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期中练习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3—2014学年度期中练习试题

ID:147946

大小:27.4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4-07-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市日坛中学2013—2014学年度   七年级   语文  学科第 一  学期期 中 练习试题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A、酝酿liàng  迸溅bèng   禀告bǐng   闲情逸致yìB、倔强jué  宽恕shù       应和hè    玲珑剔透tì  C、风韵yùn  贮蓄chǔ         朗润rùn   盘虬卧龙qiúD、蓑衣suō  屡次lǚ    奢望shē   繁弦急管xián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 一丝不苟(马马虎虎)                濯(洗)B、 头晕目眩(眼睛昏花)                小心翼翼(鸟的翅膀)  C、 可望不可即(接触、靠近)            获益匪浅(非,不)        D、 慧心未泯(灭,丧失)                 繁弦急管(指管乐器)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A、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B、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C、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的教诲总是浮现在我眼前。D、中国人民有信心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4、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一颗颗硕大的黄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B、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惰落。   C、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希疏的几根毛。   D、这景色不见得很美,确是一副秋日风情画。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2分)   A、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在空气里越来越浓。C、 从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获益匪浅:得到很多的益处。D、 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6、下面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观沧海》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B、《紫藤萝瀑布》的作者是著名女作家宗璞。C、《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籍,是儒家的经典。D、《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二、 填空题。(8分)7、默写(1) 万籁此都寂,              。  (《题破山寺后禅院》)                         (2)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3) 水何澹澹,                         。《观沧海》(4) 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5)                   ,志在千里。(《龟虽寿》)(6) 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7)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三、综合性学习 (6分)我校初一年级的同学准备开展“阅读文学名著,与大师携手共游”主题活动。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如:抄 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等。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协助同学完成制作读书卡片的任务。 材料一:《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两千多年来以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阅读建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含的人生智慧。材料二:【精彩片段】  蚂蚁和蝉    冬天,蚂蚁正忙着把潮湿的谷子晒干,蝉流着泪水说:“小蚂蚁,求求你,给我点食物吧!”    蚂蚁便问它:“你夏天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积存一点吃的呢?”    蝉回答说:“那时我一点时间都没有,每天要忙着唱美妙动听的歌。”蚂蚁便嘲笑它说:“哦,是吗?既然你 夏天要唱歌,那么冬天不妨去跳舞吧。”寓言题目 8、 出处 9、概括寓言内容(20字以内) 10、                                                                 寓    意 11、                                                                 四、文言文阅读(10分)《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 解释加点词语(4分)(1)学而不思则罔                         (2)思而不学则殆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其恕乎!        13、翻译下列句子(2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2分)15、阅读下面 这个故事,写出其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2分)    庾(yǔ)公乘马有的卢①,或②语③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④不安己⑤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⑥。效⑦之,不亦达⑧乎!”      出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庾公:庚亮,字元规,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的卢:骏马,性烈。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的卢。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②或:有人。③语:告诉。④宁可:怎么可以。⑤不安己:对自己不利。⑥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⑦效:学习,效法。⑧达:豁达。 上面的故事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句子:                   ,                         。  五、现代文阅读  (共24 分)              (一)阅读《母亲 • 我 • 狗 》,完成16-19题。(10分)母亲 • 我 • 狗①小时侯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②可整个村子上 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③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④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⑤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⑥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 ,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⑦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做饭。⑧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⑨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16.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7.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2分)                                                                                                                                                                                                                               18.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9.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阅读《儿子的鱼》,完成第20—23题(14分)①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②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③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④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⑤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⑥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⑦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⑧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⑨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⑩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⑾[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20.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 钓到王鲑→→   与鱼周旋→→捕鱼成功21.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赏析。(4分)我来赏析(    )处:                                                                      我来赏析(    )处:                                                                      22.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23.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不少于100字)(6分)                                                                                               100                   120 六.写作(共40分)  24、弹指间,中学生活的半个学期又转瞬而去了。作为多梦季节的青春少年,我们的心灵深处会不断地萌发出许多的“渴望”,如渴望优异的学业成绩,渴望和谐的家庭环境,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爱与理解,渴望真挚的友谊,渴望……等等。请以“渴望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北京市日坛中学2012 —20 13学年度   初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练习试题 答案一、(12分  每小题各2分)   答案:1、D  2、B  3、D  4、A 5、B  6、C  二、 填空题。(8分)   7、默写  略三、综合性学习寓言题目 蚂蚁和蝉 出处 《伊索寓言》概括寓言内容(20字以内) 蝉向蚂蚁乞讨被拒绝(蚂蚁不同情懒惰的蝉)寓意 不劳无获、好逸恶劳没有好结果、好逸恶劳不会受到别人的同情(意对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12、 解释加点词语(4分)(1)迷惑(2)有害(3)真诚,诚实(4)大概13、翻译下列句子(2分)(1)士人不可以不刚强。(2)几个人一同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1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分)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分)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母亲 • 我 • 狗 》,(10分)16. “我”因怕狗而在更怕狗的母亲的护送下能够顺利上学。(2分,意对即可。)17. (1)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2)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侯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2分。只要写出具体语句就算对.)18. 不仅写出了母亲怕狗,更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2分,意思对即可。)19. 参考答案:母亲怕狗,是胆小的;但为了孩子,在爱心的驱使下,能够战胜自我,又是胆大的。(4分。意思点到即可。) (二)阅读《儿子的鱼》,完成第20—23题(14分)20. 展开拉锯战     拖入灌木丛(意近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21. 示例:A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B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C句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D句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任选两句,意近即可)评分:共4分,每赏析一处2分。22. ①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②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意近即可) 评分:共2分,每个要点1分。23. 示例:⑴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 学会骑车。(事例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答 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评 分:共6分,写出经历3分,谈出感受2分,语句通顺 、有条理,且字数符合要求1分。 六、写作、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