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题(1)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题(1)

ID:134059

大小:40.0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0-05-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2.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历史传统的不同           B.生产方式的不同 C.生活习俗的不同           D.宗教信仰的不同 3.(原创)春倌说春是民间说唱艺术。历代官府对春倌说春极为重视。在清朝和民国年间,每年立春这一天,州府县衙都要分别举行隆重的送春仪式。具体做法是在城郊先开春倌会,现场说春表演,烧香祭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由府官、县官亲自握犁赶牛,犁地三个来回。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古代官员非常重视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示范作用 B.政府非常重视在立春时节,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C.中国古代历代政府和官员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D.中国民间祭祀的活动多,内容丰富,教育意义重大    4.(创新)右图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残奥会吉祥物设计方案“福牛乐乐”的灵感来自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我国最早采用牛耕技术是在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    )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  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  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6.(原创)《周易·复》中指出:“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中国古代把这一政策作为基本国策,长期推行是在(   ) A.西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7.下图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的照片,这些照片能够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商朝青铜器代表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最高水平 B.商朝青铜器是迄今为止世界出土的最早文物 C.商代青铜器开始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等方面 D.商朝青铜器铸造技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原创)根据张瀚《松窗梦语》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张毅庵,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由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这一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受到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明显 9.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    ) 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 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10.(原创)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中国市镇展开了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可能有 ①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②唐朝后期,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③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④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蓬勃兴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最早发生在(    ) A.唐朝长安                             B.宋朝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12.(原创)下列图片中,能够促进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是(   )      ①图1  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②图2 统治者重视农业     ③图3  丝绸之路与中外交往      ④图4 手工工场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3.(原创)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这些荒谬的认识是缘于清朝的(    ) A. 闭关锁国         B. 文字狱           C. 重农轻商         D. 政治腐败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 李白《估乐客》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 请回答: (1)概括材料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4分)  材料二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  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  王安石《商感》 (2)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2分)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4分)    材料三  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 (3)材料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15.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锸             穿有鼻环的牛尊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                图二两汉时期        图三  隋唐时期  材料二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图四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        图五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队          图六  清代嘉庆年间的北京东四牌楼        图七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 请回答: (1)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并简要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3)根据图四、图五分析当时的商运方式有哪些?图七中会馆的出现与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关系? (4)根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哪些重要信息?商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16、(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高考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高考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高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高考——[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高考资源网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高考资源网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高考资源网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17、(1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哥孛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哥孛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Laws)和制度(Institutions),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4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切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3分)    (3)如果你同意“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2分)    (4)根据材料三,我们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2分)  18、(12分)浙江张氏家族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的历程,是明清之际江浙一带许多家族家业传承的典型。 材料一  毅庵祖(张瀚先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巾,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夜话》     材料二  张氏家族在“家业大饶”后,将大量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用于购田置地,并要求后人弃商从文,转向科举入仕之途。明嘉靖十四年张瀚中进士、后曾官拜两广总督、吏部尚书。此时张家已演变成大官宦之家。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氏家族“家业大饶”的原因。(2分)分析其所经营机杼业的性质。(2分)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为什么“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4分)    (3)某研究小组通过对张氏家族家业传承的研究,得出这种机杼业为代表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没有前途的经济”的结论,结合所学加以印证。(4分)      19、(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二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三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翠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夕卜,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2)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3分)    (3)材料三中马嘎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4)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20.(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嘉靖八年,霍韫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份)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广东无藩府,非欺隐即委弃于寇贼矣。司国计者,可不究心?”                                        ——《明史·食货一》 【材料二】凡官地,例禁与民交易。然旗人不习耕种,生齿日繁,不免私有质鬻。……。自和珅管大农,奏改前章,于是旗人及府庄头率多撤地别佃,贫民始多失业。   ——赵尔巽《清史稿·食货一》 【材料三】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以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                    ——光绪《周庄镇志》卷四,风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材料中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封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2分)      (2)材料二、三反映出农村怎样的经营方式?“田底”和“田面”的实质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明清这种经营方式和土地生产关系如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4)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具有没收和再分配土地,以及向庄田征税的特权,但它没有阻碍土地的随时买卖和继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4分)    历史专题二【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强调的是施肥、生产技术的提高;C项描绘的是农作物生长状况;D项强调的农业生产要应时制宜;均不符合题意。B项“各顾各”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相对封闭性,体现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生产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 2.B解析:在东方农耕文明中,牛是最重要的农用畜力,所以不可能会出现多吃牛肉的现象;西欧农业不发达,畜牧业较为发达,牛不是用于农耕而是用于饮食。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3.C  解析:A项是表象,不是实质反映。B项没有正确提炼材料的实质。C项是材料的本质反映,因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与材料无关。 4.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是其重要标志,汉代是牛耕技术推广和改进的重要时期,此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故选B项。 5.D解析:历史资料的来源有多种,东汉墓葬的图属于一手资料,其历史价值最高。 6.D解析:材料所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古代其他朝代基本推行开放政策。明朝统治者开始推行“海禁”政策,清朝大规模“闭关锁国”政策。因此,题中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明清时期。 7.D解析: A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B项也是错误的表述。C项主要错在“开始”上,青铜器早在原始社会就用于生活方面。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表明商代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C解析: A项和B项是从表象上分析材料的,不符合题目“本质”的要求。C项是本质的反映,因为材料中已经体现了“雇佣”关系。D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9.B解析:材料中诗的意思是,从事丝织业生产的织者个人衣着粗陋,而高档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故B相符合材料信息。 10.A  解析:①、②、③的叙述是符合史实的。④的表述主要错在“全国”,当时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主要在江浙地区。 11.B解析:此段材料反映了城市商业的发达,从材料看市场和居民区的界限已被打破。这种现象最早发生在宋朝。 12. A解析:铁器的发明大大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推行“重农抑商”也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及中外交往,推动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手工工场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小农经济主要起阻碍和瓦解作用。 13.A解析:提取信息:文中观点都是错误荒谬的,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愚昧无知,和闭关锁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14.解析:本题用诗歌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形式新颖,是道好题。回答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还要注意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答案(1)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水上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2)信息:商业发展渗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得不到保障。政策:重农抑商。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3)现象: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包买商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不同: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15.解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前三幅图是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后四幅图是反映商业的发展情况;解答的关键是尽可能仔细观察分析图片,获取更多的信息。第(1)问的根本原因一般指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结合图片容易联想到生产工具的改进。第(2)问强调农具进步的表现,注意结合图片反映的类型进行归纳,图一是春秋战国时期,想到铁器的使用,联系到以前的情况,从牛耕想到农用动力的变化;图二是汉代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图三是唐朝发明的曲辕犁,从而联想到播种、灌溉技术等等方面的进步。后两问顺之就比较容易了。第(3)问从对两图的比较,能够联想到图四是水运,图五是陆运;会馆从图七的说明可知是某一省等地经商的商人所建立的地方方便商业贸易的地方。第(4)问是将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答案(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标志:生产工具。 (2)表现:①从材质方面:石、木-青铜、铁;②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③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④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4分) 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两汉时期,出现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农耕区域扩大,推动农业发展;隋唐时期,创制了新的耕作工具和曲辕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奠定了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3)水上商运和陆路商运。商运活跃促进了商队的形成,促使了会馆产生;会馆出现推动了都市以及“市”繁荣。 (4)信息:商运活跃,“市”繁荣,都市繁荣,会馆产生。 作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16、【答案】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解析】本题主要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来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第⑴和⑵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属于容易题;第⑶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  17、【参考答案】: (11分) (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1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1分)自给自足。(1分) (2)同意或不同意。(1分)  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2分) (3)同意者讲原因:重农轻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2分) 不同意者举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等(2分) (4)中国富有,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闭关锁国。(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和认识。解题关键是必须对小农经济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点是材料二对于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理解,把握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法律和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8、【参考答案】: (1)原因:转换经营行业;纺织工艺高超;扩大经营规模。(2分)    性质: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2分)  (2)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不能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要求子女科举入仕,弃商从文。(4分) (3)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等。(4分) 【解析】本题借浙江张氏家族的发展历程考查了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回答时注意信息的处理。 19、【参考答案】: (1)中国: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化时代到来。原因:工业革命开展。(4分)  ‘ (2)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1分)经济上: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2分) (3)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4分) (4)农本思想忽视重工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大国心理造成中外交流的缺乏;小农经济带来的对先进文明的抵制。(3分) 【解析】第1小问考查的是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点,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回答;分析原因应注意英国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及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作用。第2小问中马嘎尔尼访华的表层原因是要清政府与英国通商,实际是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清政府拒绝的理由可从经济和政治两角度分析。第3小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逐一分析。第4小问可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近代前夜的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的美梦、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等角度说明。  20、【参考答案】:(13分) (1)措施:打击或抑制土地兼并(变法或出台法令、法规)。(2分) (2)经营方式:租佃制。(1分)   实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一田二主)。(2分) (3)如何促进:一方面,租佃制的实行,使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不用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劳动力条件。(2分)另一方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且相对稳定,有利于调动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农村雇佣劳动制的出现,促进了土地的集约经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促进商业和市场的繁荣,最终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2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给分。) (4)不成立。(1分)理由:自战国后,土地私有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占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政府只能没收和再分配国有土地(官地);土地兼并屡禁不止或收效甚微,也正说明了这一点。(3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给分。) 成立。(1分)理由:中国是“家天下”,是“人治”社会;当土地兼并危及到国家赋税和徭役的征发,危及到封建国家的统治时,必然要采取种种措施来抑制土地兼并;材料一、二正说明封建政府要抑制土地兼并。(3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给分。) (本问为开放性问题,不管答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同样赋分,此问共3分。) 【解析】第一问,要明白,材料中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对这一问题,历代封建政府一般是打击或抑制土地兼并。第二问,要注意分析所给的材料,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问,只要能够明白这种经营方式的特点、作用,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回答。第四问,一方面在注意政府的性质,另一方面,要注意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