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一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句1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此情可待追忆, 。(李商隐《锦瑟》)(2)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4)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荀子劝学》)(5)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6)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①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搢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注:①鈇钺,刑戮之具。这里指节度使。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乐一过冀北之野 过:经过B、罗而致之幕下 致:招入C、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 縻:被束缚D、东都虽信多才士 信:相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B、①罗而致之幕下 ②做《师说》以贻之C、①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②徐公何能及君D、①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②亚父者,范增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阳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为古代特有的赠序。B、文中运用了比喻,把乌公比伯乐,把温生比千里马,但没有直接赞颂温生品德才学。C、作者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能可贵,似怨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有力。D、乌公慧眼识贤者,一点都没给东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使作者赞不绝口,写四韵诗歌其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1)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译文: (2)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初冬夜饮① 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①本诗写于842年,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②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的“欢”,指代酒。(1)两首诗都写到了“雪”与“梨花”。它们蕴藏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3分)答: (2)请从杜诗中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3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A、吴荪甫朝外站着,脸上的气色和平时不同;他一眼看见李玉亭,招了招手,就喊道:“玉亭,请你到小客厅里去坐一会儿;对不起。”端午节过去了,军阀混战一天比一天嚣张,上海的公债市场波动不定,谣言四起。吴荪甫和杜竹斋的纠纷依然没有解决。李玉亭总打算做和事姥,他认为吴荪甫的刚愎自用是祸根。(《子夜》)B、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觉新被忘却的青春,但他不如两个弟弟鹅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就是这两种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蜡起来。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于是它变成了一个人有两重性格的人。(《家》)C、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复活》)D、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时是独自—人,把客店当做堡垒,把妓女当成名门闺秀,又把店主当成堡垒长官,还要求“堡垒长官”给他封赠。第二天,他回家置办行装。途中,他搭救牧童,把商人当兵马冲杀,结果,他被—个骡夫打下马来,躺在地上动弹不得。最后被同村邻居搭救回家。(《堂吉诃德》)E、“我只能爱一个能保护我的男子汉”甘果某脸红了一会,知道那是在责怪他,显然那姑娘指的是两个钟头以前在那危急情况下他没有给她什么帮助.上面提到的“危急情况”是指两个钟头以前爱斯梅拉达在达格雷沃广—场表演的时候,罗兰塔里那个隐修女对她的威胁. (《巴黎圣母院》)8简述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字数100字左右)(5分)(1) 《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宝玉出场,先有贾敏的介绍,继有王夫人的似贬实惯的评说,后有林黛玉的内心活动。主要人物出场前已做了铺垫。《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出场也有相似之处。请简述诸葛亮出场与宝玉出场有何不同。答: (2) “宝玉挨打”之后,同是前来探望宝玉的宝钗和黛玉,言行情态各不相同,请你对此作简要叙述。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以下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司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论语》中对“学”多有论述,均体现了孔子对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视。B、“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与他同时代的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的权威仅在于我知道我的无知”有异曲同工之处。C、《论语》的核心是“仁”和“礼”。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为人”等。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又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社会。D、《论语》中的有些论述可作为彼此的注解。如“司马牛问君子。子口:“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主要意思就是“君子坦荡荡”。(《述而》)1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3分)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①,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下》)注:①“镒”,也作“溢”,二十两为一镒.“万镒”言其贵重。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什么主张: 答: 三、现代文阅读(27分)甲 必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2题。(12分)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读了10月9日“青年话题”翟春阳先生《感恩不应是件令人恐惧的事》一文,心有戚戚焉。春阳先生针对杭州某小学一次主题队会的主题——当你与妈妈两人中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你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表达了“感恩不是还债、不是伪孝、愚孝”等观点,我完全赞同。 我发现,这类生命教育很有市场,不仅小学在搞,中学在搞,连大学都在搞。在我编辑的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澳洲少女的眼泪折射了什么》的文章,作者系本地一所著名中学的语文老师。他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设计了一个心理游戏:写下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五个事物(可以是人、东西或者需求、心愿等),然后一样样进行放弃,看看最后留下什么。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在游戏中异常活跃,而澳洲少女在课外则哭成一团。为什么?因为她们没法在God(上帝)和frind(朋友),God(上帝)和parents(父母)之间作出抉择,只能用眼泪表达她们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类似的活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也曾搞过,心理学老师胡建兵给100多名学生开了一堂心理游戏课:每名同学在白纸上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五个人的名字,然后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其中一位,在纸上划去一位,然后是划去第二位,最后剩下父母。 缺乏生命教育应该说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是到了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老师们试图用此种方式刺激学生日渐麻木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和感恩之心。殊不知,动机虽好,可由于方式不当,结果却南辕北辙。 就以杭州某小学的此次主题班会为例,在生死抉择中,近四分之一的孩子没有选择让妈妈活下来,这就是说,这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活,而这一结果恰恰是设计者不愿看到的。按照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学生应该选择让妈妈活下来,标准答案也是这样。否则,学生就是自私的,是缺乏感恩心的表现。 这里,老师们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即以亲疏远近、贵贱高低来区分生命维度,硬是将生命等级化,这恰恰是不懂得敬畏生命所致。其实,从本原意义上来说,生命都是同质、平等的,凡是生命都值得敬畏。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施韦泽曾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他认为,所谓伦理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它要求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这里的关键在于,生命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比无私更高;无论为己为人,都不能成为伤害和毁灭生命的理由。同样,在生死关头,父母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都值得敬畏和珍惜,任何以假想方式要求学生作出抉择的教育方式,只会误导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结果只能培养学生的狠心而不是不忍之心。 澳洲少女为什么会哭?就因为她们有不忍之心即恻隐之心,对她们来说,不论是朋友还是父母甚至上帝,他们的生命都是不可剥夺的,是无价的。她们在中国式的考题中交白卷,恰恰证明了她们有着健全的生命伦理观,从中也可知她们那儿的生命教育是正确的。而反观同一课堂中中国学生的积极表现,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懂得敬畏生命,其生命伦理观多少有些病态。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教育方式错了。 由此看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对教育者进行生命启蒙。眼下最要紧的是让教师确立敬畏生命的伦理观,然后再去向学生普及有关常识,拒绝自以为是的残忍的生命教育方式。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老师们试图用心理游戏刺激学生日渐麻木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和感恩之心。B.杭州某小学的此次主题班会,在生死抉择中,近四分之一的孩子没有选择让妈妈活下来,这就是说,这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活,而这一结果正符合设计者的初衷。C.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施韦泽曾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D.在生死关头,父母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都值得敬畏和珍惜。文中这种以假想方式要求学生作出生命抉择的教育方式.将能正确引导学生的生命价值观。E.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对教育者进行生命启蒙.眼下最要紧的是让教师确立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拒绝自以为是的残忍的生命教育方式。12.(1)文中列举了中国小学、中学、大学进行心理游戏的例子,特别提到了澳洲少女的反应,这有何作用?(3分)答: (2)从全文看,结合作者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请简要概述。(4分)答: 乙 选考题请从以下(一)(二)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一)文学粪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橘 子 芥川龙之介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3.下列对小说《橘子》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头对“我”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坐在横须贺二等车厢里等待开车的描写为小说前半部分定下了情感的基调。B.一个进城打工的贫穷小姑娘从车窗口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扔下几个金色的桔子,这种人间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悲观厌世“我”。C、小说中许多处描写是作家精心刻画的一幅画。在这幅画中,充满大量的忧郁、阴暗、厌恶、凄凉的冷色调。D、文中小姑娘的红脸蛋,三个弟弟的红脸蛋,五六只黄灿烛的桔子呈现为一红一黄的暖色调,但这鲜艳的色彩仍未冲去“我”心中的昏暗。E、“我”是—个对时代有着强烈失望感人,在厌恶和失望中,丧失了对普通人性人情的向往,拒绝着人类最普通最常见的感情。14.小说中两次描写“橘子”的颜色,突出它金色、鲜艳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 1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就你认同的人物进行探究.(6分)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勇武校长马君武 林天宏为民国知识分子的勇武好斗排个座次,马君武想必位于前列。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辛亥革命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北京临时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等,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这位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纲领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 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 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其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升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在出任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后,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抗战期间,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 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按照当时国内惯例,大学毕业生必须担任一定年限的助教,才能晋升为讲师。马君武却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解聘。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 1936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任。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 但他似乎从未后悔。1939年,58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有后人评说,这副对联,“早洗净先前勇武之气,显得温情脉脉这般”。马君武去世时,周恩来写的挽词是“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教泽在人”。(选自2007年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略有改动)13、下列关于文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马君武不仅才华横溢,诗文俱佳,而且性格果敢勇猛,不畏权贵。屡与桂系发生冲突,以致几乎为桂系所害。B、马君武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纲领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C、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马君武恢复党籍,让马君武填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表现其狂妄自大。D、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封建教育体制,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这位“恃才傲物”的马校长,从未低下“勇武”的头颅。E、马君武逝世时,周恩来写的挽词是“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教泽在人”。这是对其一生恰如其分的评价。14、在马君武做大学校长之前,文章从哪几个角度介绍他?这些介绍与下文有何联系?(4分)答: 15、马君武亲撰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如何理解其所蕴含的思想境界,请就你的观点进行探究。(6分)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16、阅读下列新闻,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评。(内容包括:概括新闻要点,分析评说,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标题不作要求。)(4分)2008年,大学生青春之歌特别嘹亮2008年是每一个中国人难忘的一年、刻骨铭心的一年。当代大学生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以及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激情奉献,展示了充满理想、大有可为、值得信赖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5级本科生袁复栋,是一名珠峰火炬手。5月8日9时17分,当袁复栋和队友顺利地护送奥运火炬到达珠峰时,袁复栋挥舞着五星红旗,心情无比激动:“所有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换来了成功!”袁复栋回忆说,2008年5月8日,祥云火炬准备登顶珠峰。一路上大家齐心协力,彼此帮扶着向顶峰攀登。当攀登到海拔8100米时,袁复栋的羽绒手套不小心掉了,向下滑了10多米。“在平原上看来微不足道的距离,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看着是那么遥远。”袁复栋明白,“一旦没了手套,不仅意味着手指将被截肢,也意味着无法完成后面的任务”,但这个小伙子仍坚持着往上攀登,同时又祈祷不要起风。这时,两位队友正好向他赶来,在队友的帮助下,袁复栋幸运地拿到手套,“那种感谢不是‘谢谢’两个字可以表达的,队友的帮助让我永远铭记。”被称作“眼镜飞人”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胡凯,是北京奥运会出场比赛最多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他在男子100米比赛中闯入次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奥运男子百米第二轮的运动员;在男子4×100米接力中,他带领中国队杀入决赛,创造了中国田径在这个项目上的新历史。胡凯说,7年来他经历了无数苦辣酸甜,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夏天酷暑难耐,“被太阳晒得发软的跑道上,发出一股股塑胶味,发烫的跑道与胶鞋的摩擦让我们的脚就像在火上烤一样难受”;冬天寒风凛冽,他们迎着刺骨的北风一圈圈地奔跑,“被汗水打湿的头发在训练间隙又迅速结成了冰凌,可谁也没有在意。”17、下面一则《征稿启事》,画线处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四处毛病,请选出三处加以改正(3分)征稿启事 《东山哲学学报》是综合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热诚欢迎海内外知名人士①为本刊撰写稿件。 (一)稿件须是未经发表的学术论著,②问内请勿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二)撰写格式必须③执行本刊的编排规范。规范详见《东山哲学学报》文稿。(三)如本刊认为稿件需要改动,请主动垂询作者,④商量改动事宜。(四)来搞三个月未被录用,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⑤鉴于人力所限,本刊一般不予退稿,烦请作者自留底稿。(五)欢迎使用电子信箱(laomu@163.com)投稿。⑥承蒙国内外作者的热心支持,本刊得以不断发展,于此谨致谢忱。 《东山哲学学报》编辑部2008年12月14日18、下面剪影作品展现的是艺术体操表演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3分)五、作文(70分)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山中听钟,别有不同,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光,最为宜人。读了上述文字,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或者从中领悟到某个道理,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NextPage]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1)只是当时己惘然(2)舞幽壑之潜蚊(3)以手抚膺坐长叹(4)则知明面行无过矣 (5)苟余情其信芳(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每句1分,共6分。有错,漏字不得分)2.D(信,果真,确实)(3分)3.B(A项①为介词;“凭借……身份” 。②为,介词,解为“因为”。B项①为代词,代人,②代词,代人。c项①为疑问代词,解为“哪里”,②为副词,解为“怎么”.D项①为定语后置标志,②助词,表判断。) (3分)4.D(乌公虽然慧眼识贤者,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给东都带来了一定影响,从而使作者不禁扼腕叹惜。) (3分)5.(1)伯乐懂得马,遇到良马,就取走它,马群不剩良马. (3分)(2)面南面坐治理天下的皇帝,他所倚仗和依靠的,就是宰相和将军. (3分)6.(1)不同。第一首诗以梨花喻积雪,表现出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第二首诗以白雪喻梨花,形象地表现了梨花的纯美,作者借之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愁情。(各l分,语言流畅1分,共3分)2)“侵霜”。(1分) “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1分)“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着作者辛酸之感.(1分,若有其它,言之成理也可) 7. A、E。 (A有纠纷的是吴荪甫和赵伯韬.E“危急情况”是指爱斯梅拉达被弗洛德和卡西莫多抢走这件事) (选对一个得3分,两个得5分)8.参考示例:(1)诸葛亮出场之前先有徐庶的郑重推荐,刘备的思之若渴,后有司马徽等人的评价。(1分)这些都是侧面写人,意在说明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和对刘备的重要。(1分)小说以关羽的质疑和“众皆愕然“,从反面强调诸葛亮之才非常人所能想象。(1分)这种烘云托月的写法给请葛亮的出场安排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加悬念。(1分)但与宝玉出场的欲扬先抑不同,诸葛亮的出场上要是正面烘托。(1分)(2)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规劝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致今日”,(1分)无意间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感,因而红了脸,(1分)低下头来,还堂皇地为薛蟠辩护,(1分)黛玉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1分)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1分)9. A“学”范围不单指’学习文化知识”.(3分)10.主张给人才以自由,反对钳制人才;治国不可束缚贤人的手脚,而当信任他们,让贤人发挥各自的本领.(3分)11、(5分) B. D(B而这一结果恰恰是设计者不愿看到的;D会误导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选对一个得3分,两个得5分)12.(1)(3分)以澳洲少女的反应和中国学生的表现作对比,反衬中国学生的积极活跃即冷漠,进一步证明我国在生命教育方面的错误和欠缺;(2分)这一反应也是对老师们试图用此种方式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感恩之心的否定,从而引出首先要对我国的教育者进行生命启蒙的观点。(1分)(2)(4分)要对教育者进行生命启蒙,让教师确立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在此基础上,教育者才能教会学生敬畏生命:(2分)拒绝自以为是的残忍的生命教育方式,寻找正确合理的生命教育方式.(2分)(答到要点即可,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一](l5分)13.(5分)D,E(D这鲜艳的色彩冲去了“我”心中的昏暗;E“我”仍有对普遍人性人情的向往,仍在渴望着人类最普遍最常见的感情。)(选对一个得3分,两个得5分)14.(4分)金色、鲜艳的颜色,给人以明亮、温暖的感受,一扫笼罩着小说的阴霾之气.(2分)赋予“橘子”以亲情和爱意的象征意味和情感意义,显示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给小说中的 “我”,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2分)15,(6分)观点一:主人公是“我”。小说的主体内容,是通过“我”的反思,揭示两种不同的人生感受,一者无聊倦怠,一者温暖坚定。(2分)“我”的感情变化,是小说的主线,串连起小说的情节,也表达了对人世的悲悯,形成了小说的情感内蕴.(2分)小说的主要“意象”——橘子的情感意义也是通过“我”的视角赋予的,“我”才是小说中人生的觉悟者。小姑娘只是引发“我”的反思和情感变化的—个外部因素,不能视为小说主要形象。(2分)观点二:主人公是小姑娘.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小站娘。(1分)小说的主要意象“橘子”,正是小姑娘姐弟之情的象征.(1分)小姑娘抛扔橘子,是小说的中心情节.(1分)“我”在小姑娘抛扔橘子之前之后的情感叙述,只是为了烘托小姑娘不同于“我”的人生态度,目的是突出小姑娘的形象(1分);虽然生活在底层,却有着精神的光芒。(1分)小姑娘才是“我” 人生的启蒙者.“我”只是一个叙述者、观察者,不宜看作小说的主要形象。(1分)若有考生认为,两个人物形象无主人公和非主人公之分别,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给分。[二](15分)13.(5分)c、D(c不能表现其狂妄自大;D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 (选对一个得3分,两个得5分)14.(4分)角度,(1)性格方面:勇武好斗,固执己见。(2)地位方面;资深位高;(3)学识方面:多才多艺,精通数国文字,热爱知识、文学:(4)经历方面:历经挫折,曾被国民党开除党籍曾被军阀炮轰。(3分,写出3点即可)联系:既为下文内容作铺垫,也衬托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1分)15. (6分)表现了马君武再任西大校长时具有如下的思想境界:(1)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2)远离尘嚣,对恬淡宁静生活的热爱;(3)培育栋梁之材、建设美好家园的赤子之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6.(4分)答案略.内容包括:概括新闻要点;(2分)分析评说,发表自己观点与见解.(2分)17.(3分) ①处“知名人士”用语不当,可改为“学者”③处“必须”用语生硬,可改为“请严格”或“请”④处“垂询”用语不得体,此处改为“征求作者意见”⑤处“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没主语,表意不清,可加“作者”(改语句只要合理就可酌情给分,改对一处给1分,只写对序号没改对的不给分。)18.(3分)做这类图文转换题,主要是按要求答题,要有观察力和想象力.本题要扣紧画面内容,选择恰当的修辞方法,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艺术体操表演的表情、动作等精彩之处。(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得1分;语言生动形象得1分;能恰当表现画面内容得1分.每超出3个字扣1分。)19.作文。(参见2008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参考译文]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了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即使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御史大夫乌公凭节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到什么地方去咨询并加以处置呢?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不是可以的吗?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现在,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敢于怀呢?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东都留守相公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咏唱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经典阅读译文】孟子见到齐宣王时说:“您要建造大房巨屋,就一定要派工师去寻求大木料,工师得到大木料,则大王高兴,以为这人能胜任工作。一旦工匠把木料砍削小了,大王您就会生气发怒,以为这人不能胜任工作。而人自幼学习,长大了就要行为于所学到的东西;大王说:‘暂且舍去你所学的,听我的吩咐去做’,那会怎么样呢?“现在这里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即使价值很昂贵,必然要使玉匠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还在说:‘暂且舍去你所学的,听我的吩咐去做。’那跟要玉匠按照您的吩咐去雕刻玉石有什么区别呢?”【说明】孟子针对齐宣王不能用贤图治的弊病,借用两个比喻来告诫齐宣王应该依靠专家,让他们学以致用,而不要依着自己的好恶爱憎,不要依着自己的个性来治理国家。第一个比喻是木材的利用问题,大木料有大木料的用处,但建造房屋,不能都用大木料;工匠根据修建房屋的需要,将大木料改制成小木料来利用,是因为修建房屋也需要小木料。大小配合,才能有一幢完整的房屋。治理国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大臣有大臣的用处,小吏有小吏的用处,而齐宣王却说:“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就是要抹杀每个人的个性和自幼所学的东西,就是否认贤才治理国家的才能,这正应了老子所说的,用愚蠢的智慧来治理人民。究其实,齐宣王本人又能懂得多少呢?工、农、兵、学、商、农、林、渔、牧、副,让他管理什么呢?必须先要确定其管理范围和职责,他才能名正言顺地管理这一方面的事。如果一个君子所学的是文,让他去管理农林渔牧副,或者是他明明管理着文化方面的事,却要他去过问农林渔牧副方面的事,则是名不正;名份不正,则他管理这方面的事就说不上话,或者是说话没有说服力,这事也就干不成了。这事干不成,那么这方面的礼乐也就兴不起来,也就是说,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不起来;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不起来,刑罚就会不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奖惩,手足无措。这是孔子根据“正名”原则进行的的一套推论,这个推论是“为政”的重要理论,也是“为政”的思想指导方针,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思想指导方针。根据这个思想指导方针,统治者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必须先要确定事务的范畴,才能确定立个什么官,才能确定这个官职的职权和责任。而这个官员才能根据职权和责任干好他的事。生活中也是这样,做儿女的责任就是要听父母的教导,不到时候,他是不能承担父母亲的责任的。即使是他生儿育女以后,他有了作父母的责任,但在他的父母亲面前,他仍然是父母亲的儿女,还是要承担作儿女的责任。孟子的第二个比喻是说,雕琢璞玉需要专家,如果玉匠按照您的吩咐去雕琢璞玉,那么很可能这块非常昂贵的玉石也就没有价值了。这就是说,专家在治理国家时,有他的一套办法,如果事事都要按照某个人的旨意和好恶爱憎来办理,那就象外行冒充玉匠雕琢玉石一样了。既然知道雕琢玉石需要请玉匠,同理,治理国家就需要贤才。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一旦掌了权,说话有人听了,就会忘乎所以,到处视察,到处指手划脚,恨不得所有人都听自己的话,都按自己的意愿办事。这种情景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有,而且是愈演愈烈。尤其在中下层官员和很多企业中,往往形成了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而这种人往往很快就倒台了。【诗歌鉴赏】1.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 “淮阳多病偶求欢”,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数被外放。在出任东海太守时,虽卧病不视事,而能大治。后又拜为淮阳太守,他流着泪对汉武帝说:“臣尝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汉书•汲黯传》),要求留在京师,但遭拒绝。汲黯最后就死于淮阳。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颇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这里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垫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慨叹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明胡震亨说:“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玩味此诗,庶几如此。2. 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 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赏析】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七言古诗,然而苏诗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我们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中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何故呢?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