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考纲扫描】
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w.w.w.k.s.5.u.c.o.m
【热点解读】
(一)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一是要了解历史上专制制度产生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对专制制度的理论说明。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依据,即所谓的"存在的合理性"。从理论上对这种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往往成为一种政治形态的"出生证",而从理论上研究和批判其存在的历史落后性,则可以找出其消亡的历史衰竭点,从而成为一种政治形态的"死亡证"。因此要学习专制制度产生的根源、发展规律和衰亡的历史必然性,就不能不了解专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是民主政治的出现和代替封建专制政治同样需要由思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优越性和进步性时行论证与说明,了解民主政治的有关理论思想,才能从更深刻的层次上了解民主的历史进步性和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三是民主政治要代替封建专制政治,首先应在理论上对封建专制理论进行深刻地批判,揭示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合理性,而封建专制政治要维持自己的存在和保护专制势力的既得政治利益,就不能不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向民主政治展开疯狂的反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民主政治思想理论同封建专制理论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殊死斗争。
四是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为君主专制思想的典型代表,在了解"君权神圣"和"君权神授"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阿奎那是西方经院神学的典型代表,他在其代表作《论王权》中表述了这样一些为封建专制制度辩护的基本观点:信仰高于理性;封建的等级秩序是上帝的安排;上帝赋予了人是社会与政治动物的本性;人必须服从现存的社会,而服从上帝和教会的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不难看出,在阿奎那的思想中,只有神的意志、教会的意志和国王的意志,完全没有个人的理性、意志和权利,这就从宗教的角度为封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它的出现同中世纪欧洲教会的统治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教会为君主专制提供神学依据,王权则为宗教的至尊地位提供政治上的说明。封建王权在进行专制统治的过程中也大力宣扬其宗教上的神圣性和合理性。以英国封建王权为例,早在中世纪中期,历代英王都大力援用教会的政治优势,为王权统治披上一层神圣合法的宗教光环。自1066年英王威谦一世即位起,其加冕典礼中的宗教仪式---涂油加冕典礼就更为完备而隆重(见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352-253页),它把枯燥、抽象的"王权神授"的理念,物化为庄严、神秘而又生动的宗教礼仪,使这一仪式的出席者和广大未出席这一仪式的臣民"对国王的神圣尊严获得深刻的感受和领悟"。它以特有的神权政治向全国昭示:国王是上帝"授职"的统治尘世的最高权威,任何人都须服从神命的王权,否则就要受到上帝的严惩。而在这方面更为典型的代表是17世纪初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一任国王詹姆士一世,他为了对抗国会对王权的限制,曾撰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皇帝的天赋能力》,一篇是《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则》。在这两篇文章中,他拼命鼓吹王权是上帝的创造物;国王是上帝派到地上来统治人民的最高权威;因国王受命于上帝,因此他就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限制,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议会和新教宣传的平等"是秩序及统一的敌人"。虽然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加强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方面曾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对民主、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追求,其反动落后的本质暴露无遗。
五是以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民主思想家,对君权神圣、君权神授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实践民主政治的系统思想与理论,如天赋人权论、契约论、人民主权论、自由论、分权制衡论和代议制政府论等。这些思想的提出,对封建专制理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同时也为民主政治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政治蓝图。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的历史背景,能在对封建专制理论和民主思想理论的比较中,深入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二)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博斗
1.了解英国国会与国王斗争的焦点是:国会权力至上还是王权至上?英国历史上早从8世纪就开始了对王权限制的尝试,它萌芽于"贤人会议",发展于"贵族代表大会",鼎盛于13世纪大宪章的制订与国会的形成。此后一直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限制王权的历史进程相当缓慢,甚至时有倒退。但英国历史上限制王权的各种尝试,包括机构、文献和制度上的创新对英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推进近代民主化进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机构、文献和制度上的尝试,透视着一种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即王权不是无条件和绝对的权力,它应当受到各个阶层和各种利益与权利的制约。尽管这种制约王权的努力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但它为17世纪中叶反对专制王权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基础。
2.对专制王权的限制始于"税收"问题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国家的税收权是国家主权和政府行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英国。税收是王室经济的重要来源。同时,纳税对当时的英国人来说,也是其重要的义务,按照义务与权利的关系,臣民的这一义务又是产生其权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对王室预算和国家财政预算进行限制与干预的第一步。正是因为税收权问题如此重要,它牵涉的社会因素如此众多,因此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数个世纪里,限制王权的首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国王的征税权进行限制,并以此昭示限制王权的利益集团和权利的存在。而历任英国国王对这一限制的反抗也几乎都是从滥用征税权这一问题上打开缺口的。因此,只有深刻理解征税权的重大意义,才能理解革命前英国国会为什么会屡屡在征税权问题上同国王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3.责任制政府的民主含义。如果说,限制国王的征税权是英国民主政治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那么要求建立只对国会负责的政府,就是对专制王权的致命一击。政府是负责国家行政权的重要权力机构,它对谁负责,并不是仅仅是一个权力归属问题,而且是区分专制政治还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因为对国会负责的政府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政府高级官员的遴选、任命和罢免要由代表"民意"的国会决定;二是政府要贯彻国会的决议、按照国会通过的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三是政府在行使行政权时,要接受国会的监督。这是民主政治中,行政权的重要特征。相反,在专制政治下,政府只对国王负责。因此,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阶段,英国国会提出建立对国会负责的政府就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
4.在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中,由于牵涉政治权力的归属和政治权益的重大问题,因此掌握统治权的专制势力是不肯轻易交出其政治权力的。这就决定了在民主政治代替专制政治的过程中必然充满着残酷而激烈的政治斗争,甚至是流血的暴力斗争。由于决定这一斗争胜负的因素众多、十分复杂,因此这一斗争又是长期的,并会多次出现彼消此长和此消彼长的曲折与反复。
5.这一专题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和革命中的两个重要历史性文献和三个基本史实。其中《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具有重要的政治纲领性质,是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性质、冲突领域和国会政治要求的重要文献。它对我们了解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史实意义。而处死查理一世、护国政体的出现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种斗争的残酷性、反复性和复杂性。
在本专题的学习中,要熟练掌握《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的主要内容,知道税收权在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并能够透过其具体内容,深刻认识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了解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相关史实的了解,体会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三)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多数人的统治,即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是民主政治的实质。而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必须与法制结伴而行,它必须依靠法治去推行多数人的统治。这也是民主政治与专制统治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因为民主政治所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和公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封建专制统治的特权性、随意性和黑箱操作性,使政治原则法制化、政治操作过程法治化。只有通过这种强制性、持久性、普适性、公开性集于一身的法律制度,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才能得到彻底实现。正是由于民主政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近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都必然伴随着一个法制建设的历史过程。
2.由于法制建设对民主政治的极端重要性,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中都有一个把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的过程。这些法律性文献的作用就是通过法律这种强制性工具,保证把某些最重要的民主思想、理念和原则固化为全社会必须严格遵守的刚性规定,不准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违背这些基本的民主原则和理念。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等,就是这种性质的法律性、纲领性历史文献。它们既是民主政治的法律性保障,也是民主政治所追求的长期目标,具有长时段的指导性和法律上的强制性。这些历史性文献既是人类政治文明宝库中的富贵财富,也是某些国家制宪的基本依据,有些国家甚至把这类文献作为国家宪法的前言。这类法律性历史文献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旗帜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和理想性集于一身,因此可以说这类文献既是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人类长期民主追求的旗帜。人们不能因其理想性而否认实现民主政治的现实性,也不能因其不可完全实现性而否认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和人类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民主与法治是民主政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和应有的基本标志,法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以民主的不断发展为基础和条件的;而民主的不断发展又必须以法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保障。
3.了解"自然权利说"是理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把钥匙。"自然权利说"是西方早在中世纪时期就已存在的一种理论,其解释为教会所控制,赋予其神学和宗教的含义。16世纪以后,思想家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分别对"自然权利说"做出自己的解释。格老秀斯从"自然法"出发,认为,所谓"自然权利"就是"合乎理性和自然的,便是人的正当的必要的并且是道德的权利"。他认为人的"自然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是"财产所有权"。霍布斯则认为人的自然权利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理性限制的一种自由,即避害求安、谋生获利的一种自由和权利。在这些思想家中,以洛克的"自然权利说"最为完备,也为后来的资产阶级国家所推崇。洛克认为,"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所以,自然法是是确保人的自然权利的原则,自然权利的内容实际上也是自然法的内容。洛克把人的自然权利归结为四项内容:即生命、自由、财产和惩罚权,其特点是十分重视个人的权利。在诸多权利中,洛克十分强调人的生命权和财产权,认为它们是不可剥夺的天然权利。这些思想都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批判封建专制统治、推进民主政治的锐利思想武器。
4."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是近代民主思想的核心。"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又称为"人民主权论"。这种思想是对"最高主权属于君主"、"君权高于民权"理论的批判与否定。在"人民主权论"的阐述方面,洛克的思想是最完善、最典型的。他认为,人民为了趋利避害,决定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让渡一部分自己的权利,从而产生了保护人们整体利益的国家和公共权力。但这种转让并不是绝对和全部权利的转让,而且对被委托进行管理的政府权力也通过法律等形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他的人民主权论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政府权力的确立、运用、监督直到更换,都要由人民来决定;并不是所有的政府都是合法的,只有在人民自由表达意志的基础上,通过契约建立的政权才是合法的政权;合法组成的政府的权力必须按人民的意志来行使,保卫社会成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果政府滥用权力,侵害人民的权利,人民便可收回政府权力,重新建立代表他们意志的新政府。这就是洛克"人民主权论"的核心内容。这些思想对近代社会资产阶级政府的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法律制度、政体形式、政权机构和运作方法都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而产生的。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应认识到民主化进程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理解《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民主思想和理念对世界民主化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四)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民主思想和民主理念是民主政治的灵魂,没有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理念,就不会有完善的民主政治。但民主政治仅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层次上,它就不能成为民主的实践。民主思想和民主理念要变为一种实践,必须经过把民主思想和民主理念法律化的过程,使之变为一种全社会的共识和必须遵守的规则。但仅到这一步仍不能使民主思想与理念成为一种完善的民主实践。要想使法律化的民主顺利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政治实践,还必须使之政治制度化。也就说,必须全力进行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是民主政治的精髓所在。因为,民主如果缺乏具体的制度化内容,就难具有强有力的保障,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近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不但是一个思想理论和法律化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过程。这些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选举制度、决策制度、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机构的设立等,没有这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就不会有近代社会民主力量战胜专制势力的成果。
2.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是近代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个问题在前边已有论述,不在这里赘述。
3.近代社会中的民主政体千差万别,类型很多,但作为民主政治体制,它们一定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宪法作为国家基本大法;有严密完善并得到严格执行的法律制度;有经选举产生的国会,代表社会上各个利益阶层的意志和要求,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政府对国会负责;掌握行政权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由选民或国会选举产生;对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实行分权制衡的制约机制。这些构成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普遍性,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各国因各自国情的不同,在具体的政治体制上形式各异。从这个意义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同美国的总统制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它们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都具有民主政治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要掌握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即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本质;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概括美国与英国政治体制的异同,认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形式的多样性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本质的普遍性的共存。
(五)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是近代史中最典型的一次民主力量战胜封建专制势力的斗争。这次斗争与较量所涉及的内容之深刻、斗争范围之广泛、经历时间之长、斗争历程之曲折都是近代史中罕见的。本专题以法国大革命中最重要的历史史实为例,意在阐述以下几个重要思想:
1.法国大革命的艰巨性是欧美早期三次资产阶级革命中最突出的,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深刻性。这种深刻性主要表现在:(1)在思想领域,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大革命开始初期发表的《人权宣言》都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这一高水平的民主思想、人权观念、共和意识都使民主力量同典型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发生空前尖锐和激烈的斗争,其中封建专制势力的反抗之惨烈也是历史上少见的。由于这场革命在思想理论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而对这场革命和欧美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推动。后来,这种思想还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人类的民主化进程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到今天,围绕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问题,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政治取向。(2)在革命的手段上,法国大革命采取了激烈的暴力斗争方式,它在某种程度上,使革命中对立双方的矛盾时刻处于白热化之中。(3)在革命的发展趋势上,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三个依次深入的发展阶段,相当深刻地消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根基,使这一革命中的矛盾与斗争呈现不断激化的态势。(4)这场革命所追求的政治目标没有递进的阶段性,大多表现为一步到位,如全部废除封建义务、从封建君主专制一步转变为民主共和制、在资产阶级内部掌权的阶层上看,迅速从较为稳健保守的大资产阶级掌权过渡到相当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掌权,掌权的资产阶级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很快就从有利于资产阶级上层转变为平民化色彩很浓的政策取向。这样一些特点,使法国大革命中的反抗力特别顽固,同时也就使这场革命显得格外艰巨。
2.决定法国大革命长期性和曲折性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提到的革命深刻性以外,还有革命力量内部的问题、封建专制势力与民主进步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问题、国内的政治文化传统问题、国际环境问题等。因此,在分析法国大革命进程的长期性、曲折性时应有更广阔的历史视角,这样才能从更深刻的层次上理解法国大革命的特点。不过,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和波旁王朝的复辟都没有完全消灭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革命深刻性的影响。
3.法国大革命中在废除封建义务、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确认公民权利等每项革命成果和公民权利的取得,都是在同封建专制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产物,而不是封建专制势力妥协的结果,更不是封建势力的恩赐。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得以保留,并最后取得了这一斗争的胜利。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应从更为广阔和更深刻的历史视角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深刻性、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认识到政治领域民主与专制的较量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尤其是在近代社会早期,这种斗争更多地表现为残酷的暴力斗争。
(六)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问题。面对西方在思想文化和军事、政治、经济两大方向的进攻,传统中国社会中最早做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要对这种反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应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的评价是被动的评价,即面临西方强大的军事入侵和政治威胁而被迫面对早已传入中国、但为当初中国知识界和政界大多数人所不屑的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因而在1840年前后,中国知识界和政界的评价更多地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政治判断,而不是文化和思想上冷静地思考与鉴别。在强大的"爱国"还是"卖国"的政治氛围中,这些最早做出反应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冷静、理性地分析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利弊短长,误以为中国的失败只是技术上的劣势,而不是封建专制制度对民主政治制度上的劣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和原则。换言之,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不在学习之列,而西方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变革之后所产生的技术优势却可以作为当时中国的学习内容。(2)主张这种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看不到西方技术、经济与军事优势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根源,死抱封建专制的传统体制,拒绝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切实际地以为只要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就可以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同西方列强对抗到底,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无疑是爱国的,但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则是落后、迂腐的,而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看,也很难说它是爱国的。
2.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封建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出现了以康梁和孙中山为代表的两大派别,前者主张通过改良建立有限的君主立宪制,后者则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在对这两种政治派别的评价上,我们以往总是把评价的标准和焦点集中在变革的手段与政体形式上,即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还是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是用和平的手段还是用暴力的手段,这种评价的缺陷是忽视了变革的时机和成本问题。一个国家政治变革的关键既不是君主立宪或共和,也不是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改革,而是民主还是专制。围绕"民主还是专制"这个核心问题,还有两个重要问题却往往为我们所忽视,这就是"时机的选择"和"社会成本与政治效果"的问题。如果当时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和清政府中的开明官员能在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统一认识,全力以赴,共同促进中国通过和平变革的手段,从专制向民主转变,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体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近代的中国将抓住最佳的历史时机,用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政治效果。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却冥顽不化,而中国立宪派和共和派却因政见分歧,大大削弱了共同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变革压力的力度,也丧失了把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改造成立宪派的时机和可能,最后使中国民主化进程错过了以最小社会成本获得最大政治效果的最佳时机,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没有和平立宪的可能,只有通过革命来变革封建专制的政体了。但是,当时的变革派(包括立宪派和共和派,或改良派和革命派)和后来的史学界,都把手段和形式看得比实质、时机和成本更重要,甚至把改良派看得比清政府更坏,把立宪看得比专制更糟糕,把跨进一小步的艰难看成是不可能,相反却从跨进一小步的不可能推导出只要流血就可以跨出一大步的结论,错误地以为"投入的成本越大,就会得到越大的回报"。后来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其手段的改良,而是因为错过了最佳的历史时机,辛亥革命的爆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这里"不得已而为之"的判断并没有贬低其伟大历史意义的意思,只是说,它是清政府撞到墙上,已经没有回身的余地,而社会变革派已经没有其他任何手段可以选择而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是到了所有力量和派别都没有选择余地时,才被迫选择唯一的、需要付出巨大社会成本的变革之路,那才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真正悲剧。这种悲剧的发生说明当时活跃在政坛上的各种政治派别、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负有责任的政治人物,或缺乏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的历史紧迫感,或缺乏政治运作的智慧与技巧,或缺乏在有诸多选择时做出最佳选择的能力,或缺乏统合各种政治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的胸怀,或只有原则却缺乏灵活与妥协的建设性态度,或缺乏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中吸取精华的政治敏感(对19世纪60年代发生在俄国和日本的变革无动于衷)。在这里说到这些,并不是要指责前人,而是意在说明这样几个用鲜血换来的道理:一是近代社会中的改革虽然多有被迫进行的色彩,但它对变革者而言,仍是被迫中的主动选择,而革命往往是已经没有选择时的选择,因此是被迫中的被动选择。二是社会变革的效果并不与投入的社会成本必然成正比,改革也不一定比革命走得更慢,因丧失历史时机而被迫发生的革命不一定比抓住历史时机、主动进行的改革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三是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不等于历史上没有发生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或前途都是不可能的,不要忘记了,"历史的必然性寓于历史的偶然性之中"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史为鉴理应包括从那些可以选择,但没有选择,可以成功,但没有成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中汲取教训,它会使我们的眼界更为广阔,使我们今天的行动更为理性、更富有创意。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提出"体用"之说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理解改良派与革命派政治主张的差异和实质,认识辛亥革命在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巨大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w.w.w.k.s.5.u.c.o.m
【综合提高】
1.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1840~1919年)
派别 事件 思想主张及活动 社会影响
洋务派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追求自强、求富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诞生在洋务运动中 发展工商
兴办西学
革新政治 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未付诸于行动;成为康梁思想来源
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变法
运动 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为戊戌变法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启蒙性
资产
阶级
革命派 三民主义
与论战 提出民族、民权、民生、改良派与革命派就政体展开论战 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建立共和 建立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巩固共和 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独裁与民主的斗争中促进了民主思想传播。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内容:A.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C.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由此确立了民主共和的代议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它带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 宣传民主与科学
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思想空前解放、民主科学弘扬、
推动五四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2.斯宾诺莎、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民主思想的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评价。
主要民主思想 背景 观点 评价
斯宾诺莎的
民主政体最优论 17世纪的荷兰有一定自由,但并不民主。 思想自由;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自由。 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洛克的
天赋人权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建立新秩序而提出的理论论证。 天赋人权;
自由和法律不可分;
分权学说。 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德斯鸠的
三权分立学说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提出 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属议会、国王和法院。 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卢梭的
人民主权论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提出 不仅要求法律上的平等,而且主张经济上的平等;主张建立人民主权的政府。 发出民主的最强音;其人民主权思想具有时代的开创性;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3.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法律文件 代议制的确立
英国
①英国经过议会与国王长期的斗争,于1649年成立共和国。②1653年克伦威尔建立了护国政体,实行军事独裁统治。③克伦威尔病逝后,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④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力图重建君主专制统治,⑤1688年
"光荣革命"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保了国会的地位,限制了王权,从而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又一次跻身于统治阶级之中。 用法律的形式认定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英国从此确立了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此后英国责任内阁逐渐形成完善。
美国 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拉开了美国战争的序幕;(2)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向世界宣告建国;(3)1783年9月,美国与英国签订了《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独立宣言》它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它最早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民主原则。 《独立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独立的愿望和要求。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其分权制衡体制防止了专制专制。但宪法确认了奴隶制,并且存有严重的种族歧视。
法国 1789年大革命; 1791年君主立宪制; 1792年第一共和国;
1804年第一帝国;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七月王朝;1848年
第二共和国; 1852年第二帝国;
1870至1940年第三共和国。 《人权宣言》以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权在民"
,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
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人权宣言》它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阐明资产阶级社会基本原则;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1975年宪法确立了由议会选举的总统共和制度。
4.中外近代史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主要事件 发展过程 主要影响
英国
宪章
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统治权,工人们没有得到选举权。1836年7月伦敦工人组织"人民宪章"运动,19世纪后半期后历经多次选举改革运动,到20世纪初,英国基本上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在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取普选权的英勇斗争,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他们采用和平或武装斗争的方式,为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
国际
工人
运动 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积极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
1871年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1889年在纪念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之际,第二国际成立。通过每年庆祝"五一节"的决议。 在第二国际号召下各国党大多数能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组织群众开展合法斗争,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实行普选制。建立"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为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支持解放战争积极性。
1945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 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这样,再要发动内战者,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了。
1946年1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政协决议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和民主党派的意愿,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49年10月1日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建立。
【高考仿真】
1、(2007宁夏文综)(15分)
材料一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键后的日子里,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十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的经济谅解--遍及世界各地。第四十不虞恐惧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出于能对别国采取有形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根据罗斯福强调"不虞匮乏的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的时代背景。(5分)
(2)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0分)
解析:第(1)问在解答时要注意材料一的时间----1941年1月,当时正处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阶段,然后根据这一突破口解答;第(2)问在解答时要注意历史背景要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形势进行分析。
答案:(1)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世界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2)历史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国共重庆谈判。
意义:有利于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取得国际支持;有利于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和平建国的目标。
2.(2007年山东文综)(10分)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残、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4分)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6分)
解析:第(1)问在解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第(2)问在解答时要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中去寻找答案。
答案:
(1)破除缠足陋习;
提倡女子学文化;
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3、2007海南高考(8分)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摘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摘自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第(1)问在解答时,只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列出即可;第(2)问在分析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
答案:(1)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2分)
(2)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2分)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2分)国事是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