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月考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月考试卷

ID:149149

大小:3.49 KB

页数:2页

时间:2014-08-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月考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重建文学批评的公信力我们时代的文学现场和批评家的工作现场距离越来越远,现在该到了文学批评质疑自身存在意义、重建公信力的时候了。而质疑也好,重建也罢,文学批评必须思考一些基本常识问题。一是文学批评必须“到场”和“到岗”。必须明确文学批评不完全是书斋里的学问。学院化、学理化不是文学批评脱“岗”和离“场”的遁词。文学批评“到场”和“到岗”不只是不断追踪新作家新作品的问题,还关系到熟悉新的批评生态、掌握新的批评媒介、运用新的批评范式的问题。网络、都市报、时尚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呼唤新的媒体文学批评。对于新媒体文学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差异有待在实践中深入研究。严格地说,当下文学批评与中国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很不相称。“到场”和“到岗”,有一个问题需要正视,中国文学生成于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场域。因而,我们不仅 有理由要求批评家懂文学,而且必须懂“中国”,懂“中国问题”。批评家不只是文学鉴赏家,更应该是一个有现实关怀的“杂家”。 二是文学批评必须“批评”。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实看,当下有理有据对中国文学挑刺找茬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批评都很稀缺。批评家和作家一团和气、抱团取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批评的锋芒越来越钝化。三是文学批评必须“文学”。当下文学批评越来越“非文学化”值得警惕。拿近年以“小历史”视角叙述近现代中国史的长篇小说为例,如何对《兄弟》《受活》《生死疲劳》《赤脚医生万泉和》《致一九七五》《启蒙时代》《河岸》等进行文学考量?值得注意的是,批评界对这些小说关注的热点往往集中在和“大历史”叙述的意识形态视角上。问题是文学的任务仅仅是提供一种不同于正史的地方史吗?对于这些小说,如果我们还只是将其意义设定在历史的真伪之辨上,显然是一个背离文学常识的伪命题。具体到每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首先要追问的是,“谁”在批评?也就是批评者站在什么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观察当下的文学批评,是“谁”在批评,是“谁”发出的声音,越来越不清晰。千人一腔,我们感觉不到文学批评从业者独立的文学观,感觉不到他们的体温和心温。在这里,我们甚至不害怕批评者的偏见和异见。一定意义 上,最可怕的不是偏见和异见蜂起,而可能是唯存共识。因此,理想的文学批评生态是不同精神立场和文学观的并起和交锋。其次是,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仅仅是作为人文学科的“非常精确的智识劳动分工”(萨义德),作为谋生手段之一种而存在吗?即便从“智识劳动分工”角度所赋予文学批评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媒体批评的职责来看,我们的文学批评也不能算称职。而且,除此之外,文学批评应该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介入到现实中间。再有就是怎样进行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从业者必须意识到的是在当下中国生活并且进行文学批评实践,因而,如何开展文学批评,运用怎样的批评资源和批评范式开展文学批评是无法回避“在中国”这个现实处境的。从这种意义上,每一个文学批评从业者都面临着不断重新做“会判断、能批评的人”的问题。无论怎么说,在当下,文学批评从业者仍然是文学教育、作品遴选和推介以及文学传统积累等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从业者只有通过广泛的批评活动才有可能重新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重新塑造文学批评自己的形象。(2011年3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文学批评必须“到场”和“到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追踪新作家新作品的问题,而是要熟悉新的批评生态,掌握新的批评媒介,运用新的批评范式。B.在实践中要深入研究新媒体文学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差异的问题。C.中国文学生成于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场域,所以批评家不仅要懂文学,而且必须懂“中国”,懂“中国问题”。D.批评家不只是文学鉴赏家,更应该是一个有现实关怀的“杂家”。 【答案】 A(相关区域在第二段,原文是“不只是……还……”。)2.对于当下文学批评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都市报、时尚杂志、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而当下文学批评的发展不能与之相称。B.批评家和作家一团和气、抱团取暖 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文学批评失去了其“批评”的本色。C.文学批评千人一腔,体现不出批评者独立的文学观,读者感觉不到他们的体温和心温。D.文学批评从业者仍然是文学教育、作品遴选和推介以及文学传统积累等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 D(据原文,A项和B项都属于“文学批评必须思考一些基本常识问题”,C项则属于作为“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应该追问的第一个问题:“谁”在批评?D项应是批评家应该担当的。)3.下面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学院化、学理化也不应成为文学批评脱“岗”和离“场”的遁词。B.批评界对于以“小历史”视角叙述近现代中国史的长篇小说,只是将其意义设定在历史的真伪之辨上。C.不同精神立场和文学观的并起和交锋,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文学批评生态。D.文学批评从业者,只有通过广泛的批评活动,同时重新塑造文学批评自己的形象,才有可能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建立起公信力。【答案】 C(相关区域在第五段“理想的文学批评生态是不同精神立场和文学观的并起和交锋”。A项在第二段,原文是“不完全是书斋里的学问”。B项在第四段,原文是“如果”,仅是一种假设。D项在文末,“文学批评从业者只有通过广泛的批评活动才有可能重新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公信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选自《列子⑥•天瑞》)【注】 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   被:穿着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  喻:明白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  非:不是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  矜:自夸【答案】 C(责怪)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3分)(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A.①④⑤         B.②④⑥C.①③④   D.③⑤⑥【答案】 B(①认识不达观⑤是对生的认识。)6.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答案】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这两种人都不值得赞扬,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是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见译文。参考译文:林类的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到了春天穿着粗皮衣,在收割后的田地里拾取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和(他)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子贡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他感叹道:“先生竟不后悔吗?却边走边唱拾谷穗?”林类行走不停,唱歌不止。子贡问个不停,(林类)才仰着头回答说:“我后悔什么呢?”子贡说:“先生少年时不勤奋做事,年长时又不争取时间,老了没有妻子儿女,(现在)死期要到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林类笑着说:“我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人们)反而把(这个)当作忧愁。(我)少年时不勤奋做事,年长时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像这样长寿。老了没有妻子儿女,(现在)死期要到了,所以才能像这样快乐。”子贡问:“长寿是人们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们所厌恶的。您把死亡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亡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因此在这儿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出生呢?所以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一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忙忙碌碌地求生存不是头脑糊涂呢?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呢?”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和(他)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的生死的道理却并不透彻。”子贡对学习厌倦了,对孔子说:“(我)希望有休息的时候。”孔子说:“活着(就)没有休息的时候。”子贡问:“既然如此,那么我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啊。你看那墓穴,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知道死亡的不好,(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死亡,真好啊!仁者在那时休息,不仁者在那时被埋葬。’死亡是德求取的事情。古人叫死人是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却不知道回家,是抛弃了家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世上所有的人都责怪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却)没有谁知道责怪。有人离开了乡土、抛弃了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天下各地游荡却不知道回家,(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人一定说他是疯狂而放荡的人啊。又有人专注于盛世之治、自夸聪明能干、博取声誉名望、在世上骄傲张狂却不知道停止,(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人一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这两种人,都是有所失的,而世人却赞扬一种人, 反对一种人。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是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苏幕遮(般涉调)[宋]张先柳飞绵,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斜日两竿留碧 。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莫讶安仁①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注】 ①安仁:晋代潘岳的字,他著有《秋兴赋》,序中说自己三十多岁,鬓边已生白发。8.在不少古籍中,这首词上片的 处少了一个字,请你补上这个字,并简述理由。(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如补“草”,可从押韵角度谈;补“影”,可从意境角度谈;补“波”,可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谈。补出2分,言之成理2分。9.你认为这首词抒写的是什么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离愁别绪(意思基本符合即可,2分)。结合词作分析(1分)合乎情理(1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1)屈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天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客至》)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答案】 (1)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盖自怨生也(2)必先苦其心志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小山村申弓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却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小山村有一个卫生室,卫生室的主人是个中年汉子,叫什么来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手绝技,那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到了他,已是第四代传人了。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座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是住这种小瓦房的。医生也附设了内科外 科儿科妇科,这样一来,小小的卫生室就门庭若市了。不管怎么,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方形或长形或矩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作笔,瓦片作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次顺序,不乱不弃。来的都是本村本乡,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往前插队。医生的瓦片,成了小山村的次序规则,换到其他场合,人多了,村人也就提议,用瓦片,那就是排队了。这方法挺好,这些年坚持下来,没有争拗,没有矛盾,小村人一团和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肚吃饭,病痛抓药,没有些丝的紊乱。时代在发展。到了近年,小山村也通了公路。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转来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盯那小车看了一眼。是来看病吗?是啊。不来看病跑这来干什么?是的,不看病来这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得”地打着火机伸过,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是啥烟,这么香?香吗?那就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3元5角一根。啊?那可不敢要你的哟。那算什么,我们来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医生稍作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说够了吗?要不了这么多,我找你。不用找了。说着便扶起男人往外走。外人走了,瓦片又恢复了正常。过了几天,那车那人又来了。照样是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是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问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以后的日子,好几天没见那人那车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停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了去。好一会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还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了。大概又过了十 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的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没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 洋楼,那是医生家的。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文章有删节)(1)小说中“瓦片”有何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故事情节的起伏通过瓦片呈现出来,起到了线索的作用。②“瓦片”由用到停,反映了医生对村人态度的变化,突出了人物形象。③瓦片代表了山村的次序规则,它的消失标志着淳朴民风的消失,深化主题。(2)本篇小说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①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得”地打着火机伸过,不由你不抽。(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协调,描写了小山村清新宁静的 桃源式的环境,交待了故事背景。②运用了“挤”“掏”“抽”“塞”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明了来人逼人 的气势,描写了他自认为物质上高人一等的蛮横情态。(3)对比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试举两例加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村人排队就医和城里来人不排队相对比,表现了外来者对山村原有秩序的破坏②医生开始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与后来追逐物质利益相对比,表现了医生性格的改变。③瓦房与小洋楼相对比,表现了山村原有平衡被打破,出现了贫富的分化。④山村的和谐乡风与衔恨(斜视小洋楼)相对比,表现了没有争拗、矛盾、一团和气的乡风的消失。(4)文章结尾说:“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你对村人斜视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村人应该“斜视”。小山村虽然缺少物质文明,但生活祥和安宁。小洋楼的出现表明纯朴民风受到了外界的冲击,医生的变化应该受到村人的鄙视。②村人不应“斜视”。小山村虽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得宁静祥和,但闭塞,不可能作为一个世外桃源永远与外界隔绝。随着与外界联系的增强,人们追求物质的富有是正常的,只要不是损人利己。 (从其它方面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紧扣文本,谈出自己观点)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胡大白:安安静静做大事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1943年,日本鬼子轰炸郑州的时候,她在父母逃难途中降生,地点是一座石灰窑。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接受男女平等的新观念,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她的人生与众不同。在黄河岸边的郑州市,一座占地2106亩、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校园里,有26000多名学子分别在52个专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这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这座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学,国家从未有过投资。而拥有这一切的院长胡大白,20多年前还是病榻上的废人。1981年,风华正茂的胡大白是母校郑州大学的一名优秀讲师。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从胸闷气短中醒来的她马上意识到自己是煤气中毒了。她挣扎着要去打开房门时,却碰翻了火炉……滚烫的一大壶开水,使她成了一个重度烫伤面积达30%的病人。“我在病床上躺了3年,从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专门用来读书和思考。”胡大白如今的回忆竟然带着几分眷恋。她说,“一番灵魂的挣扎之后,我想通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找到一件适合我、又是社会需要的事情做,我就会获得成功。办教育是我的强项,动乱十年的国家需要人才,我的口、脑都没有问题,我能行!”她立即把目光投向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进不了大学校园的人。本可以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清闲日子的胡大白,踏上了一条健康人都难以坚持下来的曲折艰难之路——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花30元钱印制听课证、买纸笔、刷广告,她起家了。接着是到处说好话联系听课地点、访问优秀教师、协调各个主管单位,顶住各种因为不理解带来的流言蜚语……“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唯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如此之强烈,应该说是历史推着我往前走,不能停下。”学校很快发展成全日制脱产学校,在校人数和师资力量迅猛增长。1994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黄河科技学院面向全省统一招生,成为我国第一所实施高等学 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在校生以100%的速度连年增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胡大白设立了河南省高校唯一的一个人才市场,增设了市场上需要的一些新兴学科和实用性课程,培养了复合型开放型人才。连续多年,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都在毕业前就被抢聘一空。靠教育发展教育,是胡大白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的高校发展有效之路。黄河科技学院先后创办了科学研究所等8个校办产业。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发展。如今,胡大白亲手创办的大学,已经在中原大地站稳了脚跟,被教育部树为全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她本人也获得了“中国十大女杰”、“河南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胡大白的同事们说,身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一年四季总是那几套毫不起眼的服装,如果不是她的气质言行,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我爱节省,也不太讲究穿着。”听我夸她身上的衣衫好看,胡大白柔柔地笑着说,“这是两件套,我花了200元在街上买的。”她的笑容,把衣服衬托得很美;她的笑容,让我无法看到沧桑岁月留下的任何痕迹。 “您平常总是这样安静吗?”“我喜欢的状态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她说,“我的静是休息,也是思考。有了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在处理具体工作的时候快速反应,高效运作。”看着她桌上厚厚的一叠议案、建议,我想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难得的是,在当选人大代表的18个年头里,她总是如此。宁静,却成就惊人的事业;简洁,却又多彩——这就是胡大白。(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父亲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注定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生。B.胡大白从郑州大学一名优秀讲师到成为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学院院长,曾经历许多艰难坎坷。C.作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而她的气质言行却让她与普通的城市妇女显得不同。D.本文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胡大白的经历,并对其性格作了简要的概括。E.文章说“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唯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表现胡大白在教育上遇到的巨大困难令她措手不及。【答案】 DE(D项,“生动形象地叙述”有误。E项,令胡大白措手不及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2)“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开篇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结构上:引起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分)内容上:①在交代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之外,还明确她兼有其他社会角色;②她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民办大学的创立者;③她历经磨难,却终成伟业;④虽然富有,她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简朴。(答对两点即可)(此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明确要求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在结构上,开头的句子一般有引起下文,提高阅读兴趣的作用。“并非仅仅因为”容易造成阅读悬念,吸引读者。内容上总领全文,讲胡大白,她是人大代表只是原因之一,下面要叙述的是其他原因;民办大学的创立者;身残志坚,终成伟业;富有但简朴,内心宁静。)(3)结合全文,简析胡大白是一个怎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胡大白是一个坚韧的人,煤气中毒并被大面积烫伤,在病床上躺了三年后,并没有满足于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又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并且克服了各种困难。②胡大白是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在病床上思考自己奋斗的方向,在创业过程中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之路,并且付之行动。③胡大白是一个聪慧之人,在母校郑州大学做讲师时,表现优秀。④胡大白是一个质朴恬静的人,身为上亿资产的拥有者,依然穿戴毫不起眼,以淡然的心境思考人生。(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答题时一要明确人物的性格特点,二要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她重度烫伤,但克服困难,终获得成功,说明她的坚强;她能找到成功之路:办民办大学,说明她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她穿戴朴素、喜欢宁静,说明她质朴恬静。)(4)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有人说,机遇决定命运。你认为胡大白的成功是由性格决定的,还是由机遇决定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胡大白的成功有性格的原因,也有机遇的因素。(2分)胡大白的成功有其性格的内在因素,她性格坚韧,在自己身遭不幸的时候,没有选择安逸地度过一生,而是又提出新的挑战,在曲折艰难的创业之路上毫不退缩,最终取得成功。(3分)同时机遇又是她成功的外在因素,她有办学校的能力,又赶上改革开放,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十分强烈,这样的时代也成就了办教育的胡大白。(3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结合文本”。成功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就胡大白的成功而言,她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她的主观努力,她的坚强、智慧和善于思考。同时也与她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即机遇相关。所以,她的成功是主客观因素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五、语言文学运用(25分)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靖国神社内的游就馆,来源于荀子的“君子游必就士”,此句意为出行时应学习贤士的规范和品行,但现在被如此应用,实在令人不快。 B.加藤嘉一虽然从小饱受生活折磨,憎恨社会不公,但我们从其文章中依旧可以感觉到他阳光的内心,从伊豆一路奋斗到北京的坚强意志。 C.其实民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万元餐事件”不要与“滥用捐款”没有关系而草草收场。 D.与《亚洲雄风》的豪迈的风格不同,广州亚运会的主题歌《日出东方》则突显了和谐社会开放、大气、委婉之风,展现了广州大都市的气度与温婉的魅力。 【答案】 D(A项,成分残缺带来的搭配不当,不是“游就馆”本身来源于荀子的话,应是“游就馆的名字”。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虽然加藤嘉一……,但我们……”。C项,成分残缺,在“与……没有关系”的前面加“因为”,句子修改为“不要因为……而草草收场”。)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史上的“风骚”,指的是《诗经》中“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源头。B.唐代的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们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写内容充实的文章,《师说》《捕蛇者说》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C.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契诃夫是法国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D.词,诗歌的一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词有词牌,即曲调,如“永遇乐”。文人依照乐谱写新词,叫做“填词”,盛行于宋代。【答案】 C(《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契诃夫是俄国短篇小说大师。) 15.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湿地”功能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超过15个字。(3分)湿地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它能够储存和调节在时空上分配不均的降水,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避免水旱灾害。它还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当含有毒物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则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净化水质的能力;同森林相比,湿地是同等地域森林净化能力的1.5倍。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天然水库)。(2)湿地是生态系统的清洁工(过滤器)。(从文段中不难看出,“蓄水”“净化污水”是湿地的两个功能。湿地的两个功能还要用比喻句表述出来,要选择合适的喻体。)16.“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博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新信息,发表见解,表达情感,实现即时分享。请结合下面的材料,以“和平”为主旨,写一条微博。要求主旨鲜明,体现材料内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5分)材料:当今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然而世界并不安宁:利比亚遭多国部队轰炸,韩朝对抗不断升级,巴以冲突持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纵观世界,利比亚的人民正处于战火纷飞之中,韩朝巴以问题持续白热化,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人民向往和平,世界需要安宁。让我们记住战争的痛,共同建造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界。17.选两个适合的抒情对象,写一组与上下文内容相关的文字并构成排比句式。(6分)我们要感谢美丽的校园,她给我温馨,催我奋进;我们要感谢辛勤的老师,她给我知识,教我做人;我要感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要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我要感谢)课本 她带给我翰墨书香 带给我许多做人的华章 (我要感谢)课桌 她任劳任怨 给我的学习带来方便(选择抒情对象时,应该考虑给定的抒写对象“校园”,内容最好一致;符合排比的特点。)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在瑞士,婴儿降生,医院就会在户籍卡中输入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家庭住址。由于婴儿和大人一样用统一规格的户籍卡,因此每一个婴儿都有“财产状况”这一栏。瑞士人在为自己的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写的都是“时间”。他们认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讲,他所拥有的财富,除时间外,不会有其他东西。一个人出生后,到底拥有些什么?说到底,无非是几十年的时间。所谓生命,也就是一个逐渐支出时间的过程。有些人需要地位、财富,就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权力、金钱;有些人需要闲适,于是就在宁静和安谧中从容地度过自己的时日……瑞士人对财富的理解,对我们或许有所启迪。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探索】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一般来说,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要难,因为话题作文给出了话题,规定了构思立意的范围,而材料作文没有指定话题,需要我们仔细阅读材料,发掘材料中所蕴含的能给人以感悟和启迪的 要素,所以,材料作文不仅比话题作文多了一个分析材料、提炼话题的步骤,而且还带来了偏离题意的风险。发掘材料作文的话题,提炼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或中心,最保险最简便的方法是先划分材料的层次,概括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的主旨来立意,这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1、2段是第一层,介绍瑞士人在孩子出生时,在其户籍卡“财产状况”一栏填写“时间”,并说明这样填写的原因——他们对财富的理解就是时间,这是正面介绍;第3、4段是第二层,对瑞士人关于财富是时间的观念表示了认同。由此可见,材料的主旨就是瑞士人对财富的理解,即时间是人生的财富,只有拥有了时间,才可能拥有财富。【佳作赏读】时间——生命的财富当赤裸的婴儿呱呱坠地时,他便拥有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数十年的光阴。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有些人善于支配,在生命的终结之时,他可以欣慰地说:“我一生无悔。”有些人不善于支配,弥留之际,他只能遗憾地说:“真希望从头再来。”由此可见,如何正确利用生命的财富便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一个人该如何正确利用生命的财富呢?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七岁进私塾读书,十一岁开始读《资治通鉴》,而且一直坚持不懈地读了几十年的书。正是由于他正确利用生命的财富充实了自己的头脑,才使他为后人留下《日知录》等许多富有思想和学术价值的著作。可见,生命的财富——时间,应该用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人的一生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关键在于自己。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在身体已经十分衰弱时对人说:“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 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他就是这样利用生命的财富实现着自己的价值,直到在椅子上溘然长逝。可见,生命的财富——时间,应该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是社会给予了我们一切,我们就应该知恩图报,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回报社会。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中国成立后,又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献给了社会。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从事文学创作,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国民的劣根性,唤醒沉睡在黑屋子里的人们,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家陶行知致力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用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回报了他的祖国。可见,生命的财富——时间,应该用来回报我的社会。生命的财富是宝贵的, 我们应该用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我们的社会,而不应该用来换取权力,换取金钱,换取名利,也不应该在安乐享受中挥霍。时间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大财富。如果我们善于支配它,就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利用它,就注定一生只能碌碌无为。何去何从,由我们自己选择。朋友,请利用时间这笔生命的财富去创造、去经营、去收获一个美丽无悔的人生吧!【名师点评】这篇议论文正确地把握了材料的主旨,提炼出“时间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大财富,要善于支配时间”的观点,审题、立论正确,文体选择恰当。围绕“一个人该如何正确利用生命的财富”这个核心话题,从“充实自己的头脑”“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我们的社会”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分论点的设置合理,论据充实,能给人有益的启示。从整体布局上看,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完整严谨,过渡自然。从论证过程和方法上看,文章合理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据充足、论证有力。文章审题准确,感悟深刻,思维缜密,结构严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