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南中招考试说明解密预测试卷
语文(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9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分数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弥漫 奢靡 鬼迷心窍 望风披靡
B.着陆 琢磨 绰约多姿 真知灼见
C.歼灭 信笺 挑拨离间 缄口不言
D.怯懦 惬意 锲而不舍 提纲挈领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震耳欲聋 粗制烂造 变幻莫测 忍俊不禁
B.叱咤风云 毛骨悚然 息息相通 耀武扬威
C.德高望重 鞠躬尽瘁 妇儒皆知 人迹罕至
D.格尽职守 因地制宜 视而不见 物竞天择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我们要丰富自己的思想情趣,提高文学 和鉴赏能力。
(2)小习惯改变大地球,爱低碳 新时尚。
(3)由于摆脱了功利之争,田园山水诗人便有了一种恬静 的心境。
(4)只有努力钻研,勤奋思考, 能对所学内容知其所以然。
A.素养 表现 淡薄 才
B.修养 彰显 淡薄 就
C.修养 表现 淡泊 就
D.素养 彰显 淡泊 才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C.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地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
D.《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的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5.古诗文默写。(共8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2)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诗歌中有情趣,亦有理趣,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 , ”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 , ”一句传达了高度决定视野的哲理意蕴;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 , ”巧妙地点出了时序更替的自然理趣。
6.把下面三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公布的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进一步显示, ,
, 。
①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的。②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③这种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材料一 “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地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壮美的中原湖光山色中,追寻我们的血缘之根,追寻我们的民族之根,追寻我们的文化之根,这也许就是“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真正意义。
材料二 我会一直仰望河南,河南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中原人是证人。迈入文明的门槛有很多标准:第一需要有文字;第二有城市的痕迹;第三有青铜器;第四有祭祀活动。这一切最早主要发生在河南。(余秋雨)
材料三 公元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
(1)结合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人物对河南的评价。(2分)
(2)“中国旅游日”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结合材料三,描述下图中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2分)
(3)2012年暑假就要来临,你要“背起行囊走四方”,打算到河南的哪些景点(或城市)旅游?(写出3~5个)请你使用词语“跨越”、“肃然起敬”、“如诗如画”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并向读者介绍一个旅游景点或名人故事。(4分)
[NextPage]
得分
评卷人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5分)
有一种豆腐是用亲情做的
夏夏
公司对面新餐馆开张,热热闹闹地放鞭炮。在办公室里看过去,是一家规模中等的家常菜馆。中午下班,几个同事约在一起,过去吃饭。
进门,一个女孩笑盈盈地迎上前来,领我们入座。女孩穿蓝色碎花上衣,蓝布裤,阔阔的裤脚,黑布鞋,蓝头巾,是店里的特色店服,和她神情中那几分乡村女孩特有的羞涩很相衬。十八九岁的样子,声音干净甜美,笑容真诚饱满。
把菜单递过来,我们凑在一起翻看,随意地。有同事问:“小妹,有啥好吃的,推荐一下。 ”
女孩抿抿唇,报了三两样特色菜,然后说:“我们店的蘸汁豆腐不错的,豆腐嫩,味道纯,又有营养,女孩子吃了可以美容,还不长胖……点一份吧。”不像介绍其他菜品,一份蘸汁豆腐,她用了好多词来形容,口气,也有点迫不及待。
“是招牌菜吗?”我抬头问她。她的脸忽然有点红了,摇头,小声说:“不是的,不过……”声音又急促起来,“不骗大家,真的很好吃,可以尝一尝啊。”
我们都笑起来,菜单上,一份蘸汁豆腐不过6块钱,实在不是太值得去推荐,就要了一份。
菜陆续上来,包括那盘蘸汁豆腐,尝了一口,味道的确不错,不似市场上卖的豆腐那样水,颜色好看,味道也纯,像小时候吃过的农民挑去城里卖的那种豆腐;蘸的调味汁是韭花,也像自己家里做的,味道正正的。女孩没有撒谎,这道蘸汁豆腐虽不是店中招牌菜,但的确可口。
这时邻座来了其他顾客,女孩去招呼他们,又向他们推荐蘸汁豆腐……
以后,几个同事常常来这家饭馆吃午餐,也常常会接受那个女孩的服务。她已认得我们,不再刻意推荐了,但总要试探着问上一句,还要蘸汁豆腐吗?问完了,脸依然会微微泛红。偶尔会拒绝,但大多时候,会要上一份。这样一道菜,花不了几个钱,又如她所说,女孩子吃了可以美容,还不长胖。清爽的味道,每天吃,也不会厌烦。
也常常听到她对新顾客介绍这道菜,用词越发丰富,说起来越发流畅,只是不知缘故。
那天有同事过生日,过去吃饭,要了个小单间,没想服务的还是她。她说有个负责包间的女孩请假了,她来替。
因为有热闹事,我们破例要了些贵一些的菜。直到点完她也记完,忽然抬起头小声问:“今天不要蘸汁豆腐了吗?”
我们先愣了一下,然后都笑起来,成心要逗逗她,我问:“为什么总介绍那道蘸汁豆腐?是不是卖多了,你会拿提成啊?”
她的脸顿时红起来,不是以往那种羞涩的红,而是因为着急涨红了,急急摆手:“不,不是的,不是那样的……”
“那为什么呢?”同事说,“你要是不说原因,以后我们再也不吃蘸汁豆腐了。”
女孩的唇又抿起来,低着头,沉吟一小会儿,小声说:“我说了,你们不许说出去。”
得到我们的保证后,她才说:“这些豆腐是我爸做的,韭花是我妈做的。我来城里打工,他们不放心,也来了,在城里租了个小房子做我们家乡的豆腐和韭花。我来了这个饭店,爸就决定把做好的豆腐送到这里来,这样,每天他们都能来看看我。开始老板不想要,爸说了很多好听的话,老板才答应卖一段时间看看。如果卖得好,就一直要,不好就算了……老板不知道我是他的女儿……”
窄小的空间,所有的声音都静止下来,只有女孩细细的声音,在慢慢描述一个关于爱和生存的温暖画面。一个沧桑的男人,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和自己的妻子一起每天泡豆子、磨豆腐、做韭花,然后大清早骑着三轮车赶到这家餐馆。而他们心爱的女儿不管睡得多晚,也总会早早起来,装作无意碰到,帮他们把豆腐抬到后厨。没有人的时候,母亲会飞快取出一些小点心,或者水果,或者换洗的衣服,塞到女孩手里。而隔段时间,女孩会塞给母亲一些钱,是她打工赚来的钱。那些钱,他们要攒起来,在家乡盖一栋新房子,母亲还会留一些,做女孩的嫁妆……
女孩不再说话,怯怯地看着我们。好半天,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最后是过生日的小何打破沉默,说:“今天我生日,请大家每人吃一份蘸汁豆腐。”
女孩诧异地看着她,慌忙摆手:“别别……姐姐,豆腐吃多了会腻的。”
“小妹,我们爱吃。”小何说,“真的爱吃。 ”
我们跟着附和,然后催她,快写上啊,一人一份。
女孩站在那里,看着我们,拿起笔去写,眼泪却忽然就掉了下来。她边擦边不好意思地笑,擦完眼泪,拿着单子跑了出去。
从那以后,每次去吃饭,不管见到见不到女孩,我们都会主动地首先点一份蘸汁豆腐,并告诉所有相熟的人,如果去我们单位对面的家常菜馆吃饭,请一定要点一份蘸汁豆腐。因为那盘豆腐里,装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8.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补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四字)(2分)
结识女孩—— ——众人询问—— ——亲情感人
9.第二自然段细致描写了女孩的外貌,有什么作用?(3分)
10.请结合选文内容,揣摩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
(1)她的脸顿时红起来,不是以往那种羞涩的红,而是因为着急涨红了,急急摆手:“不,不是的,不是那样的……”
(2)女孩站在那里,看着我们,拿起笔去写,眼泪却忽然就掉了下来。她边擦边不好意思地笑,擦完眼泪,拿着单子跑了出去。
1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3分)
12.有同学把这篇文章转载到自己的博客上,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人们纷纷跟帖表达读后感悟。请依照示例,以“我心飞扬”的名义拟写一个跟帖。(3分)
示例:把爱留在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一片天空,爱的世界里彼此拥有,拥抱着爱让世界更美好!
我心飞扬: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人造太阳
何 平
①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调试成功,年内即可试发电。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高压。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高压。
⑥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地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至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00年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13.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3分)
14.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什么?(2分)
15.第⑥自然段与第⑦自然段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
16.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在自然界中,你认为还能开发哪些目前还未利用的清洁的能源?简要说说能开发的理由。(4分)
得分
评卷人
三、古诗文阅读(共l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节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感激 感激:
(3)及卒,如其所言 卒:
1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9.结合【甲】文,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请举出一例。(4分)
20.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倍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1.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客观地写出了浩瀚壮阔,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色,后写 景,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2分)
2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NextPage]
得分
评卷人
四、作文(50分)
23. 任选一题作文。
(1)有一种 叫
三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初中生活即将成为你青春岁月永远的记忆。回首走过的时光,有一种等待叫希望,有一种坚持叫执著,有一种感动叫分享,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要求:①根据你的思考和认识,在横线上填加适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纸、墨、笔、砚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虽然非亲非故,却从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了一起。瞧这哥们儿四个,白的白,黑的黑,硬的硬,软的软,方的方,长的长。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却相安无事,团结如一。所以被人们尊称为“文房四宝”。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D(2分)
【解析】此题考查多音字和形声字的辨析。答题时,注意形声字不要受到所在词语的偏旁误导,多音多义字要根据语境判定字音,还要注意避免字形相近的字读混、读错。答本题时要逐个认读每个词语,找出不同读音的字,也可用排除法筛选。A.望风披靡mǐ B.绰chuò 约多姿 C.挑拨离间jiàn
2.B(2分)
【解析】此题考查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辨析。做此类题要根据意义、形旁辨析。先明白词语的意思,再判定其正误或改写其字形。答本题时也要逐个认读每个词语,找出有错误的词语,同样可用排除法筛选。A、烂——滥,C、儒——孺,D、格——恪。
3.D(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解题时需注意区分词语的程度、意思等方面的差别。(1)句“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素养”指平日的修养。提高文学用“素养”更合适。(2)句“彰显”有显扬的意思,有褒义色彩;“表现”是中性词,用“彰显”更符合语境。(3)句“淡泊”指不追求名利;“淡薄”指淡忘,模糊。本句中“心境”只能用“淡泊”。(4)句“只有……才……”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D(3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D项中的小人国、大人国不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情节,而属于《格列佛游记》中的情节,所以是错误的。
5.(1)直挂云帆济沧海 (2)东风不与周郎便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每空1分,若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共8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句的掌握程度。(1)(2)题为直接默写。(3)题为理解默写,根据学生对课文的背诵的理解,抓住诗中的名句,同时注意审清题干,避免写错别字。
6.②①③(3分。其他答案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与衔接问题。做句子的排序题时,一要理清思路,二要抓语言标志。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又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如此题中先看上句中有“进一步显示”的字样,那么下面紧接着就要排列显示出来的结论。第③句中有“这种”,这是一个承接着上文而来的总结性指代词,因此应排在最后。
7.(1)河南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意思对即可。2分)
(2)示例: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意思对即可。2分)
(3)示例:我想到洛阳龙门、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封铁塔、相国寺、开封府、包公祠;焦作云台山、青天河、青龙峡;安阳殷墟、岳飞庙、中国文字博物馆;南阳卧龙岗……旅游(开放题,只要谈出自己的暑假旅游设想即可,2分)。旅游景点介绍:跨越千山万水,我来到了素有“帝乡”之称的南阳,登上卧龙岗,美景如诗如画,拜谒武侯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
【解析】这是一道图(表)文时事热点结合试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生活时事的关注、对语言材料的提炼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题(1)是一道归纳评价类试题,这类题提供一定的甚至是多则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提炼主题或形成自己的评价,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读懂所给材料,然后再归纳概括。题(2)描述画面应该扣住题意,按一定的顺序,或由上到下,由左至右等来叙述。题(3)介绍旅游景点或讲名人故事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流畅、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15分)
8.推荐豆腐(1分) 叙述缘由(1分)(共2分)
【解析】对故事情节的概括一直是记叙文阅读的一项基本考查点。完成此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段落,并根据前后情节的表述方式进行概括。
9.突出女孩的质朴、热情、甜美、可爱。(1分)既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1分),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1分)(共3分)
【解析】首先要概括此处描写所突出的人物特点,然后结合文中人物形象的总的特点来分析此处描写的作用。
10.(1)这是对女孩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女孩因为我们的“误解”而焦急万分的心情,是女孩单纯、可爱的本能反应。(2分)
(2)这是对女孩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女孩因为我们的理解和帮助,无比感动的心情,很好地表现出了女孩的纯真和善良。(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体现人物特点的理解。要扣住描写所使用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人物的性格。
11.这豆腐里饱含着女孩父母对女孩的关爱与呵护,也饱含着女孩的懂事与体贴,还饱含着善良的人们对亲情的珍爱与感动。这份家常的豆腐,与人与人之间真爱与真情的凝聚!(意思相近,语言顺畅即可。3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解答时要从题目入手,在通读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题目的内涵。
12.示例:拥抱着爱让世界更美,敞开胸怀让理想实现,把关怀放在美的心上,让明天充满阳光!(与试题中示例意思相近,语言顺畅即可。3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涉及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领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共12分)
13.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1分)能为人类提供可控而又源源不断的能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提炼。选文题目直接指出了说明的事物——人造太阳。事物的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进而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解答此题需整体感知选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词句,明确人造太阳与太阳以及氢弹爆炸的区别。选文第④段最后3句有这方面的内容,对句子进行提炼:人造太阳的总体特征就是“人工可控而又能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14.为人类能制造人造太阳提供依据。(2分)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有全局观念,首先要理解选文第③段讲了什么,一般采用先分析再综合的方法,准确把握重要词语(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和句子的含义(太阳是如何释放出的能量),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所需要的结论——人类能制造人造太阳。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为人类能制造人造太阳提供依据”。
15.不能互换。(1分)因为这两段在内容上存在因果关系,前段是因,后段是果。(2分)(共3分)
【解析】此题考查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时,应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上去揣摩,从说明文的内容和结构上去揣摩。第⑥段说明用磁场做容器实验装置“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尽管时间长,但“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势在必行。
16.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2分)涨潮能、地震能、雷电能、声音能。如:雷电能——制造一种能耐高压的蓄电池放在雷区。(2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理解的拓展。此题是根据文意进行拓展的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时,应读懂最后一段,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由此进行思维的拓展,如:雷电能——制造一种耐高压的蓄电池放在雷区。“涨潮能、地震能”等其他能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自由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17.(1)亲自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感动激奋 (4)死(每小题0.5分,共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所选词语为常用文言实词。解此类题,要调动平时积累,准确答题。解释文言词语一般要考虑到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如第(2)、(3)题就是古今异义词。需要注意的是,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造成丢分。
18.在战事失利之际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奉命(出使吴国)。(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把句中的重点词翻译准确,如句子中的“败军之际”、“危难之间”等词语。还要注意语序的调整和语句的通顺。
19.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勤俭、清廉的忠臣。(意思对即可。2分)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游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答出一例即可。2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品质和对人物的评价。解此题时,首先要理解正文的文意,再结合课外积累的对人物的认识,总结出人物的品质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注意一定要有具体事例。
20.示例1:欣赏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商极高。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示例2:欣赏刘备。他能识人、会用人,不但具有极高的情商,还具有非凡的管理能力。(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陈述见解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和通畅。
21.实 虚(每空1分,共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本诗前八句写出了眼前观到的实景,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也是诗人内心感情的表达。在答题时,还要注意审清题干,把握“客观”及“内心感受”等字句,可以帮助学生确定答题方向。
22.运用了夸张、想象、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三种手法任答一种即可,1分)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鉴赏古诗词,一方面要能指出写景的特点,或采用的修辞手法,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另一方面要抓住古诗词的内容,如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四、作文(共50分)
23.参考2011年河南省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解析】(1)填好题目是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在立意和构思上不妨从生活中撷取自己感触最深的一面切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选取一两件具体的事,也可以通过写几个“面”来表现主题。语言上要下点功夫,做到叙中有情、描中带情、议中含情。文章就可以做到具体详实、生动感人、情理相融了。
(2)本材料要抓住“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从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了一起”、“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却相安无事,团结如一”等短语信息。这样,才能更准确透彻地理解材料本身的内涵,那就是:为了共同的事业要团结合作。纸、墨、笔、砚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人类更应该如此。也可以从“要自觉地适应别人,彼此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相互理解,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自以为是”这一思想找到立意的根基。可选多种文体进行写作。如写记叙文,可拟题“这就是我们的班级”,选择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互相关心,同心同力的事例,表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写议论文,可拟题“团结就是力量”、“包容走遍四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