题作文“化一为万”的特点认识不透有关,也与试题出得不够严密、不够合理有关联。二是引出话题的这首散文诗,究竟在整道试题中充当的是话题材料还是提示语,不够明确。如果只是话题材料,那么命题人最好应补入一段提示语以引出话题;如果本身就是提示语,那么考生单写“灵动”或单写“沉稳”,严格来说就不够妥帖,这也是不少考生觉得审题难度很大,难以下笔的原因所在。三是引出话题的散文诗共六句,其中最后两句——“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以删去为宜,这是因为,有了这两句后,一来容易引考生往哲学命题上思考,也就很有可能使他们提炼出内在与外在、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等比较牵强的认识;二是这两句已经把“灵动与沉稳”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来,难以使部分高水平的考生在“深刻”“有创新”的发展等级上展示过人的见识。          八、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7亿,在每个孩子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意识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之内。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     [评析]这是一道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作文题。家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可以说非常普通,因而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话题会成为高考试题;但这又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特别是今年三月党中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决定,因此这个话题就很有针对性。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除了学校要担负起职责外,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每一位考生对此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但要将体验升华为理性的思考,就需要一定的思想内蕴。要写好本题,应注意写出独有的感受,力求写真事、抒真情、讲真话,围绕教育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至于题材的选取,可以是表现“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的,也可以是展示“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的;再从文体选择上看,也是很宽泛的,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性散文、小小说、书信体等,只要扣住话题就可以。         九、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只占总人口的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见闻,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等。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评析]面对浮躁与杂乱的现实,面对社会上发生的矛盾,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今年浙江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意在呼吁人文精神,强化“以人为本”,引导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思考社会矛盾,全面展示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形式看,这是典型的探讨两个事物相互关系的试题。写此类题目,关键环节在于以辩证的眼光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那么,“人文素养”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材料中有一段话:“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段话至少提示了以下几点:一、提高人文素养是必须的。二、提高人文素养是实现发展的基础,不提高人文素养将不能实现发展。三、这“发展”应该是指可持续发展。四、人文素养与个人的发展有关,个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五、既然是“素养”的提高,必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天敌是“急功近利”“政绩工程”“GDP崇拜”“出线足球”,等等。明确了上面这些信息,对写好本题非常有利。     这道作文题的缺陷在于,命题人并未明白无误地告诉考生什么是“人文素养”。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仅仅揭示了“人文素养”的意义而没有揭示它的内涵,于是容易导致很多考生从头到尾写的是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有所发展,使社会有所进步。显然,若严格按标准评分,这将不是切题的作文——即使不是离题的作文。     十、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木匠从实用主义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这是材料给定的内涵。理解这层内涵,对于准确立意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选好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或者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     天津卷这道“材与非材”的话题,很容易让人想起朱光潜先生关于三种人对同一棵树不同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的论述,既是引导考生审视人生定位,重新正确认识自我,也是提倡换一个角度,发现自身潜力。考生若写议论文,构思时要拟好全篇提纲,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点制胜,分析要深入,例证、对比论证最好都有一些,特别要注意有意识地体现行文的思路。         十一、福建卷     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评析]今年福建卷作文题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人文素养,取消话题定向,鼓励多元选择,考查思辩能力。具体评析如下:     一、突出人文素养,还原语文本质。试题容量大、含义深,端正了我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能读书、读好书,能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养成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为什么要提供多位历史、文学人物?为什么这些人物涉及古今中外、科学人文?为什么要让你自选人物、自定话题、自选角度作文?就是既要考查考生阅读的量度、广度和深度,也要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和思想积累。这就给今后的语文教学以鲜明的导向:那种沉溺题海、不指导学生读书,使学生孤陋寡闻、胸无文墨的语 文教学,是不适应高考改革的发展的。语文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而且要阅读历史典籍;不但要学习人文,而且要学习科学;不但要学会一般性阅读,而且要学会研究性阅读。这个导向也要求作文和作文教学务必还原其本质:作文就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作文的表情达意要以人文、科学素养为支撑;作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读写结合,通过读写结合,扩大知识积累,夯实思想积淀,提高思辩能力,掌握作文章法。这种突出人文素养,还原语文本质的作文命题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学只有正确把握、遵循语文能力发展的规律,在传统与现实、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中,才能实现自身改革的成功与跨越。     二、强化思辩能力,还给学生思想。命题体现出强烈的“人性”意识。历年的作文命题,大多未能把考生视为活生生的“人”,命题者总喜欢用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去束缚考生的思维,限制考生的思想。今年福建卷作文命题,革除了这一弊端。从命题内容到命题形式,都不设定任何判断,而是引领考生走进浩瀚深邃的人生时空,在历史的进程和文学的宝库中去与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学人物会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志趣爱好、情感体验、思考感悟去选择自己或崇尚、或敬畏、或褒扬、或针砭的“人物”,以活生生的思想、活生生的灵魂,与之进行一番透心彻骨的“对话”,进行一番摄魂荡魄的碰撞,进而在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之间给出客观的评价,提出独到的见解,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命题,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和思想积累,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务真求实的文风;极有利于学生灵气的挥洒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极有利于学生读写思维和价值选择等心理体系的建立,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     三、取消话题定向,鼓励多元选择。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般以话题本身限制了作文立意。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考生只能写“丰富多彩”而不能写“答案的惟一性”;“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也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从其他角度立意。今年福建卷的作文命题,在全国率先取消了话题定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话题,这实质上是把作文命题置于“考生为本”“全面自主”的情景之下,让考生以自己的认知实际、认识标准,去洞察历史与现实,去关照科学与人文,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探求、揭示“人”“事”“理”“情”“典”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尽其才,各显其能,自主思考定角度,激励学生展现“真我”,以“真”立言,表真切之意,抒真切之情,立真切之见,写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作文。这不仅是作文的解放,也是心灵的解放,个性的解放。     这一命题也存在一点不足,那就是题目中的人物虽然丰富,触及面广,但像“霍金”这样的人物少了些,以致削弱了试题的时代感。作文命题,不但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关注文学,也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时代的经典、时代的人物,崇尚时代楷模,追求时代理想。话题离考生的体验近些,感受强些,无疑会更好。         十二、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记者采访一位名人的母亲时说:“您有这样出色的儿子,一定会感到十分自豪。”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这位母亲的话令人深思。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功成名就固然令人骄傲,我们已经习惯了引英雄式的成功、成就为自豪,但不可忽视的是绝大多数人是生活得极其平凡的。显然,辽宁卷“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的导向是正确对待平凡,启发我们关注现实生存,关注生活细节的伟大,在真实的世俗生活中追求生存的乐趣。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伟大与平凡是两极,平凡即等同于平庸。事实上,鄙弃平庸是应该的,但只赞颂伟大而不甘于平凡、轻视平凡,却是错误的。一个忠于职守、辛勤耕耘、平凡而充实的人,不管是名人还是农夫,都是值得自豪的。     十三、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重庆卷作文题在平易中包蕴着深刻的道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之间就存在着矛盾,有人主张“超越自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有人认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因此,试题丰富的包容性使学生可以从迥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作答,有利于大多数考生在有话可讲的前提下显示自身的认识水平。而且,这道题目颇具生活气息,富有亲和力,显示出“以学生为本”的特色。“自我认识”要不要与“他人期望”保持一致,这场争论或许注定没有结果,但这个辨析过程却是充满意味的,正如试题所说的那样,“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     总的来说本题难度适中,给各个层次的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引出话题的材料含义比较明确,实际上是为考生认识话题提供了一个实例,一般情况下不应有误判或过于离题的想象。同时试题还蕴含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认识自我”以后怎么办?这就给部分考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十四、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 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湖北卷题目浅近,寓意深刻。在现实生活中,真要买“昏镜”的人自然是没有的,但是自命不凡、自我感觉太好,因而不愿意接受别人批评,希望“模糊”的人,却还真不少呢。顺着这个角度写下去,应该可以把握命题意图了。     具体作文时对于材料和话题须分析清楚。可以说,谁分析得深,分析得广,谁的文章就占有优势,而材料及提示语中包涵着相当丰富的启示。话题材料突出了“昏镜”与“瑕疵”,考生不妨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思路:照“昏镜”有什么弊端?照“昏镜”怎么就不能看清“瑕疵”?看不清“瑕疵”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人怕照“明镜”看清“瑕疵”?买了“明镜”就一定能看清“瑕疵”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买“昏镜”?怎样避免错买“昏镜”?甚至可以谈如何化“昏镜”为“明镜”,倘若只有“昏镜”如何尽量看清“瑕疵”……行文不能就事论事,完全可以随话题扩展开去,由己及彼地洞察人生百态,借“买镜”一例探讨人性的弱点:不能正视自己、完善自己;爱听表扬话,听不进逆耳忠言;追求外表美而忽略了实质。如果视野开阔,还可以针砭时弊,指出有许多人、企业、政府部门为了所谓的“完美”,宁可用“昏镜”的标准来看己看人,比如:假酒、假药、假奶粉曾遍布市场,不就是造假者用了“昏镜”而看不清良心吗?许多地方不思深入改革、振兴经济,却大搞形象工程,不正是有些政府部门在“昏镜”价值标准的驱使下忽视了内在美吗?有些毫无贡献可言的中小学教师,竟能与功勋赫赫的大科学家们并列于某些“名人录”上,不正是因为出版者拿了黑钱而以“昏镜”看世界,价值标准模糊不清而造成的吗?还有中国足球,遍树“昏镜”,一再跌倒却还不能看清自身发展体制的局限,反而是盲目追风——什么巴西风格、法国风格、荷兰风格甚至韩国风格,一概眼红,朝令夕改,这是不是“昏”?对于材料中的“十人”“九人”,考生也不可忽略。这表明这种人性缺陷带有普遍性,于是也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考生还可谈谈那唯一选择“明镜”的贤者,指出他的高明所在。举例分析时要注意紧扣话题,并非所有与镜子相关的材料都可以写进作文。当然,李世民的“铜镜”“人镜”“史镜”论,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照镜的故事等是可以引用的,但要用得恰到好处。考场上这些事例的阐发,靠的是平时积累,同时也离不开临场时敏锐的思维。     十五、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 冯妇》改编)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 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     如何加强人们的语言交流,进而促进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是当前教育的一大任务。今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语言与沟通”,体现了对于这一现象的思考。它比去年全国卷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要清楚明白一些,审题难度不算大,考生一般不容易偏题。联系实际作文,考生应该还是有话可说的;但要写得精彩,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难度很大,毕竟类似的话题以前没有接触过,而且语言上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也是不容易谈深入的。     话题中的“语言”一词外延其实是很广的,并不限于材料中的方言问题,所以除了谈语言要突破地域性,提倡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之外,还可以有下列几种立意:一、写学好外语以促进沟通,“外语”是包含在“语言”范畴之内的。二、语言造成的沟通问题有时不是语音方面的,也可能是内容、语法、词汇、修辞方面的,比如当前一些网络语言(520,7456,蛋白质,NND等)让人很不明白,可以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不能让类似的“酷”语泛滥。如此立意,不但完全在话题范围内,而且很有针对性,也很新颖。三、写与人沟通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有时应委婉些,否则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四、反向立意,主张“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写一些外省人到广东来也要入乡随俗,学一点粤语,以免造成交流时的误解。这样的观点相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就显得与众不同,尽管它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不太一致,但也是有道理的,也扣住了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抛开“语言”,只谈“学会与人沟通”,因为这和“语言与沟通”是有区别的,“语言与沟通”是关系型话题,两个方面都应涉及。另外,有的考生由冯妇的寓言故事中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按照这个观点来立意,无疑是离题了。考生应该明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如果是写材料作文,你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围绕自己的观点写一篇文章。比如从东瓯国君的角度来看,可以写领导者用人要得当,不能轻信传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冯妇的角度来看,可以写做事不能太轻率。而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试题的一个引子,一个例证,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材料后面紧跟着的提示语。本题的提示语说得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你谈“语言与沟通”的问题,根本用不着你重新去发现、挖掘其他寓意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