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
说明:本试卷包括二道大题,28小题,其中部分试题分为A题、B题(A题为较难题,B题为较易题),分别供A组考生和B组考生使用。共8页。本试卷为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09年7月,全球已开办孔子学院268所,孔子课堂72所,合计340所,分布于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26个国家93所,非洲16个国家23所,欧洲28个国家122所,美洲11个国家91所,澳洲2个国家11所。目前,与中国合作举办“孔子学院”的申请仍然源源不断。这种文化现象说明 ( )
A.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B.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的民本思想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根源
C.说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
D.儒家思想将个人道德与社会使命进行了有机结合
2.“朝秦暮楚”是战圄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也间接体现了人才备受重视的社会现象。下列与此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 )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3.假如你在西汉武帝时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你应该去哪里 ( )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一个印宗法师在讲说《涅磐经》,当时有风,幡子在飘动,一个僧人说:如果没有风,这幡就不会动,所以是风在动。另一个说:风无形无相,怎么会动呢?明明是幡在动。两人争论不休。慧能见了,就走上前去说:这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啊!大众闻声肃然。下面的思想与慧能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先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5.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将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趋向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6.宋人在《萍洲可谈》中记述海上航行情形:“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由此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
A.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 B.指南针在北宋主要用于迷信活动
C.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D.《萍洲可谈》的作者发明了指南针
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8.“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 )
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
C.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D.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9.“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要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段话的核心是 ( )
A.致富才能自强
B.发展工商业是致富强国的必要条件
C.办学才能振兴工商业,达到致富自强的目的
D.改良政治,是致富强国的根本保证
10.关于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局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②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的斗争
③阻断了中国的独立发展和社会进步④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11.小丽看到一篇短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这种文风的盛行,与近代哪一次革新运动有关 (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新中国成立
12.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各时代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原因之一是 (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C.马克思主义精神广泛传播
D.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13.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甚高,学派亦甚复杂,唯是学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以阻止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一战”爆发 B.十月革命的发生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运动的爆发
1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15.《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6.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下列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B.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对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
D.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17.下列各项,能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 )
A.反对君主专制 B.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18.他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的墓志铭是:“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他是 ( )
A.孟德斯鸠 B.康德 C.卢梭 D.伏尔泰
19.“社会公约在公民之间确立了这样一种平等,以至他们大家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且全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谁的著作 ( )
A.狄德罗 B.伏尔泰 C.盂德斯鸠 D.卢梭
20.在西方科学史上,既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自然观,又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 ( )
A.伽利略 B.哥自尼 C.牛顿 D.达尔文
21.进化论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其产生的背景是 ( )
①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③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的发展迅速,美国提出建立“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和西欧国家纷纷推出激励政策鼓励发展信息技术。这说明了 ( )
A.大国争夺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B.信息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D.大国间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23.有一作家在他的小说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主人公内心独自,没有标点,不分段落,充分体现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据此,你认为这部作品应属于哪一文学流派 ( )
A.古典主义 B.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D.浪漫主义
24.在艺术上重个性、重想象、重激情、重色彩,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的浪漫主义大师是 ( )
A.马奈 B.莫奈 C.德拉克洛瓦 D.塞尚
25.下列音乐家与作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
A.舒伯特——《卡门》 B.约翰·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
C.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D.威尔第——《茶花女》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0分)
26.A.(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档。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材料三《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51人
宋代:267人
明代: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4分)
(3)请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3分)
(4)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2分)
26.B.(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三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杂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分析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巨大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作用。(2分)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2分)17、18世纪的欧美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从牛顿科学体系中获得启发和借鉴,分别进行了哪些历史实践?(2分)
(4)材料四中陈独秀强调“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2分)
(5)结合以上材料指出科学进步与思想解放的关系。(2分)
27. A.(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独立之时虽然科技远远落后于欧洲,但却具有充分的发展潜力。首先,美国是18世纪理性时代的产物,在观念上认同于科学、自由、理性。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走大有利于科学的创新精神。……立法者们十分看重知识,认为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进步。……而且,他们一致认为科学与教育应独立政府而发展,以免受政府的限制和控制。
——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发展迅速。……获得原子能的理论准备虽然是在欧洲完成,但在技术上获得和利用原予能却是在美国首先实现的。……战前欧洲大批优秀科学家移居美国,这是世界科技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昊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
材料三 爱因斯坦坚信对希特勒只有用暴力才能遏制,于是他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通报核裂变的能力。……美国1945年秋天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从而结束了世界大战。……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开发核武器,当他听到核弹轰炸广岛的消息时,他沮丧地说:“呜呼,哀哉。”他在晚年致力于反对原子武器。
——引自《世界上下五千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优势(不得摘抄材料原句)。(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原子能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何在?后来爱因斯坦对研发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并评述这一变化。(10分)
27.B.(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
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
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
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
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
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
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
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请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8分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6分)
28.(18分)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而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
请回答:
(1)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的局限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每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必备的素质,这在孙中山先生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理论认识方面,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哪些改造和发展?(3分)
(3)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毛泽东思想主要主张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什么著作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4分)
(4)在解放战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那么相比较毛泽东思想来说,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哪些问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