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ID:148271

大小:102.7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4-07-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2年10月份月考 2014届高二联考试卷一语文 命题:语文学科命题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世界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综观500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道路,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文化能力(这一民族或国家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二是需求(一种普遍的需求)。   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一流国家的产生或消失。当一种文化能力最能满足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这种能力被荒废着。比如商业不发达时,犹太人的市场经营能力被荒废了;制造业没有产业化时,德国人、日本人的制造能力毫无用武之地;当软件不知为何物时,印度怎么想都不可能取得在国际软件行业的位置。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发达的前提条件就是需求,一种人类的普遍需求。当这一需求出现,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文化能力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时,他们的发展和发达就指日可待了。从民族到个人的发达无非是人类需求、我最擅长、能者不多三条的结合。   欧洲人(尤其是北欧人)因为生存需要,几千年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激发了它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体现出了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精神。就像韦伯说的: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这一系列的理念是在它的需求与自然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当人们必须通过制造、生产物质产品来满足生存需要时,这种理念自然就出现了。当一系列的理念形成文化,当这种精神和文化成为欧美普遍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方式以后,这种能力就养成了。可是,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能力养成后,欧洲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1800年里没有发展起来呢?这是因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还没有出现,也就是现代生活还没有被全世界所认同。比如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而只有当现代化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普遍需求的时候,这种文化能力的历史机遇才可能出现。当众多民族、国家、个人的生活都要实现现代化时,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欧洲在千百年里为满足这种需求准备了充足的文化能力,深刻地体悟到了这种需求,并用这一能力开始进行生产、营销、发展。100年来现代化成为全世界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普及过程、宣扬过程和实现过程就是一流国家形成的过程。把这些观念、方式和他们所走的道路归结起来,也就是一句话: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需要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   20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证明:凡是制造业最为先进的国家也都是发展和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顶尖地位的国家。这个过程使我们看到了现代一流国家的产生或者说现代化的一个特点:那种深刻的、普遍的文化能力同某种社会普遍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后,由某种机制化、体制化的方式运作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变得十分容易和轻松。这样的国家既不必实行文化变革,也毋须强化管理,因为那里的人们已经普遍自觉于时间、节俭、规则、科学、严肃、精细、理性等一系列文化理念,并已落实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1.下列对“一流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 B.具有很强的个人文化能力和发达的经济实力的国家。 C.具有适应时代的文化能力并可以满足世界范围普遍的需求的国家。 D.具有制造能力与市场经营能力和领先于世界的软件行业的国家。 2.下列不属于发达国家的经验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代生活还没有被全世界所认同时,应该暂时停止发展自己的文化能力。 B.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具有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并有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 C.北欧人强烈的物质需求,激发了他们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等文化理念的形成。 D.普及、宣扬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需求而生产、营销、发展,是形成一流国家的必经之路。 3.下列理解不属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需求的精神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的体现。 B.在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的时代,是不会出现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的。 C.在发展和生活水平方面居于当代世界顶尖地位的国家,其制造业必然是最先进的。 D.当人们把科学、节俭、精细、时间、理性等落实在工作和生活中并已形成自觉的文化理念时,所谓文化变革、强化管理等就没有必要了。 二、古代诗歌、文言文阅读(32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黄梦升墓志铭 欧阳修 予友黄君梦升,其先婺州金华人,后徙洪州之分宁。其曾祖讳元吉,祖讳某,父讳中雅,皆不仕。黄氏世为江南大族,自其祖父以来,乐以家赀赈乡里,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梦升兄弟皆好学,尤以文章意气自豪。 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   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梦升颜色憔悴,初不可识,久而握手嘘唏,相饮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   后二年,予徙乾德令。梦升复调南阳主簿,又遇之于邓。间尝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梦升慨然叹曰:“吾已讳之矣,穷达有命,非世之人不知我,我羞道于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辩雄伟,意气奔放,若不可御。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文章未衰也。   是时,谢希深出守邓州,尤喜称道天下士。予因手书梦升文一通,欲以示希深,未及而希深卒,予亦去邓。后之守邓者皆俗吏,不复知梦升。梦升素刚,不苟合,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卒以不得志死于南阳。   梦升讳注,以宝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卒,享年四十有二。其平生所为文曰《破碎集》、《公安集》、《南阳集》,凡三十卷。   娶潘氏,生四男二女。将以庆历年某月某日葬于董坊之先茔。其弟渭泣而来告曰:“吾兄患世之莫吾知,孰可为其铭?”予素悲梦升者,因为之铭曰:   吾尝读梦升之文,至于哭其兄子庠之词曰:“子之文章,电激雷震。雨雹忽止,阒然灭泯。”未尝不讽诵叹息而不已。嗟夫,梦升!曾不及庠!不震不惊,郁塞埋葬。孰与其有,不使其施?吾不知所归咎,徒为梦升而悲!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间尝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    间:间隔    B. 意气奔放,若不可御         御:抑制 C. 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     负:倚恃    D. 未尝不讽诵叹息而不已       讽:诵读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我羞道于世人也    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卒以不得志死于南阳       木欣欣以向荣 C、因为之铭曰        蒙故业,因遗策       D、吾不知所归咎            生,亦我所欲也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梦升起初在婺州金华学习和生活,后来迁徙到洪州的分宁。他们兄弟都很好学,文章和气概都足以自豪。 B.欧阳修小时候就觉得黄梦升很奇特,后来在江陵又遇见他。黄梦升当时容颜憔悴,但是少年气概依然不改。 C.欧阳修曾经准备向谢希深举荐黄梦升,但是没有能够实现。黄梦升为人刚直,才能尚未施展,就抑郁而终。 D.文章通过对黄梦升家世、才能的描述,特别是两次饮酒歌舞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位怀才不遇的士人形象。 7. 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予益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4分)  译文:    ⑵后之守邓者皆俗吏,不复知梦升。(3分) 译文:    ⑶吾兄患世之莫吾知,孰可为其铭?(3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岁   暮①   [唐]   杜甫 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                       ,知来者之可追。 (2)云无心以出岫,                       (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 (5)                      ,秋水共长天一色。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7)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8)               ,形影相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文化的梅岭                                             徐 怀 谦      ①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②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③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环境幽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阔达四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④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⑤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     ⑥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⑦《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     ⑧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头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     ⑨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⑩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赴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11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1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梅岭关隘“比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答: 12.试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梅岭形成独特的贬官文化的原因。(6分) 答: 13.文中既已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6分) 答: 14.文末,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7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彭蠡   涸辙之附   睇(tì)眄    轻飏(yáng) B.下榻   钟鸣鼎食   孤鹜(wù) 棹(zhào)夫 C.簪笏   叨陪礼对   稚(zhì)子   捧袂(mèi) D.闾阎   皇天厚土   流憩(xì ) 拔擢(zhuó)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儒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强调人与自然鼎足而立,人可利用自然,掌握运用规律,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 B、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可是实际的问卷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这项改革,这样的结果确实值得决策者深思。 C、日本福岛核电站接连发出的爆炸声牵动人心,同时也让核电站的所有者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成为众矢之的。 D、住建部表示今年将投出资金1.3万亿用于保障房建设,一项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政策呼之欲出。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据《文汇报》报道,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慈善家”排行榜中,19名曾捐出逾10亿美元的富翁上榜,盖茨以280亿美元捐款连续蝉联“世界首善”。 B.随着电影业大踏步迈入数字化及3D影院时代,3D影片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然而美国的一些电子公司却告诉观众,观看3D电影对身体有害。 C.每年9月到10月的米亚罗,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撩人情思的红叶、清澈幼滑的泉水、让人流连忘返的藏羌风情,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D.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今年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不得多于18个字(含标点符号)。(4分) 曹雪芹如一个丹青妙手,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重点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和李逵等108个好汉的形象一样,在《红楼梦》中重点描写了400多个人物。据徐恭时统计,《红楼梦》人物合计有975个,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个,无姓名称谓的243个。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同生活中的真人没有什么两样。  19、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①                                                                                                                                               ②                                                                                                                                          ③                                                                                                                                          20.仿照下文续写一个与之呼应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完整的寓言,并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寓意不超过15字)。(6分) 秋天来了,场上堆满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 续写: 寓意: 五、写作。(60分) 21.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 柯灵说:“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古今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刻骨铭心!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10月份月考 2014届高二联考试卷一 语文答题卷 命题:语文学科命题组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选择题(共27分,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15 16 17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3分) 7、翻译(10分) (1)(4分)                                                   (2)(3分)                                                          (3)(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8、(4分)                                                                                                                                                                                9、(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2)                              (3)                              (4)                               (5)                              (6)                              (7)                              (8)                                考场   号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1(6分)                                                                                                                                                                           12(6分)                                                                                                                                                                                  13(6分)                                                                                                                                                                                           14(7分)                                                                                                                                                                                    四、表达题 18(4分)答:                                                        19(5分)答:1                                                      2                                                                   3                                                                    20(6分)答:续写:                                                  寓意:                                                              21、作文(60分)                                                                                                                                                                                                                                                                                                                                                                                                                                                                                                                                                                                                                                                                                                                                                                                                                                                                                                                                                                                                                                                                                                                                                                                                                                                                                                                                                                                                                                                                                                                                                                                                                                                                                                                                                                                                                                                                                                                                                                                                                                                                                                                                                                                                                                                                                                                                                                                                                                                                                                                                                                                        语文 答案:1.C(A项“悠久历史”无原文根据。B项“个人文化能力”断章取意。D项只讲一个要点,不完整) 2.A(原文无“暂停发展”的意思) 3.B(A项与第4段开头的文意相符。B项对第4段中间“代替”的理解有误。C项符合第5段开头的文义。D项符合第5段结尾的意思)  4. A(间:间或,偶尔。) 5. D(均用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前者指“所要归咎的人”,后者指“所想要的东西”。 A. 均为介词,前者引起动作对象,译为“向”;后者“见……于”搭配,表示被动。B. 均为连词,前者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为”;后者表示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C. 前者连词,译为“于是”;后者动词,译为“沿袭”。) 6. A(开篇“其先婺州金华人”应该解释为“他的祖先是婺州金华人”。) 7. ⑴。(4分)我又更加慨叹黄梦升的志向虽然陷入困境(无法实现),但是文章的(气韵)并没有衰减。(“悲”、“困”、“衰”各1分,语意连贯流畅1分.)   ⑵.(3分)后来担任邓州知府的人都是很庸俗的官员,不能够再了解(赏识)黄梦升。(“守”、“知”各1分,语意连贯流畅1分.)   ⑶.(3分) 我哥哥担心世上没有人知道我,可谁又能给他写一篇墓志铭呢?(“患”、“铭”各1分,语意连贯流畅1分.) 8.答: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9.答: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对偶(仗),如: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10.悟已往之不谏  鸟倦飞而知还  徐孺下陈蕃之榻  舸舰迷津 落霞与孤鹜齐飞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响穷彭蠡之滨  茕茕孑立 11.(1)因为梅岭不仅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较为平坦;而且商业繁荣。(3分)(2)主要运用对比手法(1分)。先以想象中的“荒山秃岭、荆棘丛生”,“狭窄陡峭、凹凸不平”与亲眼所见的“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平坦得多”进行对比;再用唐代以前的“羊肠小道可供人行”与唐张九龄奉旨开通驿道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到明清时期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荣景象进行对比。(2分) 12.(1)客观上,岭南是历代贬官之处,而梅岭是通向岭南的必经之关隘,张九龄奉旨开辟梅岭驿道,便于贬官行走;(3分)(2)主观上,被贬的文官、儒将在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大意对即可)(3分) 13.(1)因为苏轼和戚继光是两个朝代的人,选用不同朝代的例子,表现出贬官文化历史久远(3分);(2)因为苏轼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选用不同身份的官员表现出贬官文化涉及对象广泛。(3分)。 14.其一,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使文章首尾衔接,浑然一体;(3分)其二,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梅岭深厚的文化的关注、热爱,想进一步地体悟,消化。(3分)其三,使文章言有尽意无穷。(1分) 15.B(A.附-鲋 睇-dì C.礼-鲤 D.厚-后 憩- qì) 16、C(A.鼎足而立: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B.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C.众矢之的:矢:箭;的:箭靶的中心。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D.呼之欲出: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17,B(A语意重复。去掉“连续”。C搭配不当。将“黄金季节”改为“独特景致”。D成分残缺。“施行”后缺少“政策”。) 18.示例:曹雪芹塑造了众多逼真的人物形象。 19、答:①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②                                                                                                                                         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20.续写示例:秋天过去了,场上的谷粒被收进了粮仓,什么也没有了,麻雀只得无可奈何地飞走。(3分)(续写中时间、谷粒、麻雀三处的呼应点各1分) 寓意示例:无资本的夸耀是自欺欺人。  或:脚踏实地的劳作胜似空洞的炫耀。(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也可。3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