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届高三 语文期末质量检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届高三 语文期末质量检测

ID:136179

大小:21.8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0-08-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届高三 语文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10.1)        注意: 1.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均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计分。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时代的面目 ①“现代”的定义之一也许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具体的东西的知识越来越精确,对抽象意念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在我们的时代,时间、方位可以定得极准确,最细微的分子和原生质都逃不过人类的观察;可是美丑、善恶这样的概念却日日失去它们公认的判别标准。 ②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所有不能精确度量的价值都在往中间地带走。放眼全球,威仪赫赫的将军也许在时事漫画里成为谐角,违法的官员或杀人的大盗却可能因巧舌如簧而一夜成名。 ③于是,世界上能够执行死刑的地方越来越少;“不可杀人”的信条既然不能用来规范犯法者,便回过头来规范执法者。而更振振有词的理由是,我们无法定下绝对善恶的标准。宁可相信人cc做了再可恶的事,c可能有值得谅解的原因:难道不是社会的错吗?难道不是他的父母的错吗?难道不是他偶然读过的文字、看过的画面的错吗?而他的基因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杀人越货的因子老早就种植在这个倒霉的人身上了.为什么不去责怪那些给了他遗传基因的先人呢?前几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杀人累累的罪犯被判死刑,临近行刑,各地的美国人顿足叹息,游行请愿。这个杀人犯加诸受害者的痛苦,这时却无人记得——这个时代有广大的同情心.但是却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决定这同情应该投在哪里。 ④一次和同学闲谈,我问他们心目中这一代的英雄是谁。众生沉吟久之,有一个终于说,Michael Jackson!其他学生一起微笑起来,显然也并不反对,我也不免微笑了。这个歌手表现出来的热力无限,一支歌卖到三千万张唱片,只手挽救了美国几年前日落西山的唱片业,史无前例地独得八项格莱美奖……这已当然足够塑造一个时代的英雄。然而,杰克逊真正的魅力,也许还是一种精巧的模糊,一种特别属于这个时代的模糊。小说家韦勒(Sheila Wellre)前些年曾有一篇文章描述过他,当时杰克逊刚结束了一趟全球巡回演出,所到披靡。韦勒写道,杰克逊是个“部分成人部分孩子;既像情人也像儿子;虽是黑人却有白人的眉目轮廓;充满城市的狂热和新潮流的气息。却又仿佛一吹即散的精灵,不带走人间烟火;他的舞台演出技巧无懈可击,但动如脱兔的同时,却又腼如处子;他的声调面容都使他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当杰克逊穿着发亮的黑色紧身衣,环佩叮当,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时,我们看到的是他鲜明的具体形象,然而他的介乎两性、跨过年龄层、似尘世似脱俗、横扫歌坛的气质,岂不是更切合了一个模糊时代的品位! ⑤如今的时代,原也是个英雄短命的时代。竞技场上的金牌得主不多时便无人记得,畅销书和作者的光彩只能维持到新的排行榜上市为止,一些人的名字在传播媒体上发五分钟光亮.就销声匿迹了……在这样一个英雄乍生乍灭的时代,模糊本身便也是一个特色,且熠熠然切合了时代的面目吧。   1.第③段方框中填人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  但    B.如果  就   C.即使  也    D.只有  才 2.本文第③段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第④段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证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2分) 3.简述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4.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精巧的模糊”指的是杰克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0字以内)。(3分) 5.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将军成为谐角,杀人大盗一夜成名,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模糊。   B.“都在往中间地带走”,表明人们对抽象意念的认识越来越不清晰。   C.作者认为从社会层面或家庭根源看,再可恶的人都有值得原谅的理由。   D.文章结尾用“特色”“熠熠然”讽刺了缺乏基本判断标准的时代面目。 6.文章结尾指出“如今的时代,原也是个英雄短命的时代”,你认可作者的判断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被偷走的灵魂 过旭明 ①在无锡,有一个可以称作传统的仪式:每晚广播的结束曲就是《二泉映月》,这曲子被形象地叫做“关门曲”。当年有线广播十分普及,从低矮的门窗里渗出的旋律,足以构成合奏。音乐是悲伤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这大概是王国潼演奏的版本。多雨的江南,小弄长而暗,仿佛是从戴望舒笔下流出来的。晚上,路灯昏淡,青石板闪烁着金属光泽,远处跑着的自行车“壳壳”作响。仿佛要散架似的,猛地响起女人的尖叫声,那必是又有夫妻婆媳在吵架……就是这样,《二泉映月》成了我青春的记忆。 ②直到后来,听到了各种版本的《二泉映月》,有了新的感受,也知道小泽征尔所说的“这音乐要跪着听”的名言,但在记忆中,抹不去的还是当年从小巷里听到的声音,有时甚至还觉得阿炳的音乐就应该在市并中回旋…… ③听闵慧芬的《二泉映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这音乐是否就是阿炳的音乐呢?曲谱固然是死的,但音乐的灵魂呢?阿炳惊鸿一瞥似的留下的足音,是否真的被我们理解?闵慧芬的演奏速度,肯定比阿炳来得慢,她演奏中的开合也比阿炳夸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这一点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阿炳的音乐,往往是在行进中演奏的,站立式的姿势,行进的速度,都不容如此煽情。解放后,音乐被贴上政治的标签,阿炳既然被认定是万恶旧社会的受害者,《二泉映月》也自然被悲惨化了。     ④被悲惨化的,当然首先是阿炳的身世。曾经和阿炳有过亲密接触的雕塑家钱绍武,他和阿炳是邻居,曾为阿炳做过一个雕像,青铜的,约两米高,很有意思。雕塑以阿炳的背影为主体,阿炳头戴毡帽,佝偻着,冬天的风吹过褴褛的衣衫,仿佛打了一个寒噤。背影后是一垛江南的花墙。暗示无锡的小巷。这个雕塑运用了中国艺术的表现方式,以侧面暗示来体现这位邻居,颇为传神。正面的描述太困难了!我听钱绍武谈到阿炳,是在惠山脚下,谈及阿炳,他眯起笑眼,呵呵地说起阿炳当年拿铜板给孩子们买馄饨的往事,仿佛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胖胖而慈祥的钱教授说起故事很有神采,身形一下灵动起来,我们都很陶醉。但回头一想,根本没什么信息量,阿炳的确是难说的.用悲惨化了的阿炳来想象,是最简单也是最可行的。教授或许还有另外的内容,在他的笑脸中慢慢地漾开来,但他什么也没说。     ⑤在钱教授身上,我们能够感到无锡老人身上的那份圆滑,或者是一份厚道,这样的神情我太熟悉了,小康之家的克制与谦恭,几乎是无锡人的一种性格。     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无锡,可以说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它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在我们的经验中,就算是在那个时代也很少有人会像阿炳那样潦倒。搞艺术在这座城市中或许不是一个好饭碗,但无锡是一个极重文化的城市也是不争的事实。阿炳的苦难,更多源于与这座城市性格格格不入的“荒唐”行径。荒唐啊,荒唐!阿炳太荒唐了!     ⑦远离阿炳的人往往会以想象去虚构这位民间艺术家,这种想象融合了以往对艺术家的认识,并以艺术的名义,史诗般地赋予阿炳万丈光芒;而与阿炳有过接触的人,往往执着于阿炳年轻时整日与大烟为伍,出没于妓院,以致因“花柳病”瞎了双眼的往事,并以道德的名义对阿炳予以审判。这几乎成了难解的公案。我曾经陪一位朋友寻访阿炳的旧事,赶巧遇到一位老伯不但见过阿炳.而且很“熟”。他应付着我们的好奇,最后终于显得有些不耐烦,说,他啊,不是个好人!     ⑧不是好人!?     ⑨“不是好人”的结论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但在这次访问中,几乎所有和阿炳有过接触的人,都众口一词地表达了这一共识:他不是个好人!俗话说众口铄金,但阿炳却不是这样。说好的奉若天仙,说坏的也理直气壮,让人莫名其妙。在这次访问中,我们知道了阿炳去世时的景象:一个女人忙乱的身影中,邻居开始传言:这个人大概不行了。据说连哭声也十分寥落。最后阿炳躺在了卸下的门板上……     ⑩那次我们去的时候,阿炳故居的屋子里乱得一塌糊涂,竹椅、铁锅、小板凳,还有张占了半屋子的龌龊的床,这个景象和当年差不多,没有粉饰过。这在各式各样的故居里也属难得。站在这个破败的屋子里,呼吸剃鼻的粉尘,透过黑糊糊的光,我们希望走近那个被偷走的灵魂。 7.第①段中提到的著名诗人戴望舒,高中语文教材选有他的作品《    》。(1分) 8.从全文看,第⑤段点出无锡人“克制与谦恭”的性格,不仅使钱教授明知阿炳生平却不愿多说的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更揭示了阿炳                        。(3分) 9.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对江南小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青春记忆的感伤。   B.第③段作者认为闵慧芬对《二泉映月》的处理方法过于夸张煽情。   C.第⑥段连用几个“荒唐”来强调造成阿炳苦难命运的社会原因。   D.第⑧段作者用“?!”的标点符号来表达作者无奈和愤怒的感情。   E.第⑨段写阿炳去世时情形,主要是为了表现周围人们的冷漠麻木。   F.本文几次说到的“悲惨化”,意为阿炳及其音乐都被贴上政治标签。 10.第⑩段对阿炳故居描写的目的在于                        。(3分) l 1.标题“被偷走的灵魂”的含义是                        。(3分) 1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对阿炳的认识与评价(80字左右)。(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6分) 【注:任选6空,若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           ,来者犹可追。(《论语》)  (2)上食埃土,           ,用心一也。(苟子《劝学》)  (3)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6)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7)           ,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 (8)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甲【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卢  挚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乙【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 邓玉宾子     乾坤一转丸,日月双飞箭。浮生梦一场,世事云千变。万里玉门关,七里钓鱼滩。晓日长安近,秋风蜀道难。休干,误杀英雄汉。看看,星星两鬓斑。 14.“双调”在元散曲中被称作           ;“沉醉东风”、“雁儿落过得胜令”在元散曲中被称作           。(2分) 15.对作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曲中“种瓜”、“浇麻”、说“庄家话”。是作者闲居生活的典型画面。   B.乙曲中“一转丸”、“双飞箭”,从时空角度形象地比喻了世事倏忽变化。   C.“醉里乾坤大”表明醉酒才觉天地宽广,折射出作者对闲居生活的陶醉。   D.“看看,星星两鬓斑”照应了开头的时光飞逝,抒发了浮生如梦的感慨。 16.这两首元散曲同是写“闲”,但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又有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具体分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手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日:“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书·苏武传》(节选) 1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副有罪,当相坐    (2)马畜弥山   (3)畔主背亲          (4)羝乳乃得归 18.下列两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何以女为见/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2)欲因此时降武/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1)组相同,(2)组也相同    B.(1)组相同,(2)组则不同   C.(1)组不同,(2)组也不同    D.(1)组不同,(2)组则相同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2)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0.第①段写面对卫律的cc和cc,苏武不为所动,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2分) 21.第②段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答王阮亭 尤侗     ①来书谓仆《清平调》①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太息,又复起舞。     ②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③假使太白当年果中状元,不过盲宰相作试官耳,不幸出林甫、国忠②之门,耻孰甚焉?何如玉环一顾笑于朱衣万点乎?然仆甫脱稿,即有罪我为骂状元者,昔王渼陂作《杜甫游春》剧,人谓其骂宰相,今仆亦遭此语,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于世也。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注释】①《清平调》:尤侗所撰杂剧,戏说唐代诗人李白等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剧中,唐玄宗让“知音懂律”的杨贵妃任主考,杨贵妃选李白所作《清平调》一曲为压卷,取为状元。②林甫、国忠:指唐玄宗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22.解释加点词语。(2分)     (1)第不图肥婢竟远胜冬烘试官     (2)林甫、力士接踵于世     23.下列选项最符合“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愧对许多女性。     B.因此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因为女性而惭愧。     C.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惭愧。     D.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竟然知道女性会因此而惭愧的。     24.第②段列举李白和杨贵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分)     25.作者认为假使李白当年果真中了状元,也是件可耻的事,因为___________。(2分)     26.谈谈你对第③段“此又仆之助公太息”的理解。(3分) 二、70分     27.作文(70分)     再过二十几天,我们将迎来农历虎年(庚寅年)。请以“又到虎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