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一中2010年高三语文考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嵊州一中2010年高三语文考试卷

ID:136176

大小:42.2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0-08-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浙江省嵊州一中2010年高三语文考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狙击/沮丧        舷窗/琴弦            呼吁/驾驭        B.乌龟/龟裂        遒劲/灰烬            悄然/铁锹 C.维系/系数      熊罴/裨将           炮制/泡桐  D.俳优/徘徊     涅槃/啮噬          书箧/胆怯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当欣赏杜甫那些千古留传的诗作时,我们一定会感悟到在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中诗人的感情心志与民生痛苦如胶似漆般的结合在一起。 B.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布署,完全有条件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C.鲁迅总是独具匠心地抓住一切机会,运用他特有的幽默才能,出奇不意地使词语闪烁出动人的艺术的光芒。 D.辽阔苍茫的戈壁荒漠,缥缈洁白的雪山冰峰,森严幽深的皇城内院,人声鼎沸的京城市井,灵秀旖旎的青山碧水,这一切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用括号内的词语来替代的一项是 A、梁文道在《常识》序言中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微言大义) B、早就听说他要认真学习,可几年过去了,也不见他真刻苦起来,还是老样子,雷声大,雨点小。(小题大做) C、他的作品很一般,怕被人看不起,动不动就搬出某某名作家吓唬人,四处乱吹,无非想拉大旗作虎皮抬高自己罢了,并不能说明他的作品好。(狐假虎威) D、岁月悠悠,不觉二十多年倏得就过去,日本的经济泡沫也破了,往日的风光不再,当然烂船也有三斤铁,日本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日本人的奋斗精神和创意能望其项背者几何!(点金成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司专业的技术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创新,开拓市场,竭诚为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完善的服务。 B.形成高考移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方参加高考的人数、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不同造成的。 C.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D.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在中国古代,“小康”是和“大同”相对应的一个词。                      ①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所描述的图景就是当时的小康标准:“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 ②大同社会是儒生的理想世界,只存在于谁也没有见过的“三代”(即尧舜禹),它也是儒生们治国平天下的远景。 ③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而泛泛而谈。 ④目及当下,古今小康的指标虽有差异,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譬如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等。 ⑤“小康”则更为现实。 6.请欣赏漫画,回答问题。(4分)   ①用简明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不超过60字)(2分)                                                                                                                                                                 ②结合漫画合理想象,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拟写一句话。(不超过l0字)(2分)                                                                                 7.下面一段文字摘自某学生的作文,表达上有一些问题,请你结合具体语句,写一段评语。要求:(1)写出存在问题并略作评价;(2)总结出对写作的感悟。(不超过80字,标点不计。)(5分)         正月十五的晚上,窗外是碧海般的青天,一弯金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载着美丽的幻想在飘游。望星空,意朦胧,根根雨丝滋润了我燥热的心。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8月19日,有删改) 8.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最早的礼乐仪式。 B.五帝时期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C.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礼仪制度在那时已经建立起来。 D.周代的礼制集前代之大成, 中国古代的礼文明是在周代完备和成熟起来的。 9.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礼乐文明发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制定礼乐制度,并将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上的人伦和谐。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当时不仅形成了相应的制度,    产生了不少的歌舞,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在礼乐文明形成中,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是周公,他继承了夏殷商的礼乐,并注    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一是孔子,他不仅整理、传播了记    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 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记》有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    主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内容主旨不断有变。 10. 下列各项对“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它能引导人们向善和自    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B.“礼”的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    和谐相处。Ks5u C.“礼”是“乐”的一部分,“礼”是为实现“乐”而辅助、服从于“乐”的,乐之“和”    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 D. 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儒家常将“礼”、“乐”相提    并论,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1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打不碎的鸡蛋                                            (意)马莱巴 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玛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母鸡都吃小石块和石灰微粒,所以:它们生下的鸡蛋壳都结实;而它只吃小麦、高粱和玉米粒,或者吃小虫子,它吃的虫子有玫瑰色的、黑色的和其它各种颜色的,它从来不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因为它消化不了。要是偶然吃下去一颗石子,那石子就整天呆在它的胃里了,而且使它整夜合不上眼,所以,它生的鸡蛋壳很容易破碎。 一天,帕多瓦母鸡听到一位卖鸡蛋的商人对农庄的女主人抱怨说,有一只母鸡生的蛋太容易破了,每次运输途中都得碎。母鸡听了十分担心,因为它知道,一旦女主人发现了那些蛋壳易破碎的鸡蛋都是它生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把它宰了。农庄附近有一家大理石匠铺。一天,母鸡试着去尝大理石粉末。石粉既不好吃也不难吃,但跟小石子和石灰微粒一样难消化。第二天,它生下的鸡蛋蛋壳呈大理石的颜色,外表十分好看,但还是很容易破碎。另有一天母鸡从石匠铺面前走过时,看到有一桶罐子打开着,上面写有“硬化剂”的字样。“但愿这东西从来没有毒。”可怜的母鸡自言自语道。母鸡在那白色的糊状物上啄了两三下,原来那是石匠用来粘大理石的粘胶。它随后跑回到鸡舍去,因为要是吃了那东西要死的话,它情愿死在自己的窝里也不能死在马路上。它久久地睁着眼睛等着肚子作疼,最后它睡着了,它一夜睡到大天亮,黎明时它生了蛋。 它不像往常那样啼叫以通知女主人来取蛋,它拿了鸡蛋到一片树丛后面去。母鸡先用嘴啄,然后拿一块石子敲:这一回,它生的蛋可真硬,于是,它就把鸡蛋放回鸡舍去。 帕多瓦母鸡生下的蛋在运输途中没有破碎,它被放在市场的货摊上,让一位工人的妻子煎鸡蛋吃。女人回到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碗边,她拿起帕多瓦母鸡生的这个鸡蛋在碗边一敲,但鸡蛋没有打碎,碗却打碎了。“咦,真怪!”女人自言自语,她拿起鸡蛋,在大理石做的桌子角上敲。大理石被敲掉了一角。她拿来了锤子,试着用锤子敲鸡蛋,还是敲不碎。于是她把那只蛋放在一边,因为她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 丈夫与儿子吃了用三只鸡蛋煎的蛋,而不是四只。妻子说人家卖给她一只不新鲜的鸡蛋,也许已经坏了,所以她故意没煎进去。 第二天,她那个大学生儿子把几只烂西红柿和那只鸡蛋放进包里,因为那天有部长来参观。那个部长诡计多端,他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大学生们商议好给予他应有的欢迎。当那位部长一出现在学校门口时,烂西红柿和臭鸡蛋朝他的前额扔过去。只听见“啪”,像是打过去一块石头似的,部长应声倒地。大家把他抬出去,用冰水袋敷在他的额头上,因为部长的前额正中长出一个大鼓包。尽管用冰水敷,他那个肿包越来越大,活像犀牛的角。 打从那天以后,部长再也不接见大学生了,也不再去参观什么开幕式了,因为不管怎么冷敷和治疗,部长额头上的那块包怎么也消不下去了。 12.小说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1分) 13.第二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 14.本文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请任选两点作赏析。(6分) —————————————————————————————————————————————————————————————————————————————————————————————————————————————————— 15.从文章看,你认为作者对这只帕多瓦种的母鸡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小说阐明理由。(5分) —————————————————————————————————————————————————————————————————————————————— 16.小说中,这只不碎的鸡蛋给“工人的妻子”与“部长”惹了麻烦,请从小说主题表达的角度简析这两个情节。(5分)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 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②,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③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④、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⑤,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Ks5u 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注〗①雉堞:城墙。②冶尊:饮酒。③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④外感中攻:外来刺激内心煎熬。⑤辟:通“壁”。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              髻:像发髻那样 B.而官斯土者……亦往往寓庖于此        官:做官 C.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            彻:彻底 D.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萦绕 1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B.①而后向之所云诸景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C.①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②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D.①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②置杯焉则胶 19.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A.(莲女渔郎)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 B.于是登斯堂,(我)不问其人 C.起座一观,还则(湖山)随失 D.倚几以临即湖山,(客)终席不去 2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豁然堂原为绍兴府城隍祠西的一座堂,处在湖山环抱之中,登临其址,视野开阔,无    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都如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一般。 B.这座堂原本四面皆墙,只在西面开一小窗,客人和主人都必须朝东而坐,站起来观看    景色,即使转过身去也难以一睹湖山景色,作者以为其建造“规制无法”。 C.经作者改建后的这座堂,西、南都开了窗。客人座东而向西,湖山美景便可尽收眼底,    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工程完毕后,作者为它起名,称之为“豁然堂”。 D.作者借此发表感慨:人心豁达与否,是只顾一己私利还是以天下万物为公,差别极细    微,就看你能否打开心灵的窗户;并以此作为自己和登斯堂者的共勉。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3分)                                                                                (2)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书 边 事                    [唐]张乔 调角断①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    【注】断:占尽。 22.尾联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2分) 23.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四海之内皆兄弟”,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 (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楚辞·渔父》) (3)丰草绿缛而争茂,                 ;                ,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4)秦人不暇自哀,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论语》)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前人留下的“俗话”,其实就是“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的东西。看看下面的“俗话说”,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被“忽悠了?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弯!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 那么,前人留下的这些矛盾的“经验之谈”,你认为有意义吗?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联想和想象,等等。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浙江省嵊州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D(A. jū/jǔ,xián/xián,yù/yù  B guī/jūn,jìng/jìn,qiǎo/qiāo C. xì/xì,pí/pí   páo/pāo      D.pái/pái , niè/niè  , qiè/qiè 2.D 3、C(C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某种旗号以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A卑之无甚高论: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B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声势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情当作大事情来办。D烂船也有三斤铁:比喻不好的东西也有可利用的、不可小看的成分。点金成铁:比喻把别人的好文章改坏。) 4.C(A.公司后加“凭借”B .“主要原因”与“造成的”语意重复。D.“少数”与“普遍”矛盾) 5.②⑤①④③ 6.(1)示例:画面左边一中年人,仅挑一只桶,桶上写着“物质生活”;右下方有一只写着“文化生活”的桶,似乎在向中年人说着什么。(内容全面2分) (2)示例①:落下我,你会走不远的。示例②:我也很重要啊。(只要紧扣画面内容,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即可)(2分) 7.(5分)参考答案:     (1)正月十五,哪有“一弯金月”?一叶扁舟怎能“灯火辉煌”?明明是晴天,哪来“根根雨丝”?看似辞藻华美,实则违背常理。(2分)(2)它启示我们,语言表达不可脱离生活而盲目追求空洞、华丽的辞藻。(3分)(大意对,即可得分。)(不超过80字,标点不计。) 8.C(文章第二段提到:“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说“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错误) 9.A (B.“完备成熟”的原因解说不确,应该是“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周公“继承了夏殷商的礼乐”解说不确。D“内容主旨不断有变”错误) 10.C(“礼”与“乐”的从属关系错误,“乐”是“礼”的一个方面) 11.我们要汲取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促进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2.虚构(1分) 13.引出下文,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展开,后来母鸡尝大理石粉、硬化剂都是由商人的埋怨的话引起的。(3分) 14.(1)虚构荒诞的情节。 (2)小说以“不碎的鸡蛋”为线索,情节曲折生动,一波三折。 (4)运用延迟或摇摆(如:女人敲鸡蛋部分内容)。 (3)细节描写(母鸡尝硬化剂部分内容;女人敲鸡蛋部分内容)  (答出以上任一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说明,语言流畅的,给3分;答出以上任两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说明,语言流畅,即可得满分6分) 15.一种理解:批评否定的态度。理由:“它有个毛病”“而它只吃”“它从来不吃”等这些语句都暗含贬义;通过它与其他母鸡的比较,突出强调它只吃精粮、娇生惯养、不肯吃苦,所以它只能下易碎的鸡蛋。(答出“批评否定”给1分)    另一种理解:肯定欣赏的态度。母鸡在听了商人的抱怨的话后,感到自己的生存充满了危机,为此它硬着头皮去尝大理石粉、硬化剂,最终它下了一个打不碎的鸡蛋。作者笔下的这只母鸡具有一些可贵的品质:它有自知之明,为了争取自己的生存它能努力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积极应变。(答出“肯定欣赏”给1分) 16.这两个情节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加突出了小说的主题。(2分)女人觉得不好意思对家人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于是她向家人撒了谎;那个部长想让大学生们鼓掌欢迎他,可结果被那只鸡蛋击中了前额。由这两个情节,小说的讽刺意味得到了彰显,小说意在讽刺人性中的好面子、爱虚荣这种丑陋的人性。(3分) 17.C(彻:通“撤”,撤除) 18.D(A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后者是指示代词,那。B前者为名词性结构,后者表处所。C前者“在”,后者“对”。D两者都为兼词。) 19.C 20.B(“客人和主人都必须朝东而坐”有误,原文“客主座必东”的意思是客人的主座一定要设在朝东的一面;“即使转过身去也难以一睹湖山景色”有误,原文“起座一观,还则随失”的意思是要离座(转身)才能看到景色,等再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 21.(1)译文:我认为它这样不好(非常不满这种状况),将西、南两面全部改成窗户,只保留一面东墙。(得分点:病、牖、直) (2)译文:我既已用“豁然”这个意义来命名了,打算用它来与众人共勉(一起分享),接着写下了这篇《豁然堂记》。(得分点:名、是、共) 22.比喻,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2分) 23.“倚”字更好。“倚”字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 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却给人一种 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宁静安详的意境。 “守”字更好。“守”字刻画了戍边将士忠于职守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为后文“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作了很好的铺垫,微妙地传达出边关的安宁就是有了这些忠诚的战士的主旨。“倚”字不能展现战士的精神风貌。(4分) 24.(1)杀鸡焉用牛刀(1分) (2)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1分),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1分)。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1分)。 25.(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新沐者必弹冠         受物之汶汶者乎 (3)佳木葱笼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 (4)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26.参照2009年高考作文阅卷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象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 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它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象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山似发髻般峙立,水如衣带一般澄澈。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低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濛,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象当年诗人龟龄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的主座一定设在朝东的一面,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离座转身才能看到景色,等再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又让客人改为座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 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象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象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象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 我既已用“豁然”这个意义来命名了,打算用它来与众人共勉(一起分享),接着写下了这篇《豁然堂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