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记叙文阅读(八)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记叙文阅读(八)

ID:123451

大小:140.5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09-12-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记叙文阅读   五十、(09湖北宜昌)(10分)                          龙井问茶                                ■钱汉东     ①杭州西湖是最令人向往的,它的美妙,不仅在于湖光山色,还在于湖边、山里的那些清静的喝茶处。龙井是茶客必到之地。     ②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十余年前的那个时节,我邀三五知己结伴前去龙井。一路的好山好水,一路的桃红柳绿,让人陶醉。到九溪十八涧,我们准备品茗聊天,小憩片刻。这时来了一位老妪,说是龙井村人,欲搭我们的车回去。龙井正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我们不假思索就爽快地答应了。老妪坐在前面带路,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缓缓前行。车窗外,高低茶树,相连成趣;山影斑斓,泉水叮当。山腰间还有不少村妇在采茶。到底是龙井人,老妪三句话不离龙井茶,从老妪的话中,我们知道龙井茶以“色清、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     ③到了龙井,我们跟随好客的老妪走进她那黛瓦粉墙的老屋。她的媳妇正在门前用电锅炒茶。坐在老屋客堂里的竹椅上,我们目睹那满满一锅碧绿的茶树叶子慢慢卷起,干瘪,随之,阵阵赏心悦目的清香四处飘逸。老妪热情地为我们沏上刚出锅的龙井茶,茶水清澈,色泽嫩黄。在我的印象中,绿茶泡出的颜色应该是黄中带绿的,怎么这龙井茶是嫩黄色的呢?于是向老妪请教。老妪拿出几种茶叶让我们识别,她说最好的茶叶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这种茶叶在二月份后就开始采摘,第一道茶味道最好,通常被定为特级茶。清明前龙井茶叶都是嫩芽做的,一叶一芽,泡在杯中,均匀成朵,茶水自然是嫩黄色的了。清明后叶子长大了,绿色素增加,泡出的茶水就有点发绿了。说话间,我们轻轻举杯,喝上一口,细细品味,果然不凡。那茶,香郁若兰,清幽淡雅,清洌甘醇,回味无穷。     ④我想买点龙井回去,让父亲品尝,于是与老妪讨价还价。物以稀为贵,最后以600元一斤成交。带回家后,父亲责备太贵了。如今父亲离我们远去已十年了,但他老人家品茗时怡然自得的神情,依然漫溢在我脑中,那么清晰、那么美妙。     ⑤酽酽之茶真是神奇之物,初饮略带几分苦涩,细品却甘美无比。人生道理莫不如此:试想 。     ⑥茶水清香娴雅,它能陶冶性情,明净心智,让人乐以忘忧。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让龙井茶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也让文人雅士格外偏爱它。 14.细读全文,将下边的记叙要素填充完整。(2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杭州西湖龙井村     我,老妪 15.从外形上看,龙井特级茶有什么特点?(2分)   16.文段中与题目"龙井问茶"的"问"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2分)   17.从茶水颜色看,该怎么区分清明前和清明后的龙井茶?(2分)       18.品读第⑤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说说饮茶带给你的人生启迪(2分)    14、(2分)时间:暮春三月 事件:问茶      15、(2分)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    16、(2分)怎么这龙井茶是嫩黄色的呢?于是向老妪请教。(两句中任选一句亦可)  17、(2分)清明前:茶水嫩黄色的。清明后:茶水有点发绿。      18、(2分)此题旨在考查由饮茶先苦后甜的过程所引发出的人生哲理。所以,评卷重点不在于句式和语言的工整优美,而在于生发出的人生哲理是否贴切。(例句:我们如果没有经历坎坷艰苦的磨炼,就不会有生命的绚丽多彩;我们如果没有经历风雨雷电的考验,就不会有人生的无限风光。)   五一、(09湖北宜昌)     齐白石的人格                            ■松涛     ①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也别具魅力,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     ②齐白石傲,傲如古松。     ③在近代,画而优则仕的人屡见不鲜。但先生傲骨一身,耻于从俗。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来儆戒子孙不要混迹官场。     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靠做木工维持生计,所以常遭人轻视。34岁那年作客胡沁园家中,胡家有位门客丁拔贡擅长治印,先生求他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回家买了印泥,又拣回石头一担,照着一本借来的《二金碟堂印谱》, 磨了刻,刻了磨,弄得房间里石浆满地,无处落足。先生也许没想到,自己这一傲,竟傲出了个治印高手。     ⑤齐白石痴,痴如顽石。     ⑥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 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夫人素知他痴,也懒得去数落,罚他吃一只螃蟹了事。     ⑦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虾背从第几节弯起”,“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牡丹的花蕊和菊花的花蕊有什么区别”等诸如此类怪问题,弄得众弟子往往手足无措,先生却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⑧齐白石谦,谦如空谷。     ⑨同行相轻,是文人的通病。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非常恭谨,显示了一位大师,一位长者应有的谦逊风范。     ⑩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主张“下笔要我有我法”,但他对先辈画家的成就却深表景仰,尤其推崇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曾赋诗说: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 11)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 ,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 之一笑。”正是这种谦逊和宽容,使先生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和艺术上的取长补短。30年代中期,某记者造谣说先生看不起徐悲鸿,认为徐悲鸿只不过到国外镀了层金而已。先生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对人说:“悲鸿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画人画马冠绝当世,我佩服之至!”     (12)先生的傲,使他 ;先生的痴,使他 ;先生的谦,使他 。如果先生没有这人格上的三绝,又怎能成为集诗、书、印、画四绝于一身的巨擘呢?     (13)欲 ,先 ——这也许是齐白石留给后来者的一点启示。     23.本文结构严整,层次分明。其中第①段为总起段;第13段为总结段;第 ( )()( )段为过渡段。(2分) 24.作者前面说齐白石先生“傲如古松”,后面又说他“谦如空谷”,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概括地说说这样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5.请在第11段横线处各填一个字,将齐白石先生的自律名言补充完整。(2分) 26.请根据内容提示,将下边三个词分别还原到第12段的横线处。(3分) A、博采众家 B、精益求精 C、卓然不群 27.根据文章主旨,选择恰当的词句填充在⒀段中的方框里。(2分)   23、(2分)第 ② ⑤ ⑧为过渡段。    24、(3分)不矛盾。说他“傲如古松”,是指他不慕权贵,自尊自强;说他“谦如空谷”,是指他虚心好学,尊重他人。这里的“傲”与“谦”,恰恰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齐白石先生的高尚人格。(加横线的词语是根据齐白石先生的故事提炼出来的人格写照,所以,应视为评分要点,即使不能完全吻合,也应该意思相近。)    25、(2分)短、誉(“赞”,“夸”,“美”等近义词均可)    26、(3分)C;B;A。    27、(2分)欲立艺者,先立人 (或“欲成才,先成人”;“欲立身,先立德”等类似的具有对应关系的词均可)   五二、(09湖北宜昌)(13分) 常伴一轮明月 ■洗尘     ①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对月情有独钟,在那一轮圆亮的月上,国人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情感,不管识字与否,大抵都知道月中有舞动着寂寞广袖的嫦娥,有酿造了香溢天界桂花酒的吴刚,有孜孜捣药不倦的玉兔。     ② 我一直很喜欢被后世誉为“一诗立诗坛”的张若虚的那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每每想起这首诗,眼前就会有一幅亮丽的画面在流动: 。文人们对着一轮明月,饮酒作赋,挥毫泼墨,前赴后继地抒散着自己的情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用寥寥二十个字将月的 ( )、月的净、月的()全部淋漓尽致地揉进思乡的情中。而在中秋月圆之夜,东坡先生吟出了后世代代相诵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 。”将人生的无奈与希望都付与一轮明月,让她充满了人情。     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听,多少的山盟海誓都在拜托月亮来印证。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 ,还是 ,皆别有一番情致。春夜里,万物复苏,花团锦簇,恋人们的情感如花般静悄悄地开放。仲夏夜,月华如水,蛙声片片,怡人的轻风撩拨着恋人温柔的眼神。秋夜里,天蓝入席,一尘不染,恰如他们纯情脉脉的目光。雪后的夜,冰月高悬,洁白如玉,炽热的情却如熊熊火焰驱走了冬的凛冽!     ④ 曾读过一则佛教故事,一山僧方定,有一偷儿潜入,僧察之,朗声道:“山寺无他物,送你床头僧袍以避风凉,送你一轮明月照清山路。去吧,阿弥陀佛!”次日晨,僧袍被叠得方方正正置于山门外。僧叹曰:“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是啊!月光如坦荡的水,可涤净尘世的一切!天蓝蓝,月光光,置身其间,心灵会纯洁得空洞,所有的邪念、杂念都会羞愧地远去,人就会变成自己的神灵!     ⑤带着明月上路,黑暗将不能扰你!带着明月上路,你会拥有淡泊的快乐!     28.下边三句话分别是从文章②③④段的段首抽取出来的中心句,请根据相关内容提示,将下边三句话分别还原到恰当的位置。(2分)     A.月是心灵的净化剂。    B.一轮明月催发了文人的灵感。    C.月圆之夜是恋人们的天堂。 29.请根据第②段中加波浪线诗句的意境,用40字左右描绘出一幅亮丽的“春江月夜图”。(3分)   30.请在第②段的括号中各补写一个字,将李白 《静夜思》中月亮的特点准确概括出来。(2分)       31.请将第②段横线上东坡先生的词句填充完整。(2分) 32.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顺其思路,将第③段中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         ,还是         ,皆别有一番情致。 33.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这句话的双关义。(2分)     28、(2分)②B;③C;④A。    29、(3分)无统一答案。但一要有具体的描写对象;二要色彩和画面感强;三要语言优美整齐。具体评分过程中可根据以上要求分三个等级渐次记分。    30、(2分)明、冷(近义词均可)    31、(2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2、(2分)无统一答案。但必须是按秋、冬顺序,句式相同。(例句:不论是红叶烂漫的秋季,还是银装素裹的冬时。)    33、(2分)表面含义是指自然的明月照亮了黑暗的山路,深层含义是指山僧的话涤净了偷儿的心灵,使他内心的邪念、杂念远他而去。(意近即可)   五三、(09广东省) (15分)     寻石 记     迟子建 ①  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  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  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  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  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  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  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  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  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略有改动) 15.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_____。(3分) 16.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4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17.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4分)   18.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十五)              提示:如果你写上了“铺垫”二字,恭喜你,你答对了。如果你答“为下文写寻石作铺垫”,那么你应得更高分。而如果你还写上了:“以抓白定趣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6.提示:答题时有两点要考虑:一是引用原文,否则无以分析;二是效果。 参考答案:A 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富于想象力。它们都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充满童趣。(答这道题我用时超过2分钟) B 天真的人总有奇思妙想,居然相信石头的传说,并且还推理说自己也不蠢,“理直气壮”回家了,充满童真。 赏析一类的句子,是人的一种直觉,就如我们说某某某很优雅,某某某有阳刚之气一样。我们只能对其相貌、姿势作总的感观描述。音乐也一样,相信很多人都能对喜欢的音乐的原因说出不少形容词。语文,就是要去感受美,这一点与数理化不同。一个均衡的人,应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17.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我”回家。 18.参考:无知者无畏。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原文有“听风雨”)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原文有“亲吻”)。   五四、(09福建龙岩)(11分)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是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同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3分)                                                                                12、阅读第四段画线的句子,思考:“杜甫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3、文中第四段最后一个句子“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该如何理解?除了杜甫,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中国历史上文人的成就与命运上具有悖反的例子吗?(4分)                                                                                 11、是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各1分)        12、①杜甫用诗歌真实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②赋予了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展现了中国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各2分)         13、①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才空有济世之才与用世之志,却仕途坎坷,命运凄凉,无用武之地。②略。(如屈原,满怀对楚国的赤胆忠心,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抱石沉江。)(各2分)   五五、(09福建三明)(28分) 永 不 录 用 朱 晖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 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摘自《辽宁青年》2009年第3期A版,有改动)    19.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6分) ①沉迷网游,遣返回家→②                           →③                      →④                    →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20.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6分) (1)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2)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21. 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2分)                                                                                   22.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4分)                                                                                      23.甘作红烛的苦心人,回头是岸的有志者,共同演绎一段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不少于100字。(10分)     19.( 6分。每空2分,意对即可) 苦闷消沉,插班旁听→重返母校,发愤苦读→考上大学,知道真相   20.( 6分。每题3分)联系内容1分,心理活动揣摩2分示例:(1)沉迷网络游戏被开除,让父亲四处求人,他为此感到惭愧和自责;得知能到镇中学旁听,内心十分欣喜。(2)得知班主任为了挽救自己而煞费苦心,被深深打动,他流下感激的泪。同时也为自己对班主任的误解而感到内疚。    21.(2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本文结尾含蓄,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22.(4分)性格特征,2分 示例:班主任是个有爱心和责任心,工作耐心细致,对沉迷网络的学生不放弃,讲究教育策略的好老师。分析,2分  能结合事例分析即可 23.(10分) 等   级 评 分 意 见 一等(10-8) 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字数符合要求 二等(7-6) 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三等(5-0) 观点不明确,语言不通顺,字数不符合要求   五六、(09四川泸州)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⑾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10. 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有何作用?(4分) 答:   11. 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答: 12.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4分) 答: 13. 作者认为“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通读全文扼要作答。(3分) 答: 10.(4分)①突出了家的朴实和温馨(2分)② 同后文形成对比(1分),为作者表达对故乡家的思念做好铺垫(1分)。   11.(3分)不管一个人身居何处(1分);充满温馨的家始终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1分),家人的关爱总是伴随着自己(1分)。   12.(4分)得意——不满足——悠然自得——向往——自由舒心——牵挂(或惦念)(“牵挂”或“惦念”1分,前五个词语任意答出四个得3分,答出三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1分)  13.(3分)作者认为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1分),因为家能够给人温暖、关爱(1分),家永远是一个人最好的归处(或:是一个人精神的寄托处)(1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