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语“新词”漫议雷颐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的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 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报道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1.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2.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 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3.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柳氏子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纵任之,惟恐拂。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骡肥可啖。杀啖我,我病可愈。”柳谋杀蹇劣者。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柳惧,杀骡以进,子乃喜。然尝一脔,便弃去。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比至,果是。下骡遍揖,各道寒暄。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但问:“在此何作?”答云:“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柳子拱手曰:“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上骡遂去。众既归寓,亦谓其未必即来。厌旦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众曰:“尊大人日切思慕,何不一归省侍?”子讶问:“言者何人?”众以柳对。子神色俱变,久之曰:“彼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言讫,别去。众归,以情致翁。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主人止之,曰:“曩见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以我卜之,殆不可见。”柳啼泣不信。主人曰:“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柳如其言。既而子来,问曰:“柳某来否?”主人曰:“无。”子盛气骂曰:“老畜产那便不来!”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言已出门,曰:“便宜他!”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主人呼之出,狼狈而归。异史氏曰:“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怨毒之于人甚矣!”(选自《聊斋志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任之,惟恐拂 拂:违背意愿B.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 检:检点C.老畜产那便不来 产:资产D.曩见公子 曩:前些日子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翁囊积为空”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讥讽了为人父母者因为对子女管教不严而造成祸害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一面怎样教育孩子的镜子。B.柳西川的儿子患病想吃骡肉,柳西川被迫无奈连忙叫人把肥骡子杀死来给他吃,儿子这才高兴起来。C.肥骡子杀死煮熟之后,柳西川的儿子只是尝了一块肉便弃去不吃了。他的病并没有减轻,不久就死去了,柳西川为此悲伤不已。D.同村的人进山看到柳西川的“儿子”,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大家才知道他对父亲柳西川非常痛恨。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曩见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留别(明)郑之升怅望溪亭夕照明,绿杨如画罨①春城。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注:①罨,yǎn,覆盖。8.请从《留别》中挑选一个最能体现作品情感基调的字,并简要解说理由。(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唐诗中有许多著名的送别诗,其中《渭城曲》是代表作品,但清代评论家沈德潜认为唐人的送别诗不时落入俗套,而《留别》这首诗却写得很有个性。请比较《留别》与《渭城曲》,说说《留别》这首诗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名句名篇(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小题)(6分)(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2)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2)生于毫末 起于垒土 竟无语凝噎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你必须做出选择奚同发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 ,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 ,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人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和表达效果。(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爱拉琴的“他”却 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黑塞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有了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 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 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1)文章第一段论述了阅读杰作的作用,请分条概述。(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文意,阐述我们如何才能“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加点的词语“斑斓锦缎”指什么?“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指什么?(6分)“斑斓锦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黑塞在文中说:“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据此回答:(8分)①“另一本书”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B.平儿明知是谁偷了茯苓霜,但投鼠忌器,怕伤了那主人探春的体面,所以不愿去起赃。C.多数学生表示,老师处理学生问题应该做到公平公正,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有偏向。D.今天的主题讨论,各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各异,如此南辕北辙,怎么能达成协议呢?1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契诃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另外两个是美国的欧•亨利和俄国的屠格涅夫。B.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C.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D.“初唐四杰”是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15.在横线处补写下面语段的结论。(3分)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占72%,天然气仅占3%。天然气消费所占比例远低于25%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8.8%的亚洲平均水平。目前世界人均消费天然气403立方米/年,而我国仅为25立方米/年。我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油气田开采和发电等领域,而居民用气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到11%。其他多种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发展缓慢,更谈不上进入普通家庭消费。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根据下面示例,从所提供的词语中任选三个,各写一句话,要求句子格式及表意逻辑要同例句相同。(5分)例句:啄木鸟:虽然也凭一张嘴吃饭,但是从来不说空话。提供词语:蜘蛛、蜜蜂、蝴蝶、猫头鹰、乌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假如以”知难行易/知易行难”为辩题展开辩论,请针对正方辩词中的某一点为反方写出辩词。(6分)正方(知难行易)辩词:“知”是“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长期艰苦探索的结果。我们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反方(知易行难)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问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前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这一点儿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一、1. B(体现在第二段“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和“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A.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的定义”,和本文中的“普通话”意思不同;C.普通话是语言,不是语言中的某些具体词汇;D.是指已被人们所熟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可以是普通话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方言。) 2.C(从上下文看,“责难”是某些人对“港台腔”提出的批评,是人为因素;题干所说的“势利”和“不平等”是语言交流中的客观规律。二者意义指向不同。)3.C(C.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这样的意思,本文的观点与提倡现代汉语规范化并无矛盾。)二、(一)4.C(产:产生)5.A(都是被动句。)6.A(本文的主旨是人昧良心做坏事要遭报应的,不是讲教育子女的问题。)7.(1)(柳氏子)便问他们居住的旅舍主人的姓名,大家把全部情况都告诉了他。(2)(我们)这几天看到你的公子神情冷淡,好像不一定有善意。参考译文:山东胶州有个叫柳西川的人,当了半辈子法内史的奴仆。四十多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因此,他对儿子十分溺爱。放纵他的行为,惟恐违背了他的意志。儿子长大成人,生活放荡奢侈,柳翁的积蓄被他花得精光。没多久,儿子患病在床,柳翁喂养了几只骡子,儿子说:“骡子肉好吃。杀了它给我吃,我的病就可以好了。”柳翁想杀那只跛腿的瘦骡子。儿子听说后,就发火大骂,病情更加严重。柳翁害怕,连忙叫人把肥骡子杀了给他吃,儿子这才高兴起来。但他只尝了一块骡子肉就把碗扔掉了。(他的)病并没有减轻,不久就病死了,柳翁悲伤不已。过了三四年,村里人进山上香。走到山腰时,看见一个人骑着骡子飞奔而来,很像柳翁的儿子。等他到了跟前,果真是。柳翁的儿子下骡向大家作揖,各道寒暄。村里人都有些害怕,也不敢问他死后的情况。只问:“你在这里干什么?”柳翁的儿子回答说:“也没有什么事,随便走走罢了。”继而问旅馆主人姓名,大家全部告诉他。他拱着手说:“刚巧有点小事,没有时间叙说离情别绪,明天再来拜见。”说完骑上骡子走了。众人回到旅馆,说他未必就来。第二天清晨,大家在旅馆等着他,柳翁的儿子真的来了。他把骡子系在马厩的柱子上,上前与大家谈笑。大家对他说:“你的父亲日夜思念你,你怎么不回家看看呢?”柳翁的儿子惊讶地说:“你们说些什么?”大家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柳翁的儿子一听,神色都变了,过了很久才说:“他既然思念我,请你们回去传个话,说我四月七日在这里等候他。”说完,便告别了。大家回村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柳翁。柳翁大哭了一场, 他按约定的日子前往那家旅馆,把儿的往事告诉旅馆的人。主人阻止他说:“前些日子见他神情冷淡,好像不一定有善意,以我推测,恐怕不宜相见。”柳翁流着泪不相信。主人说:“不是我阻止你见儿子,要知道神鬼无常,恐怕遭遇不测。如果你一定要见他,请潜伏在柜子里,等他来,观察他的语言和脸色,觉得可以见,你就出来。”柳翁答应按他的话做。不久,柳翁的儿子果然来了,他一到旅馆就问道:“柳某人来了吗?”主人回答说:“没有。”柳翁的儿子非常气愤,骂道:“老畜牲养的,他居然没有来!”主人吃惊地问:“为什么骂你父亲?”他回答说:“他是我什么父亲!当初他和我是旅途中的伴侣,没想到他包藏祸心,藏起了我的血汗钱,却不肯退还。现在我要杀了他才甘心,他哪里是什么父亲!”说完就出了门,还说道:“这回便宜了他。”柳翁在柜子里听得清清楚楚,冷汗一直流到脚后跟,不敢出一口气。主人喊他,他才出来,狼狈地回家去了。异史氏说:“靠侵害别人得到大量钱财,哪里有比这更开心的事?难以忍受的是还账。把钱财用完,到死还不能忘掉这件事,人的怨恨复仇之心太可怕了!”(二)8.“怅”字。诗歌前两句写作者“望”见的是“夕阳”“绿杨”等传达“哀情”的景物,后两句写无人送别的亲身感受,语意着力突出“孤独”,而这些都能较好地表现“留别”时的“怅惘”情结。(意到即可)9.此诗其别就别在不落前人以“长亭”和“折柳”来写离别的俗套,于常见景、熟用语中翻出比友人相送和“为唱阳关曲”更令人不堪的新意。试想前人离别,临行尚有人折柳相赠、以酒慰情,其愁仅在“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诗人却连这一点慰藉也不具备,一人来去匆匆,心情自然也远非通常的“黯然销魂”可比。也正因为此,诗人才不得不将这种人生的苦痛“留”在溪亭,“留”在青山绿水之间,让后人来细细地加以品味。(三)(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2)生于毫末 起于垒土 竟无语凝噎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三、(1)A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品的内容的能万。B.“他”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却不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C.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推及到其他人;E.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5分。对一个给2分,全对得5分))(2)①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2分)②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抑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2分)③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6分。意思对即可)(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从结构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结合情节来分析。)
(3)①画线句子表现了“他”心底的哀求抗争、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2分)②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如“弓飞如雨”,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2分)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美好,凸显了人物的痛苦与反抗,将情节推向高潮。(2分)(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这样的语句需要结合具体语句,从其在文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修辞等角度入手。)
(4)【答案】 示例一: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示例二: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观点、引据、分析、联系每点2分,共8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虽然是探究,允许有不同见解,但是所有的观点都要从文本出发,且能够自圆其说。)
四、(1)①接受作品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②使自己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从而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③广泛领略人类思想的博大精深,在自己与人类之间建立起生动的联系。④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有意义。
(2)①把自己的个性或人格作为阅读的前提。②用爱和敬重之心对待经典。③花力气、下工夫去阅读经典。(3)数千年来由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中的杰作人们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完善后所体现出的人类共同的精神,比如共同的神灵、梦想、痛苦等。(4)①“另一本书”的意思是说,黑塞对《亲和力》反复阅读后,对《亲和力》有了全新的认识,看出了《亲和力》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②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反复而认真深入地阅读经典能给我们带来巨大收获。五、13.B(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投鼠忌器:意思是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老鼠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丁是丁,卯是卯: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做事认真,毫不马虎。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14.A(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契诃夫、欧•亨利和莫泊桑。)15.示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不合理(“不理想、很不合理、有待改善”皆可)。(解答此题时注意分析前两句话所含的信息:①我国能源消费煤占72%,②天然气仅占3%,③天然气消费所占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一点是“其他多种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发展缓慢”。总结时,概括以上几点信息,但不可重复原句,也不可仅仅围绕天然气消费来谈。)
16.(1)蜘蛛:虽然天天在织网,可从不搞裙带关系。(2)蜜蜂:有刺不假,却从不滥用权力。(3)蝴蝶:虽然飞来飞去传粉,却去不掉拈花惹草的坏名声。(4)猫头鹰:虽是昼伏夜出,但绝不干见不得阳光的事。(5)乌鸦:虽是全身乌黑,却有一颗求真的红心。(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强调逻辑关系的转折引喻,强调事物特征的类比联想即可)17. 对方辩友说的掌握“行”的知识和方法该如何获得呢?当然是经由行动的不断检验而发生的,当行动的过程克服了困难之后,真知就自然产生了,这也就是今天的“格物致知”的真义呀!那么难的应当是行动的过程,即“行”比“知”显得更难!(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形式为写辩论词。首先注意针对正方辩词的某一点进行反驳说理,其次要注意本方的观点要明确。可针对正方中的“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进行反驳,即“行”的知识和方法需通过“行”来获得。)六、【写作指向】材料告诉我们:在物质利益面前,既要看到自己,又要看到别人,更要想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民族利益。对一个人而言,大到人生,小到生活中的小事,看到自己的同时也看到别人,具有提升人生境界的积极意义。就小的方面来说,如 学习书法,学习之初,多看别人的字,打好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看到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字,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成绩。因为此题是一道“关系型”的题目,应注意辩证分析,多角度考虑问题。最佳立意是既看到自己,又看到别人,放飞心灵,取长补短,提升自己,不断超越,最终实现自身的蜕变。【佳作赏读】为内心开扇小窗一间小小的房,周围厚厚的墙,中间没有任何思想,或纯洁的,或龌龊的,统统没有。或者说,那时根本没有关于纯洁、龌龊的概念,那就是初生的你心里的景象。后来景象的不同不过在于你后天的装修罢了。王羲之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我想他指的那些人为自己的心房安上了一扇门。关上门,门里只有自己,或孤芳自赏,或黯然神伤:怕一打开门,所有的空间就全部给了别人。敢问:“何处是自己心灵的归宿?”那么,何不为自己的内心打开一扇小窗?心有小窗,便会有阳光进来,带上些花香或是温情,让自己不会远离社会这个大家庭。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报以赞叹或是欣赏;看到别人的缺点或是社会的污浊,我们真诚指出并给予帮助,让他人或社会更美好。心有小窗,便会有自己的思想储存,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在那里清静地审视自己。我们判断,我们挑选,不断地经营自己的心灵,容许窗外的人对自己作出不论是公正或是不公正的裁判。时刻相信,不论当时人们如何评价,历史总会对我们作出最公正的评定。看到自己、看到别人,门里窗外,竟是如此的不同。心中安小窗,活出真的自己。打开内心的那扇小窗,看到别人,提高自己;帮助别人,升华自己。李煜,一个失败的君主,却也是一个成功的词人。一扇门将成功与失败的界线分得如此明了。曾几何时,雕栏玉砌,宝马香车,便爱一晌贪欢、香气满路。却不知将自己的心灵之窗打开,审视民生疾苦。偏落得旧时天上,此刻人间,空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怅看流水、落花、春去。若后主心开小窗,心系民生,宵衣旰食,我想,李煜的形象将不再是一种有 着残缺的美。聚散有道,义利兼能。五星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就是感动中国的慈善家霍英东。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抛却心门,守护心窗,他看到了自己,使自己从一贫如洗到家财万贯,他心房溢满的是自强;同时又看到别人,毫不吝啬自己的一切,用同情与善良使自己更加 充实。也给自己内心开一扇小窗吧!看到自己的同时别忘看到别人;关注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挥洒与宁静的空间。【名师点评】本文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彰显了“看到自己的同时又要看到别人”的主题,也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篇同样设喻,道出人出生时如同一间空房子,后来的变化是由于个人发展的不同,可谓巧妙。接着引用王羲之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人应该为自己的内心打开一扇心窗。然后从人生、历史的高度重申观点,并引用李煜、霍英东反正两方面的例子来进一步论证论点。最后点题。整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内容有一定的深度,语言也有一定的文采,不足之处是个别语言略显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