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与练习(1)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与练习(1)

ID:134544

大小:17.0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0-06-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现在,“克隆”的含义已不仅指无性繁殖,也包括“无性繁殖系”。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细胞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的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一群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   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莫特等人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后,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将它注入“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卵细胞中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7.下列对“克隆”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繁衍后代   B.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   C.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   D.动植物“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的总称   18.下列对第三自然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利”是科学家利用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而“组装”成的克隆羊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C.克隆羊胚胎形成的过程与受精卵形成胚胎的过程是相同的   D.“多利”是科学家利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的小绵羊,因此被称为克隆羊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   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卵细胞的发育功能   C.动物体中特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卵的功能相同   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   20.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   B.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区别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细胞经过分裂而长成胚胎,无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   C.“多利”是科学家用它父母的体细胞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组装”出的克隆体,因此克隆羊“多利”没有亲生父母。 D.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这种技术表明利用动物的体细胞也能发展成完整的生命个体。  [解析]第17题:答案为C项。本题考查对有关原文观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A项中将原文第一、二段有关“无性繁殖”的信息整合为中“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繁衍后代”与原文信息一致,故理解正确;B项中将原文中“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转换成克隆是“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从集体名词中抽出个体,符合文意;D项的理解要求将原文段的信息加以整合,理解是正确的。只有C项说“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是属于“误扩范围”,因为“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包括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方面,而“有性繁殖”不属于“克隆”的范围,所以理解错误。 第18题:答案为C项。本题考查对第三段有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A项原文中信息是将两只羊的细胞核互换后“组装”,而并非“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的“组装”故理解错误;B项原文中紧接着“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一句后面强调“‘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证明“多利”是较为典型的“克隆羊”而不是“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D项中因果关系搞错,使“多利”成为“克隆羊”的真正原因是采用了“换核卵”技术,尽管是在试管中产生的,但不是像“有性繁殖”那样的“试管受孕”,故理解错误。只有C项,符合原文中“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的信息,理解正确。 第19题:答案为B项。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意理解的能力。A项是“范围误扩”,原文中的细胞前面有“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定语,而A项表述时将这个定语换成了“各种”; C项中用“某些细胞”概括特殊细胞可以,但在前面又加上“特定的”定语,而原文中“特定”不是修饰“细胞”而是修饰“形态”的,属于“信息缺失”,故理解错误。只有B项,用“某些细胞”来指代特殊细胞是准确的。 第20题:答案为D项。本题考查对全文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A项是与原文第二段“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有性繁殖”的信息相关,但这里却加上了“植物”,范围误扩了; B项从原文第一段“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的信息来看,不能得出“无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的结论,对原文而言,这里是“无中生有”了;C项是从原文第三段提供的信息看,科学家利用了两只母羊来进行试验,所以,“用它父母的体细胞”中“父”字是无中生有的信息。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异化”一词,在开始时是作为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的一个万用代名词而被人们广泛使用。所以,我们必须为它的社会学涵义下一个严密的定义。异化实质上指的是:人们在自己无力支配并认为是压抑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面前所体验的一种束手无策、孤独和毫无意义的感觉。     是卡尔·马克思把异化的概念引进现代社会学中的。按照他的观点,异化是在人们忘记了社会和社会制度是人为所创建的,因而能被人改变这一事实时产生的。由此,社会就成为一种不可支配的敌对力量出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环境产生一种“异化”感。马克思在论及诸如法律、政府、宗教及经济等许多社会制度中运用了这一观点。以宗教为例,人们创造了宗教,却忘记了原本是社会的创造,而束手无策地让自己建立的制度来支配自己的生命。经济秩序也是如此。人们建立起经济制度,可是当他们受到这些制度压迫时,却感到无力改变这些制度,这样一来,人就成了自己所建立的制度的受害者。     马克思相信,具有劳动能力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认为,所有其他的物种,都不过是世界的对象而已,只有人类才是世界的主人,因为他们自觉地作用于世界并创造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人和劳动相互异化了,并因此导致了人同自然、同其他人、甚至同自己之间的对立。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工是产生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每个工人的工作都经过了一种特殊的、严格的和有限的分工,这就限制了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全部发挥。工人们所负的责任很小,他们一无工具,二不拥有最终的产品,三不能参加决策,正因为这样,他们就成了整个劳动过程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一架机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劳动成了一个强制性的劳动,而不是一个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劳动。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工人们劳动生产出的利润都落入他人的腰包。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曾对劳动异化的本质作过一番总结。这一总结如今看来仍和当时一样适用。     那么,劳动的异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劳动,而是被迫强制劳动。因而,他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和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质是: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7.以下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学的“异化”概念是属于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研究范畴内的人们的心理现象。     B.产生“异化”的根本点是人们在不自觉中创建了与自己对立的势力却误以为无法改变的心理。     C. 人与其他一切包括与自我产生对立是人与劳动的异化派生的结果,而且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征之一。     D.“劳动异化”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还不能认识到这样的道理:劳动创造了人,从本质上讲,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我需要。 8.以下不属于产生“劳动异化”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大工业生产中严格分工严重影响了工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     B.工人们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又不能参加民主管理。     C.劳动应是人的自觉行为,充满了创造、满足和发展的乐趣。     D.资本家占有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 9.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创造的宗教却在支配人的生命,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敌对力量。     B.“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中“这种状况”是指工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不能全部发挥。     C.在劳动异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      D.工人不能满足劳动需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把异化的概念引进现代社会学中的目的是为了号召无产阶级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B.“只有人类才是世界的主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具有劳动能力。     C. 既然高度分工是产生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社会发展将会回到符合个性和综合性的劳动中去。     D.人要使自己外化的劳动转变为内化劳动,就必须要放弃自我牺牲的劳动。 [解析]第7题:答案为C项。A项从原文第一段信息的整合,“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是有的,而原文中的“感觉”一词即为“心理现象”;B项与原文第二段相关的信息是“异化是在人们忘记了社会和社会制度是人为所创建的,因而能被人改变这一事实时产生的”,这里与原文一致;D项所说的与原文第二段中“在现代社会中,人和劳动相互异化了,并因此导致了人同自然、同其他人、甚至同自己之间的对立”以及其他部分意思相一致。只有C项,与原文主题切合,且概括范围全面。 第8题:答案为C项。A项与原文有关的信息是“这就限制了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全部发挥”,这里把它整合为“生理和心理”,表述准确;B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 “他们一无工具,二不拥有最终的产品,三不能参加决策”,这里的表述为“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又不能参加民主管理”,与原文一致; D项所说的“资本家占有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与原文中“工人们劳动生产出的利润都落入他人的腰包”一致,故理解正确。。只有C项,与题干中“产生‘劳动异化’的直接原因”要求不切合,故理解错误。 第9题:答案为A项。A项与原文有关的信息是“以宗教为例,人们创造了宗教,却忘记了原本是社会的创造,而束手无策地让自己建立的制度来支配自己的生命”,这里与原文表述一致;B项中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劳动成了一个强制性的劳动,而不是一个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劳动。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而这里却把“这种状况”指代为“工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不能全部发挥”,故错误; C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 “只有人类才是世界的主人,因为他们自觉地作用于世界并创造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这里的表述为“在劳动异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把“劳动过程”误用这“劳动异化过程”了;D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他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这里所说的“工人不能满足劳动需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与“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原因相比,范围小了。 第10题:答案为D项。A项推断正确的理由来源于原文中诸如“人们建立起经济制度,可是当他们受到这些制度压迫时,却感到无力改变这些制度,这样一来,人就成了自己所建立的制度的受害者”等信息;B项推断正确的理由来源于文中“具有劳动能力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等信息;C项所作的推断结论包含第三、四段如“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劳动”等信息中。只有D项,推断为“就必须要放弃自我牺牲的劳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