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基础历史冲刺120题
31.最早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基本法律条文是在
A.新中国建国的筹备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32.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是
A.新中国成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3.“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下列做法中,危害最大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B.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没有得到实施
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
34.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动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发展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不结盟运动发展 B.中美关系改善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苏关系缓和
35.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执行对港、澳、台“一国两制”方针,主要目的都是为了
A.维护神圣领土的完整 B.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C.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D.创造改革开放的和平环境
36.“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死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7.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已50多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非洲人民给予中国宝贵而坚定的支持。非洲人民对中国最有力的支持是
A.在中国独立之初,最早承认中国 B.亚非会议上和中国荣辱与共、风雨同舟
C.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和中国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
38.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39.本世纪初,加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成果是
A.发展与东南亚联盟友好关系 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
C.成立多方互赢的上海合作组织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40.“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建立北约组织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实行军事援助
41.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上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的是
A.西欧、日本的崛起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D.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4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苏联解体 B.社会主义制度失败 C.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D.多极化趋势出现
43.有人认为,眼下在欧洲有两种东扩,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战略性的,这是指下列哪两者的东扩
A.北约与华约 B.北约与欧盟 C.欧盟与北约 D.恐怖与流感
44.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45.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转型时期。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有 ①铁犁牛耕 ②小农经济 ③租佃制 ④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⑤重农抑商
A.①②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7.“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汉书·景帝纪》记载的这则诏令,反映了古代大河文明国家的
A.中央集权制度 B.以农为本思想 C.以礼入法传统 D.聚族而居习俗
48.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 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49.“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一项政策,即
A.重文轻武 B.重本轻末 C.闭关锁国 D.避战自保
50.2008年,中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原本是
A.纪念庆贺节日 B.岁时农事节日 C.宗教祭祀节日 D.西方传统节日
51.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西方殖民扩张的目的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中介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核心动力
52.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进步意义在于
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西欧列强开始殖民扩张 D.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5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A.西班牙 B.荷兰 C.法国 D.英国
54.当代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福柯在其《规训与惩罚》的书中提出,工厂、学校与部队是对人身体规训的三个最重要的空间。那么其中工厂对人身体的规训应该最早起源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55.飞机,自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这种全新的交通工具,在当时采用的先进科技成果有 ①蒸汽机的改进 ②内燃机的发明 ③炼钢技术的突破 ④石油的广泛运用
A.②③④ B.①②⑧ C.①② D.①②③④
56.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够实质问题是
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 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鸦片贸易合法化
57.下列选项均是洋务运动所为,其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58.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其最早的来源是
A.商人、地主和官僚 B.洋务官僚和工业主 C.手工工场主和地主 D.商人和高利贷者
59.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这种现象反映了
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B.上海是著名的对外窗口 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60.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的内容发生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 ④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